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湖湘文库(甲编) 中国近代外交史 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彦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5724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4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湖湘文库(甲编) 中国近代外交史 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鸦片战争2
第一节 中西国际交通之起源2
中西交通起源2
葡人通中国2
澳门开港3
葡领澳门3
荷兰通商之始4
西班牙遣使中国之始5
俄国首与我国开国交5
英人与我国通商之始6
英使马甘尼来中国6
英使被斥7
英使亚墨斯尔来中国之失败7
英商退澳门7
律劳卑来广东之失败7
罗频孙之不得志8
义律之平和策8
第二节 英商鸦片贸易之情状与开战之原因8
鸦片输入中国之起源8
政府禁烟与奸商贪吏之私卖9
鸦片输入之增加9
银货输出与国论10
林则徐拜钦差大臣赴广东10
林则徐烧鸦片11
英商之穷状与开战11
英国议院协赞出兵12
第三节 中英战况及《南京条约》13
林则徐大治军备13
英军陷定海13
英舰进白河与和议14
林则徐褫职议处14
琦善之误国与和议复破14
英军攻广州16
休战条约16
三元里平英团之奋起16
奕山之欺罔与英兵再举17
英军陷厦门与舟山列岛17
英军陷镇海与宁波18
浙东规复之失败18
英军陷乍浦19
英军大犯长江19
英军陷镇江攻南京20
中国乞和之苦况20
南京条约21
媾和约之交换与开埠约之缔结22
美法与中国缔约之始22
舟山列岛不割让他国之约23
鸦片问题之结局23
第二章 英法联军入北京24
第一节 开衅原因及《天津条约》24
广东绅民之排外24
徐广缙对外方略24
叶名琛之肇衅25
亚罗船事件25
英军陷广州与粤民烧洋馆26
英政府与议会冲突及英法联合出兵27
广州陷落与叶名琛之被虏28
广东之三国合治政体28
联合军陷大沽29
无谈判之和议29
中英天津条约29
中法天津条约30
条约上损害主权之特点31
通商新税则之协定32
第二节 第二次开衅战况及《北京条约》33
大沽之防备33
白河之开衅33
白河之战34
英法二国之出兵34
定海厅降服条约35
联合军塘沽上陆36
塘沽北岸炮台之陷落37
南岸炮台让授条约37
天津媾和条约38
和议复破38
张家湾与八里桥之战39
文宗幸热河39
圆明园之掠夺40
联合军陷北京40
圆明园之放火40
中英北京和约41
中法北京和约41
俄公使之报偿与乌苏里江以东之割让42
新设总理衙门与文宗崩热河42
第三章 俄罗斯东西国境之侵略44
第一节 俄国经略黑龙江与《尼布楚条约》44
俄国经略西伯利亚之概要44
波雅尔古之黑龙江探测44
喀巴罗之黑龙江占领45
宁古塔都统恢复黑龙江45
俄人复据雅克萨46
中俄通使起源与俄国实际占领黑龙江46
圣祖第一次攻雅克萨47
第二次攻雅克萨与议和开始47
两国派使48
尼布楚之谈判49
尼布楚条约49
北京通商条约50
第二节 《恰克图条约》50
北方中俄交界开始与商务问题50
恰克图条约51
高宗禁止恰克图互市52
恰克图新约53
第三节 俄国占领黑龙江以北与乌苏里江以东之地54
尼布楚条约后俄皇历代对于黑龙江之状态54
波甫木喇福岳福与尼伯尔斯克之东方经略55
俄人占领尼哥来伊佛斯克56
俄人占领桦太岛与黑龙江下流56
木喇福岳福乘克里米战争之运动57
木喇福岳福第一次下黑龙江58
木喇福岳福第二次下黑龙江与定殖民地58
马隆斯克之划境谈判59
第三次下黑龙江与黑龙江左岸之占领60
木喇福岳福与布恬廷之提携60
爱珲之谈判61
爱珲条约62
爱珲条约损失之重大62
天津条约63
木喇福岳福占领海参威63
北京条约64
俄国侵略之大成功65
第四节 伊犁事件65
伊犁方面中俄交涉之沿革65
