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族政策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民族政策史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4651912.jpg)
- 民族文化研究室编委会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
- ISBN:760891688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19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民族政策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演变1
二、历代王朝统治民族的思想观念6
三、历代王朝经略民族的方针策略13
四、历代王朝对民族的管辖与民族的贡赋24
五、怎样研究古代的治理民族政策32
第一篇 先秦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滥觞时代45
第一章 夏王朝民族政策45
第一节 夏王朝政治概状45
第二节 夏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46
第三节 联姻通婚48
第四节 宗亲分封49
第五节 德化怀柔50
第六节 五服贡纳50
第七节 征服融合52
第八节 结语53
第二章 商王朝民族政策55
第一节 商王朝政治概状55
第二节 商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57
第三节 朝廷设“宾”59
第四节 联姻结盟60
第五节 封赐爵位61
第六节 五服贡纳62
第七节 惩罚与宽贷63
第八节 掠夺奴隶65
第九节 征服融合66
第十节 结语67
第三章 西周王朝民族政策68
第一节 西周王朝政治概状68
第二节 西周王朝疆域四至及民族分布70
第三节 朝廷设官71
第四节 通婚结盟72
第五节 分封监控74
第六节 五服职事75
第七节 归附贡献76
第八节 因俗而治77
第九节 征服融合78
第十节 结语79
第四章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民族政策80
第一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政治概状80
第二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疆域及民族分布84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85
第四节 春秋和战国前期分封制86
第五节 “先同姓、后异姓、再后异族”86
第六节 “和亲”联姻普遍化87
第七节 尊崇周王,驱逐夷狄88
第八节 从晋和西戎,到华夏和戎夷90
第九节 华夏夷狄,互学其长92
第十节 兼并统一与民族融合94
第十一节 结语96
第二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确立时代101
第一章 秦王朝民族政策101
第一节 秦王朝政治概状101
第二节 秦朝时期民族情势102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和机构106
第四节 在民族聚居地区设“道”107
第五节 北征匈奴,南平百越110
第六节 制定民族法“属邦律”112
第七节 少量征收,贡献方物114
第八节 修筑通往边疆的道路115
第九节 移民边疆屯垦116
第十节 结语117
第二章 西汉王朝民族政策119
第一节 西汉王朝政治概状119
第二节 西汉时期民族情势120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126
第四节 对匈奴“和亲”,对百越“和集”132
第五节 汉武帝开拓边疆139
第六节 封赐“王”、“侯”、“君长”146
第七节 输租赋,进贡献147
第八节 徙汉民实边,移夷民内地151
第九节 汉宣帝转变政策155
第十节 王莽改制158
第十一节 结语164
第三章 东汉王朝民族政策166
第一节 东汉王朝政治概状166
第二节 东汉时期民族情势168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172
第四节 封赐都护、都尉、王、侯、君长176
第五节 靠内交租赋,边远作贡献178
第六节 讨伐匈奴、西羌、南蛮180
第七节 推行“以夷制夷”186
第八节 对西域“三绝三通”190
第九节 结语194
第四章 魏、蜀、吴三国民族政策196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政治概状196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民族情势199
第三节 魏、蜀、吴三国管理民族的机构202
第四节 魏国民族政策206
第五节 蜀国民族政策211
第六节 吴国民族政策216
第七节 结语221
第五章 西晋王朝民族政策224
第一节 西晋王朝政治概状224
第二节 西晋时期民族情势226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229
第四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231
第五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232
第六节 军事管制民族地区235
第七节 对内迁诸族的安置239
第八节 镇压“不听命”、“反叛者”241
第九节 结语245
第六章 东晋和南朝民族政策247
第一节 东晋和南朝政治概状247
第二节 东晋和南朝时期民族情势249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管理民族的机构252
第四节 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255
第五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260
第六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266
第七节 强制蛮夷出居平地或迁徙京邑270
第八节 征集和使用“蛮兵”274
第九节 讨伐越蛮僚人277
第十节 结语280
第七章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民族政策282
第一节 “五胡十六国”前之政治概状282
第二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建立情形286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中央及地方管理的机构293
第四节 “五胡十六国”前期六国的施政297
第五节 “五胡十六国”后期十国的治理303
第六节 鲜卑族拓跋北魏的政治309
第七节 北魏分裂后相继诸政权之治318
第八节 结语324
第三篇 隋唐五代宋辽夏金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发展时代329
第一章 隋王朝民族政策329
第一节 隋王朝政治概状329
第二节 隋朝时期民族情势333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337
第四节 隋朝治理民族的策略341
第五节 对强族势力“离强合弱”344
第六节 推行怀柔抚绥348
第七节 实行和亲、通好、交好352
第八节 派兵讨伐和远征358
第九节 结语362
第二章 唐王朝民族政策364
第一节 唐王朝政治概状364
第二节 唐朝时期民族情势369
第三节 唐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375
第四节 唐朝治理民族的方略380
第五节 太宗、高宗、玄宗开拓边疆385
第六节 边疆民族地区的设置393
第七节 对民族酋领授予官职册封衔爵及优待405
第八节 “和亲”之策410
第九节 进贡与赋税420
第十节 开展与边疆民族互市427
第十一节 文化交流432
第十二节 结语435
第三章 五代十国民族政策439
第一节 五代十国王朝政治概状439
第二节 五代十国时期民族情势443
第三节 五代十国管理民族的机构444
第四节 后梁王朝对民族的施政445
第五节 后唐王朝对民族的政治446
第六节 后晋王朝对民族的治理449
第七节 后汉王朝对民族之治451
第八节 后周王朝对民族之策451
第九节 结语454
第四章 宋王朝民族政策456
第一节 宋王朝政治概状456
第二节 宋朝时期民族情势459
第三节 宋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463
第四节 对北方辽、西夏、金政权之策466
第五节 对西北和西南诸民族政权之治472
第六节 对南方民族地区设置与管理477
第七节 “树其酋长,使自镇抚”482
第八节 民族地区征收487
第九节 “因俗而治”491
第十节 结语494
第五章 辽、西夏、金王朝民族政策497
第一节 辽王朝对民族的经略497
第二节 西夏王朝对民族的治理507
第三节 金王朝对民族的施政514
第四节 结语521
第四篇 元明清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定制时代527
