图书介绍

广西工业化科学之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西工业化科学之路
  • 客缇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9694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工业化-研究-广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西工业化科学之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新形势新任务下,对广西工业化的再认识3

一、全面认识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3

(一)基本国情、区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

(二)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时期必须与时俱进5

(三)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把握新课题新矛盾7

二、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8

(一)国情、区情实际,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8

(二)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10

(三)广西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11

(四)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12

(五)建设沿海发展新一极,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13

(六)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富民兴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14

三、继续解放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型工业化15

(一)高瞻远瞩,认清新形势16

(二)解放思想,迈出新步伐17

(三)与时俱进,谋划新发展19

(四)新的起点,提出新要求20

(五)开拓奋进,夺取新胜利22

第二部分 我国工业化现状、特点与新的发展趋势27

一、我国工业化现状27

(一)对工业化的全面认识27

(二)我国工业化现状30

二、我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特点37

(一)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越来越明显37

(二)工业发展与农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更加协调38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双丰收39

(四)布局不断得到调整和更趋合理39

(五)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有了新的变化40

(六)科技水平不断提高41

(七)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42

三、我国工业化的新趋势43

(一)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43

(二)坚持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6

(三)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50

(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54

(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56

第三部分 广西工业化现状及其评价61

一、广西工业化现状61

二、广西工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评价66

三、广西工业发展和工业化的特点和问题76

(一)初加工资源型工业占有较高比重77

(二)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占比重低77

(三)生产的产品中五多五少的特点相当明显77

(四)各地工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77

(五)各地工业产业发展的特色不明显78

(六)技术水平总体较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78

(七)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与要求仍有较大差距78

(八)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不够紧密、科学79

四、广西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80

(一)广西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80

(二)加快推进广西新型工业化重要的是创新思维81

(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苦功84

(四)推进广西新型工业化必须有科学的前瞻意识85

(五)加快广西新型工业化必须见实效见大效87

第四部分 加快广西工业化的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93

一、资源条件93

(一)矿产资源93

(二)农林资源93

(三)海洋资源94

(四)人力资源95

(五)区位资源95

(六)国际可利用资源96

(七)政策资源97

二、现实基础98

(一)工业产业行业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98

(二)架构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102

(三)教育与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04

(四)拥有对内、外交往便利的良好条件和基础106

(五)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107

(六)现代服务业基础较为坚实109

第五部分 广西加快推进工业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15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增加了对世界准确认识与推进开放合作的困难115

(一)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实体经济115

(二)信用危机泛滥影响投资者信心116

(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会持续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118

二、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增加了国内各地区实行合作的困难119

(一)我国经济增长可能将逐步放缓119

(二)各省市区加快推进各自的特色发展120

(三)各地致力于努力开创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120

(四)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成本提高和方向转变121

(五)区域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而复杂化122

三、产业选择和布局难度加大122

(一)特色培育和形成的难题122

(二)产业企业发展外包,控制权的丢失及自主方向的迷茫123

(三)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分布松散的现实124

(四)自身财力有限,把握与调控外来投资被动乏力124

(五)协调发展能力较差,配套性不强125

四、要素紧缺,促进发展难度较大126

(一)财力不足126

(二)科技不强126

(三)资源局限127

(四)人力资源素质较低128

(五)金融不活128

(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129

(七)服务水平较低129

五、现实发展实力薄弱,加快推进工业化动力不足130

(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都不到位130

(二)首位城市尚未形成131

(三)城市经济总体实力不强132

(四)缺乏孵化能力强、有较强实力基础的工业集中区133

(五)县域工业实力、工业化水平普遍较低134

(六)其他生产要素“瓶颈”制约134

第六部分 广西工业化新战略的科学思考137

一、新形势下要有新作为137

(一)继续解放思想137

(二)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139

(三)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42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43

(五)全民创业创新144

(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45

二、产业选择和设置146

(一)产业选择原则146

(二)培育形成实力强大的特色产业148

(三)努力利用和提升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149

(四)挖掘、利用资源潜力培育新产业,形成新增长点150

(五)持之以恒努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152

(六)拉长产业链,进军产业高端领域154

(七)形成协调配套、集约发展新局面155

(八)平衡协调发展轻重工业157

三、企业要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159

(一)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培育和增强实力160

(二)着力培育特色,搞好中小企业配套跟进协作163

(三)普遍提升实力,大企业大项目要大而强,小企业要名特优精强165

四、科学布局,推进广西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68

(一)布局原则168

(二)主要产业、行业、企业布局指向172

(三)构建大节点网络型工业布局179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建设节约型社会紧密结合182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大优势182

(二)提高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183

(三)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战略的突出位置184

(四)把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付出作为发展的发点和奋斗目标186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87

(六)从战略的高度发展广西资源型产业189

(七)所有企业都要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增产增收190

六、加快农村工业化、壮大县域经济192

(一)战略发展原则192

(二)推进和展示特色发展194

(三)搞好产业选择和运用科学实用模式推进发展198

(四)搞好布点及其科学组织发展200

(五)建立若干典型示范县203

七、提升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带动力205

(一)建设广西首位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206

(二)调整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结构208

(三)整合城市资源,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210

(四)建设好大企业大集团215

(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217

(六)提高科技及管理水平,建设好企业和科技孵化器219

第七部分 广西加快工业化的新对策225

一、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225

(一)提高对工业化与农村改革发展关系的认识225

(二)建立和大力发展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226

(三)发展现代农业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229

(四)建设好农村基础设施232

(五)发展农村农业教育和科技235

(六)建立起与农村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236

(七)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239

二、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243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244

(二)建设好信息平台246

(三)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和信息开放248

(四)强化信息及信息技术向产业渗透250

(五)推进信息产业创新,提高为发展服务的能力252

三、着力建设工业化支撑体系254

(一)能源资源支撑体系建设254

(二)现代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支撑体系257

(三)文化教育科技支撑体系261

(四)金融支撑体系265

(五)人力资源支撑体系269

(六)生产性服务支撑体系273

四、着力推进制度、体制、机制、政策建设277

(一)制订有利于推进工业化的科学制度277

(二)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开及企业体制改革和构建278

(三)现代制度与实现对产业、行业、企业的现代科学管理282

(四)制订完善政策283

(五)加强法制建设285

(六)加强组织领导286

主要参考文献2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