新疆回徒之乱与俄国占领伊犁66
左宗棠克复新疆67
崇厚使俄与初次伊犁条约68
朝廷震怒与中俄之冲突69
曾纪泽使俄与改订伊犁条约69
条约之得失及将来之影响70
第四章 琉球之丧失72
第一节 中日交通之原委72
中日交通之始72
日本遣使入中国之始72
中国遣使往日本之始72
日本遣使最盛时代72
元世祖征日本73
日本足利氏称臣奉正朔73
倭寇之猖獗73
日本丰臣秀吉之侵韩74
日本德川时代贸易之兴替74
清廷与日本国交开始75
第二节 日本之合并琉球75
琉球之臣服中国75
日本之侵害琉球76
琉球民被台湾生蕃戕害76
日本副岛种臣来中国76
日本侵台湾77
台湾生蕃地境问题之中日冲突77
中日和约78
条约上断送琉球之确证78
日本合并琉球与我国政府之苟安78
第五章 云南杀玛加理事件79
准英人进云南测地79
英人玛加理被滇民杀害79
英公使之横暴80
芝罘条约80
第六章 安南之丧失82
第一节 中国与安南之关系82
秦以降安南与中国之略历82
安南为清朝属国82
黎室之衰微82
安南王族奔中国83
中国征讨军之胜利83
中国征讨军之大败84
阮光平之来朝84
阮嘉隆王之恭顺84
第二节 法国侵略安南第一期85
法国经营安南之始85
法安同盟约与法军助嘉隆王恢复85
法安积怨与法西联军伐安南86
法西联军占领下交趾87
西贡条约88
法国不履行撤兵条约89
法领下交趾89
第三节 法国侵略安南第二期89
法人注意北安南之始89
法人之经略富良江90
法军陷河内及三角洲91
希拉特尔经略安南之大政略91
安南保护国条约92
中国反对安南保护条约之情况92
第四节 法国侵略安南第三期与中法战争93
安南之排法94
刘永福与法国宣战94
中法冲突之始94
李鸿章曾纪泽两和案之不成立95
法国政变与决战96
我国庙议不决与安南经略之解任96
法军分攻顺化山西96
顺化政府之乞和97
安南新保护条约97
中国欲战不战之状况98
安南政变与法国再出兵99
法军陷山西99
法军陷北宁大原兴化镇100
北京政变100
中法媾和预约101
预定和约之破坏101
谅山冲突101
上海之谈判与法军攻基隆102
国际破裂与我国政府之苟且103
福州之形式与当局者之苟且103
福州海战104
中国宣战与法国之宣言105
台湾黄海之战况105
法军夺谅山106
冯子材克复谅山106
岑毓英大破法军107
法国政变与和议成立107
中法媾和条约108
安南边境通商条约108
中安界务与商务条约109
第七章 缅甸之丧失110
第一节 中国与缅甸之关系110
缅甸之概历110
云贵官军之经略缅甸111
明瑞将军征缅甸之失败111
傅恒将军再征缅甸112
缅甸服属中国113
第二节 英国之侵略缅甸113
英缅冲突之原因113
英国第一次攻缅甸114
英国第二次攻缅甸115
第三节 英国之吞并缅甸115
法缅密约与英缅宣战115
英国之占领缅甸116
缅甸编入英领印度之一部116
第四节 中英中法英法诸协约117
中法二国不干涉英并缅甸之原因117
中英协约117
滇缅境界及通商条约118
英国外交家之手腕119
中法协约与中国落英之外交圈套中120
英法协约121
中英新协约121
第八章 中日战争123
第一节 韩国与中日二国之关系123
箕子封朝鲜123
韩国与秦汉之关系123
韩国与日本关系之始124
韩国与南北朝及唐代之关系124
韩国与宋辽金元明之关系124
韩国与日本丰臣秀吉之关系125
韩国与日本德川家康之关系125
韩国与清之关系125
第二节 日韩冲突与《天津条约》126
大院君之排日主义126
日本征韩论127
江华事变127
江华之日韩修好条约127
日本对中韩之政略128
中国断送韩国之第一步128
中韩宗属关系之公认128
大院君与开化党之冲突130
壬午暴兵之乱与日韩起衅130
日本之出兵131
中国对韩出兵131
李鸿章对韩果断处分131
日韩济物浦条约131
韩国维新之趋势132
日本对韩市恩政策132
日公使之阴谋133
甲申金朴之乱133
袁世凯之活动133
日公使自焚公使馆退仁川134
日本井上馨渡韩134
中国吴大澂往韩134
日韩谈判与吴大澂之干涉134
