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索与创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索与创新](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4661624.jpg)
- 贺和初编著 著
- 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
- ISBN:754430872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索与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1
1.1 创新平台(Innovation Platform)理论1
1.2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理论4
1.2.1 公共产品的含义4
1.2.2 公共产品的类型6
1.2.3 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8
1.2.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10
1.3 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的经济学属性11
1.3.1 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职能的界定12
1.3.2 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的经济学属性14
第二章 国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与启示17
2.1 国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与主要特点17
2.1.1 政府与大学联合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17
2.1.2 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23
2.1.3 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28
2.2 国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31
2.2.1 政府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发挥“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31
2.2.2 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与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31
2.2.3 借助大学等社会组织参与并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32
2.2.4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保证科研、教育、推广三者有机结合33
2.2.5 注重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培养新型农民34
第三章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变迁3.1 发展历程35
3.1.1 初创期(1951~1957年)35
3.1.2 波动期(1958~1977年)36
3.1.3 改革期(1978~1998年)36
3.1.4 创新期(1999~2005年)38
3.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2006年至今)40
3.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嬗变40
3.2.1 传统农技推广组织加速转型41
3.2.2 各类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快速发展41
3.2.3 农村科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42
(案例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43
第四章 新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创新48
4.1 新农村科技服务中涌现出的新模式48
4.1.1 科技特派员制度48
(案例2)湖南湘西自治州科技特派员制度调查52
4.1.2 农业专家大院56
(案例3)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富民“双百”工程59
4.1.3 农村科技合作社65
(案例4)娄底市农村科技合作社发展调查73
(案例5)邵阳市食用菌产业科技合作社调查76
4.1.4 湖南科技信息“户”联网83
(案例6)湖南省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调查97
4.2 新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分类101
4.2.1 着眼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101
4.2.2 着眼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101
4.2.3 着眼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101
4.2.4 着眼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101
4.3 服务模式创新带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02
第五章 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103
5.1 现实基础103
5.1.1 小规模、大群体的户营经济格局103
5.1.2 农业产业结构出现多元化103
5.1.3 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呈现多样化104
5.1.4 “空心化”对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造成全面冲击104
5.1.5 取消农业税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形成了一定影响105
5.1.6 新农村建设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106
5.2 构建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思路107
5.2.1 重新确立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107
5.2.2 明确农民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服务主体107
5.2.3 在服务对象上实现三个转变108
5.2.4 与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108
5.2.5 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支撑109
5.2.6 适应农业国际化的要求109
5.3 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原则109
5.3.1 政府引导原则110
5.3.2 市场导向原则110
5.3.3 协调统一原则111
5.3.4 分类指导原则111
5.4 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目标112
5.4.1 基本目标112
5.4.2 建设重点113
5.4.3 体系架构113
5.4.4 规范运行116
(案例7)桃江县泗里河瘦肉型猪养殖协会调查119
(案例8)湖南熙可经营性农村科技服务系统调查122
第六章 新农村科技服务效能评价研究124
6.1 新农村科技服务效能影响因子124
6.1.1 促进新农村科技服务的相关制度124
6.1.2 新农村科技服务的方式和组织网络125
6.1.3 新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所在单位的支持力度126
6.1.4 新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基本条件126
6.2 新农村科技服务效能评价模型及指标128
6.2.1 新农村科技服务效能评价原则128
6.2.2 新农村科技服务效能评价模型及指标128
6.3 新农村科技服务效能评价方法131
6.3.1 定性指标的评价131
6.3.2 定量指标的评价133
6.3.3 综合评价135
第七章 有待研究的问题和对策建议136
7.1 政府办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日渐萎缩136
7.1.1 投入严重不足136
7.1.2 基础设施落后137
7.2 农村科技服务人才素质不够高137
7.2.1 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137
7.2.2 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偏低138
7.2.3 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138
7.3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管理不实138
7.3.1 体系组织覆盖面不宽138
7.3.2 组织体系管理不顺139
7.3.3 区域性农业科技联合体运行机制需要改进139
7.4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能力不够强139
7.4.1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参与度不高139
7.4.2 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139
7.4.3 服务组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140
7.5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内部管理不规范140
7.5.1 部分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没有建立章程140
7.5.2 多数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140
7.5.3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141
7.6 对策与建议141
7.6.1 加强领导,统一协调141
7.6.2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141
7.6.3 完善内部运行机制142
7.6.4 加强各类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资源整合143
7.6.5 大力发展各种科技服务组织143
7.6.6 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143
7.6.7 加强机构经营发展144
附录(1982~2008年国家关于农村科技推广工作有关文件摘录):1.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发[1982]1号)145
2.农业部、人事部关于颁发《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1992]农(人)字第1号1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号公布)161
4.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人事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1993)农(政)字第4号]16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中发[1996]2号文件)167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办发[1998]13号)文件176
7.《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国办发79号文件)180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办发[2000]30号)184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2号)189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2〕22号)196
11.《关于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农业部、中央编办、科技部、财政部)199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205
13.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217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222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