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 曾群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5575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24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研究-武汉市;城市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武汉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绪论1

1.1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

1.2.1 城市圈研究现状3

1.2.2 “两型社会”研究现状9

1.2.3 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经济协调度研究11

1.2.4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现状13

1.2.5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研究现状16

1.3 国内外城市圈发展模式对比研究20

1.3.1 国外著名城市群发展经验20

1.3.2 国内著名城市圈发展经验24

1.3.3 国内外城市圈发展模式的经验29

1.3.4 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启示30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2

1.4.1 研究方法32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32

1.5 适用于生态与环境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系统33

1.5.1 生态与环境监测要素分析33

1.5.2 遥感影像提取要素分析34

1.5.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35

1.5.4 适用于生态与环境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体系35

2.武汉城市圈概况及发展情况37

2.1 武汉城市圈概况37

2.1.1 武汉市38

2.1.2 天门市39

2.1.3 孝感市40

2.1.4 潜江市40

2.1.5 仙桃市41

2.1.6 黄冈市41

2.1.7 鄂州市42

2.1.8 咸宁市43

2.1.9 黄石市43

2.2 武汉城市圈发展新进展44

2.2.1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45

2.2.2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47

2.2.3 区域市场一体化50

2.2.4 统筹城乡建设一体化52

2.2.5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55

3.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迁57

3.1 遥感数据来源57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58

3.2.1 研究区边界生成与处理58

3.2.2 影像预处理58

3.3 影像解译58

3.3.1 解译方法58

3.3.2 解译标志59

3.3.3 解译过程59

3.4 遥感分类后处理60

3.4.1 分类重编码60

3.4.2 聚类统计和去除分析60

3.4.3 分类影像图拼接与裁切61

3.4.4 结果修正61

3.5 数据处理精度评定62

3.6 Globcover数据处理63

3.7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64

3.8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转化率67

3.9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及原因分析80

3.9.1 农地的转化82

3.9.2 林地的转化83

3.9.3 草地的转化84

3.9.4 水域的转化85

3.9.5 建设用地的转化86

3.9.6 未利用地的转化88

3.10 土地动态度88

3.10.1 单一土地动态度89

3.10.2 综合土地动态度90

3.10.3 结果分析91

3.11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92

3.12 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分异94

3.12.1 景观指数94

3.12.2 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度96

3.12.3 景观评价与分析107

4.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分析109

4.1 生态服务价值ESV的计算110

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112

4.3 经济发展状况114

4.4 生态经济总协调度的计算116

4.5 协调类型划分117

4.5.1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型117

4.5.2 生态经济冲突型117

4.6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评价118

4.6.1 1980s—1990s120

4.6.2 1990s—2005年120

4.6.3 1980s—2009年120

4.7 三产与生态协调程度分析121

4.7.1 第一产业与生态协调度分析121

4.7.2 第二产业与生态协调度分析123

4.7.3 第三产业与生态协调度分析123

4.7.4 关于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124

4.8 生态敏感性分析125

4.8.1 评价因子的选择126

4.8.2 计算各生态敏感性因子权重128

4.8.3 建立生态敏感性模型130

5.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134

5.1 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思135

5.1.1 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135

5.1.2 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础原则136

5.2 建设武汉城市圈的五大体系137

5.2.1 建设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137

5.2.2 建设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141

5.2.3 建设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142

5.2.4 建设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144

5.2.5 建设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145

5.3 促进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146

5.3.1 破除“三种观念”,做到“四个坚持”146

5.3.2 立足科技进步,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147

5.3.3 加强法制与经济刺激机制建设,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148

5.3.4 加强“人才特区”建设,推进人才资源与生态经济产业项目对接148

6.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150

6.1 武汉城市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150

6.1.1 武汉城市圈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51

6.1.2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理清的基本关系153

6.1.3 生态农业模式所需的资源和限制条件155

6.1.4 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在不同区域上的空间优化组合方式156

6.1.5 优化的武汉城市圈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159

6.2 武汉城市圈生态工业发展模式160

6.2.1 工业清洁生产模式162

6.2.2 生态工业园模式166

6.2.3 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167

6.2.4 新型工业化168

6.2.5 优化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170

6.3 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171

6.3.1 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171

6.3.2 城市圈旅游资源概况171

6.3.3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173

6.3.4 优化的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发展模式177

6.4 武汉城市圈生态城市发展模式179

6.4.1 城市生态系统分析179

6.4.2 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180

6.4.3 生态城市发展模式180

6.5 武汉城市圈生态屏障建设模式181

6.5.1 生态屏障区的状况、变化规律与趋势181

6.5.2 生态退化区的保护建设183

6.5.3 湿地生态保护工程184

6.5.4 林地生态保护工程185

6.5.5 生态屏障建设模式186

6.6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武汉城市圈生态补偿机制探讨186

6.6.1 生态补偿的概念186

6.6.2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187

6.6.3 生态补偿的范围、标准、主体与客体187

6.6.4 生态补偿的方式与途径187

6.6.5 生态补偿机制框架188

6.6.6 武汉城市圈生态补偿进展189

6.6.7 武汉城市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性190

6.6.8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武汉城市圈生态补偿机制探讨191

6.7 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建设策略198

6.7.1 以循环经济理论解决武汉城市圈发展中的问题198

6.7.2 建立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生态保护的互动协调机制199

6.7.3 构建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体系199

6.8 关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的建议201

6.8.1 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建立完善生态经济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202

6.8.2 切实加强国内区域交流,积极推进国际生态合作203

6.8.3 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切实转变消费观念203

6.8.4 增强对生态经济的系统研究,提升科技水平203

6.8.5 立足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控制开发阈限204

7.结论与展望205

7.1 主要结论205

7.2 创新之处207

7.3 展望208

参考文献209

后记222

彩色附图2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