日韩克复平和条约135
日本大使伊藤博文来北京135
天津条约136
第三节 中日开战之原因与开战前之形势136
日本政府之阴谋136
天津条约后中国对韩国宗属关系之进步137
咸镜道防谷令事件137
金玉均刺杀事件138
东学党之乱与中国出兵139
日本之暗助东学党140
日本国会冲突与内阁决议出兵141
中日出兵照会141
日本出兵与日政府决心开战141
日本政府提出对韩共同改革案142
总理衙门之回复143
日本不撤兵之宣言143
日本对韩廷胁迫案143
俄国对日本之干涉144
英国对中日之调停145
美国向日本之忠告146
日本对韩廷之极端照会146
日本以兵力迫韩廷与袁世凯归国147
中日开战147
第四节 中日交战148
丰岛海战148
成欢之战149
两国宣战149
上海中立与日韩新协约149
平壤大战斗150
黄海大海战151
李鸿章之国防配布152
日第一军占领奉天东南部153
日第二军攻陷旅顺153
缸瓦寨之战与盖平陷落154
日军荣城湾上陆与威海卫陷落155
将卒溃乱与丁汝昌自杀156
北洋舰队覆灭156
牛庄激战与营口田庄台之陷落157
日军占领澎湖岛与战争结局158
第五节 中日媾和158
英国调停和议之失败158
派遣德璀琳议和之失败158
美公使调停和议158
张荫桓邵友濂两全权之派遣159
中国委任全权文凭之不实160
日本拒绝和使之谈判160
张荫桓邵友濂悄然归国161
李鸿章头等全权派遣161
两国全权第一次会见162
两国全权第二次会见与日本全权提出之休战条件162
两国全权第三次会见与李全权之遭难162
无条件休战条约成立163
日本媾和要求案164
两全权之驳辩165
李鸿章提出之修正案166
日本全权最后修正案166
马关媾和条约167
马关别约168
交付台湾169
中日通商行船章程169
第六节 三国干涉与辽东返还171
俄国干涉之原因171
法德加入干涉之原因172
三国忠告日本返还辽东172
俄国开战准备172
日本政府之苦状173
日本返还辽东之宣言174
还付辽东条约174
第九章 列强分割中国之开端175
第一节 俄国之势力范围划定175
俄皇对中国之市惠政略175
俄皇加冕礼与李鸿章之使俄176
中俄密约176
传闻之喀西尼密约177
华俄道胜银行契约179
华俄银行对于中国之业务180
华俄银行之政治上侵略180
东清铁道会社条约180
东清铁道会社之采矿权及警察权183
俄国侵略北满洲之成功183
旅顺大连租借条约184
旅顺大连租借续约185
中俄勘分旅大界约185
俄改辽东租地为关东省185
俄国侵略南满洲之成功186
俄国攫取京汉铁道权186
俄国攫取山西铁道权186
关外铁道借款之英俄冲突187
英俄协约划蒙古为俄国之势力范围187
第二节 德国之势力范围划定187
德俄密议188
曹州教案188
德国出兵189
赔偿谈判及德公使之翻案189
胶州湾租借条约190
山东全省划入德国之势力范围191
德皇之诏敕191
胶州湾保护领之统治制192
德华公司之经营铁道令192
德华公司之经营矿山令192
英德协约德势力超出山东范围之外193
第三节 法国之势力范围划定194
南海岛不割让与他国之许可195
龙南龙百之铁道权与两广云南矿山权之许与195
两广云南不割让与他国之许可195
滇越铁道权之许与195
广州湾租借条约196
南宁北海铁道权之许与196
第四节 英国之势力范围划定196
扬子江流域不割让及其他各项之承认197
总税务司永聘英人之原因197
威海卫租借条约199
九龙租借条约200
山西河南采矿契约201
五铁道权之攫取与英德协约201
关外铁道权之攫取与英俄冲突202
英俄协约划扬子江流域为英国势力范围202
第五节 日本之势力范围划定203
福建不租借割让与他国之约203
第六节 伊太利之要求203
伊国要求租借三门湾203
第七节 美国开放中国门户之宣言204
美国开放中国门户宣言之原因204
美国开放中国门户宣言书204
各国赞成美国之宣言205
列强对中国保全领土与商工业机会均等之新局面205
美国宣言之里面205
第十章 八国联军入京之祸207
第一节 拳匪得势之原因与宣战之形势207
义和团之略历207