第一章 元王朝民族政策527
第一节 元王朝政治概状527
第二节 元朝时期民族情势530
第三节 元朝管理民族的机构533
第四节 元朝民族等级政治536
第五节 民族地区设置与参用土酋为官542
第六节 建立土官土司管理制度547
第七节 边疆民族朝贡与纳赋551
第八节 联姻之策555
第九节 尊重宗教558
第十节 组织和使用士兵562
第十一节 结语565
第二章 明王朝民族政策567
第一节 明王朝政治概状567
第二节 明朝时期民族情势570
第三节 明朝管理民族的机构574
第四节 明朝统治者的民族思想观念577
第五节 施行征伐、防御、招降、安抚诸策579
第六节 实行土司制度586
第七节 朝贡和纳赋596
第八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屯田600
第九节 开展互市603
第十节 土兵建立及作用607
第十一节 尊重宗教610
第十二节 施行“文教”613
第十三节 结语616
第三章 清王朝民族政策618
第一节 清王朝政治概状618
第二节 清朝时期民族情势621
第三节 清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625
第四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变化629
第五节 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方针638
第六节 清代民族边防变化及签界约648
第七节 对待汉族和边疆民族上层660
第八节 制服民族叛乱与分裂势力668
第九节 清代的土司制度676
第十节 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697
第十一节 “因俗而治”705
第十二节 民族立法711
第十三节 尊崇藏传佛教与重视伊斯兰等宗教717
第十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727
第十五节 推行“新政”735
第十六节 结语740
第五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发展完善时期749
第一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749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749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757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763
第四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程序768
第二章 国家元首775
第一节 国家元首的历史发展775
第二节 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782
第三节 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783
第四节 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785
第三章 国务院789
第一节 概述789
第二节 国务院机构设置791
第三节 行政立法801
第四节 依法行政807
第四章 地方政府813
第一节 概述813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815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825
第五章 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829
第一节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829
第二节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842
第三节 我国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问题845
第四节 我国民族杂散居地区的民族问题850
第五节 我国农业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858
第六章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866
第一节 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原则866
第二节 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869
第三节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872
第四节 民族平等团结与民主法制建设876
第五节 民族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发展881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885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内容885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891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898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和实践905
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和实践910
第八章 民族干部政策913
第一节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913
第二节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918
第三节 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922
第九章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928
第一节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928
第二节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事业的方针、政策930
第三节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37
第十章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940
第一节 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940
第二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945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954
第十一章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959
第一节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作用95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963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964
第十二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969
第一节 民族风俗习惯及其特性969
第二节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977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980
第十三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87
第一节 宗教及其社会影响987
第二节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及其特点993
第三节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005
附录 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辑录——汉晋、唐宋、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1015
一、汉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1015
二、唐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1084
三、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