拳匪得势之第一原因208
拳匪得势之第二原因210
拳匪猖獗之始210
拳匪之倡乱212
各国水兵犯北京212
政府混化于义和团213
大沽陷落与廷议决战213
东南各省不奉宣战诏214
排外风之蔓衍214
第二节 联合军入北京与俄罗斯占领东三省215
西摩亚率陆军犯北京215
列国海军将校之协议216
联合军陷大沽炮台216
西摩亚军退返天津217
日本外交之叵测与出兵217
日本出兵之狡猾219
联合军攻天津与天津陷落220
联合军掠夺官民财产220
北仓陷落221
杨村通州陷落221
北京陷落与联军分占222
两宫西狩223
北京陷落后联军之大掠夺224
联军占领塘沽山海关224
瓦尔德色元帅抵北京后之行动225
中俄开战225
俄罗斯东三省进军226
俄兵驱布市华民三千投黑龙江226
俄罗斯占领东三省227
第三节 议和前各国之意见冲突与《英德协约》及北京公使会议227
北京陷落后俄政府之宣言228
各国反对俄国之宣言228
德政府之提议与各国之不同意229
法政府提出之媾和案230
各国赞成法国之提案230
北京公使会议与英德协约230
英德协约之原因231
英德协约效力适用满洲与否之问题232
列国公使会议之和案大纲232
第四节 北京媾和234
中外官吏接近之始与庆亲王李鸿章进京234
媾和谈判开始235
中央元凶处罚问题235
地方元凶处罚问题237
偿金问题238
偿金总额与利息额之确定239
偿金方法与财源之决定241
北京媾和条约241
赔款变成金货负债244
各省摊派赔款245
赔款亏磅之借债245
第五节 《中俄密约》与日英同盟248
中俄第一次密约248
密约破坏大运动249
俄廷废弃密约之宣言250
中俄第二次密约251
李鸿章弃世与密约废弃251
日英同盟之原因251
日英同盟条约252
日英同盟之精神253
俄法同盟之范围扩张254
俄国满洲撤兵条约254
俄皇交还满洲之宣言256
第十一章 日俄战争与中国之关系257
第一节 日俄开战之原因257
日本对于辽东之遗恨257
俄国第二期撤兵不实行与新要求258
雷萨尔公使之新要求258
苦鲁巴金东游与日本主战论259
极东俄官大会259
俄设极东大总督府与威逼韩国259
日俄交涉与日本提出案261
俄国提出之对案262
日本修正俄国对案262
本第二次修正案263
俄国提出之第二对案264
俄国最后让步案265
国交断绝与宣战265
第二节 开战时中国之中立问题与韩国变为日本保护国266
中国中立问题与各国之意见266
中国局部中立之宣言266
日本陆军入韩京267
韩国为日本保护国之日韩议定书267
日本监督韩国财政外交条约268
韩政府与财政顾问之契约268
韩政府与外交顾问之契约269
第三节 日俄交战269
战斗开始269
鸭绿江之激战270
日军闭塞旅顺口270
日军封锁金州半岛271
日军大破俄军于得利寺271
海上权全归日本272
辽阳大激战273
沙河大会战273
旅顺之降服274
俄军犯辽西中立地274
奉天大会战275
俄国波罗的舰队东航276
英国干涉黑海舰队之东航276
日本海大海战277
第四节 日俄媾和与《中日满洲善后条约》277
卢斯福大统领调停和局278
两国全权之会合278
日本全权提出之媾和案278
波子玛斯之惨淡谈判279
玻子玛斯媾和条约280
协定满洲铁道守备兵之附约282
中日满洲善后协约283
中日满洲善后协约之附约283
日本依附约扩张满洲权利于俄国所获权利之外284
日本列入世界一等国之所以285
中国朝野之惊醒285
第十二章 西藏问题286
第一节 西藏内服之沿革286
西藏开国与佛教之盛286
红教兴替与元明之关系287
黄教隆盛与满清利用达赖喇嘛以安边陲之政略288
西藏确为中国属地与达赖喇嘛之册立法288
第二节 俄国之窥伺西藏290
俄国利用佛教以行政治上之策略290
德尔智为俄国经营西藏之尽力291
达赖十三之阴结俄皇291
日俄开战与俄国经营西藏之影响292
第三节 英国之侵略西藏292
英国与西藏之接近292
英人探测西藏约之取消293
英国占领哲孟雄与中英谈判293
中英藏印条约294
中英藏印续约294
西藏排外与英国之进兵295
达赖十三奔蒙古295
英藏剌萨条约295
印度总督之声明297
中英藏印续约297
唐绍仪之功绩298
第四节 《英俄协约》与达赖喇嘛废立298
英俄协约之原因298
英俄之西藏协约298
达赖十三之入朝299
达赖十三返剌萨之谋叛299
赵尔丰征西藏与达赖十三奔印度300
达赖十三废立与英俄之劝告300
第十三章 日本国威膨胀与中国之关系302
第一节 日英新同盟及日法日俄日美诸协商与中国之关系302
日英新同盟之原因302
日英新同盟条约302
日英新同盟之精神304
日法日俄日美诸协商之原因306
日法协约307
日俄协约307
日美照会308
诸协约与中国之关系309
第二节 日本合并韩国与中国之关系309
日本扩张韩国保护权之条约309
日本统监府理事厅官制之内容310
海牙密使事件与韩皇退位314
保护权再扩张条约314
韩国军队之解散315
保护权再扩张条约315
韩国志士安重根刺杀伊藤316
韩国政党一进会之卖国316
合并前之日俄密约316
寺内正毅为统监与合并前之手段316
韩国总理大臣李完用之卖国317
韩国合并条约317
韩国之灭亡与日本合并韩国后之处分318
日本之对外宣言318
李容九之末路319
日本灭韩国之里面321
韩国合并与满洲之关系321
第三节 南满洲问题322
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之制322
日本关东州都督府之制322
辰丸事件328
采伐鸭绿江森林条约329
抚顺炭矿问题330
间岛问题330
新法铁道问题331
营口支线问题332
吉长新奉铁道借款与吉会铁道问题332
安奉铁道问题334
日本自由行动335
安奉铁道协约335
间岛协约336
满洲五案协约337
悬案解决与我国之利害338
锦爱铁道之不成立339
渤海渔权与领海问题之失败339
鸭绿江架桥条约339
三电线问题中国之让步解决339
美国满洲铁道中立之提议340
美国提议之失败340
日俄第二次协约340
日俄第二次协约之性质341
日俄协约外之日俄密约341
南满洲铁道会社经营之现状342
会社之资本342
会社之经营铁道343
会社之经营海运343
会社之经营矿务343
会社之经营市街344
会社之经营教育344
会社对于满洲之将来344
第十四章 各国对于清末之趋势345
第一节 中俄之冲突345
哈尔滨行政权事件345
北满洲税关与松花江航权事件348
改正条约问题与俄国自由行动之宣言351
第二节 中英滇缅境界与禁绝鸦片问题355
滇缅境界问题与英国占领片马355
鸦片问题与中英二次协约356
第三节 中葡澳门划境问题361
葡国占领澳门之沿革361
澳门划境与日本辰丸事件之关系362
划境谈判及谈判终止362
第四节 宣统三年之大借款363
列强对中国之趋势与投资主义363
四国借款交涉364
铁道公债之中日借款契约364
日本应募中国公债之叵测365
改革币制与满洲兴业之四国借款契约365
四国借款与满洲问题之关系366
粤汉川汉二铁道之变迁367
铁道干线国有之上谕367
粤汉川汉二路之四国借款契约368
大借款与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之关系369
第十五章 各国对于民国成立后之趋势371
第一节 中俄之蒙古冲突371
俄国经营蒙古与怂恿蒙古独立371
蒙古独立与中国革命371
俄国向中国之要求案371
俄蒙协约372
俄蒙商务专条372
俄蒙协约破坏保全中国领土诸协约之精神376
日俄第二次密约376
日俄第二次密约之原因与英国之承认376
各国不干涉俄蒙协约之所以377
陆征祥提出国会之中俄草约377
草约不成立之原因378
国会消灭与中俄条约签押379
条约之利害380
第二节 中英之西藏交涉381
条约上中国于西藏地位之稳固381
西藏独立与川滇军之进剿381
英公使干涉之提议382
英公使提议之乱暴382
西藏会议383
英国干涉西藏与俄国之关系383
第三节 中日交涉383
日本乘中国革命与俄国订第二密约383
轻减满鲜国境关税条约384
日本得达援照俄人减税之例384
南京事件385
日本要求满蒙五铁道权385
满蒙铁道要求案与承认问题之关系386
满蒙铁道要求案与日俄第二密约之关系386
第四节 民国成立后之大借款386
外交团因革命占领中国之海关与盐税386
外交团决议不借款与南北两军386
维持北京市面之奥国借款386
唐绍仪商借六亿圆之大款387
四国招日俄加入借款团387
日俄加入借款团之条件387
比国借款成立与银行团之反对388
六国团以必得中国财政监督权为目的388
六国团提出垫款之监查条件388
南京留守之反对借款389
银行团之巴黎会议389
日俄代表提出之重大议案389
四国承认日俄之提议与银行团根本规约成立390
银行团提出借款监督条件390
熊希龄反对监督盐税之新提议390
各国必获中国财政监督权之外交政策391
伦敦借款成立与银行团之反抗391
财政部命令与公使团之抗议392
财政部令之取消与大借款谈判之就绪392
监督用人条件之大变更与我国之拒绝393
澳国借款成立393
大借款谈判一时成功之诸原因393
大借款契约393
契约上外人干与财政之起点396
借款维持中国秩叙之功效396
第五节 各国承认民国政府397
新政府必得各国承认之所以397
各国迟缓承认民国政府之口实397
英俄日三国默示之承认397
美巴秘三国之率先承认398
正式大总统选举与各国之承认398
俄英日三国附条件承认398
中国外藩因附条件承认之动摇398
第十六章 老西开事件399
天津租界扩张之次第399
法人之谋夺老西开399
法领事之私立木标400
法领事之自由行动400
天津民气之激昂400
法公使之狼狈400
英公使调停案400
老西开问题之解决401
第十七章 最近之西藏问题402
希摩拉会议402
西藏委员之提案402
英委员之提案403
中国委员之提案403
英委员提出十一条之草案404
草案损害中国之程度406
陈贻范越权误国情形406
陈贻范之草约签字407
陈贻范签草约之呈报408
袁政府之否认408
外部向英使第一次之提案408
英藏之正式签约409
外部向英使之最后让步案409
藏番内犯与川边停战条约410
英使催议西藏问题410
英使提出之调停办法410
英使之欺骗外部411
外交部发表之歌电411
西藏受秘密外交之毒害412
川滇甘反对界务之情形413
西藏交涉之中止414
应深恶痛绝之秘密外交415
西藏与外蒙之归宿415
第十八章 最近之外蒙问题416
哈克图会议之中俄蒙协约416
协约与中俄蒙之利害419
呼伦贝尔条约420
俄国革命与外蒙之变化421
外蒙之财政与兵备问题421
外蒙取消自治之曲折422
外蒙取消自治之请愿书422
准外蒙取消自治之命令423
呼伦贝尔之恢复旧状423
中央用徐树铮之酿成蒙祸424
日本之经营蒙古425
日本扰乱外蒙之密电425
库伦陷落与大连会议之关系426
北方当局之坐视蒙乱426
第十九章 中俄关系之变化428
中俄关系之新局面428
中东路守备权之收回429
中东路管理权行政权之收回430
日本之谋夺中东路430
管理东省铁路续订合同431
俄使待遇问题432
远东共和国代表来北京433
停止俄国使领待遇之命令433
俄使复外部之牒文434
各国之无异议435
俄国租界与治外法权之收回435
道胜银行悬法旗问题435
处置道胜银行之失当436
铁路合同失败之点436
远东共和国之形势437
中俄速订商约之必要437
政府之畏葸437
新疆与俄国之通商合同437
第二十章 中德关系之变化439
二十年前之中德关系439
德国与世界开战及中国之自误440
德国使用潜航艇与中国抗议440
德国之答复440
中国对德绝交441
对德绝交之布告441
对德宣战之布告442
对荷兰公使之照会442
中国收回天津汉口之德国租界443
中国于和会失败之原因443
德国山东权利割予日本之和案443
山东以外之中德和案444
中国拒绝和约签字445
对德恢复和平之布告445
德国希望中德通商446
德代表声明文件446
中德协约447
德代表之公函447
外部之公函448
中国第一次之平等协约449
山东问题之国耻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