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汽车工程手册 5 底盘设计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汽车工程手册 5 底盘设计篇
  • 日本自动车技术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01780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汽车工程-技术手册;汽车-底盘-设计-技术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汽车工程手册 5 底盘设计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2 底盘与汽车安全2

1.2.1 汽车概述2

1.2.2 重型车辆2

1.2.3 摩托车4

1.3 底盘与汽车环境5

参考文献5

第2章 悬架7

2.1 概述7

2.1.1 悬架的功能7

2.1.2 基本形式与特征7

2.1.3 特殊悬架17

2.2 设计方法19

2.2.1 前束变化20

2.2.2 外倾变化20

2.2.3 转向主销倾角、转向主销偏移距及车轮中心偏移20

2.2.4 主销后倾角及后倾拖距22

2.2.5 轮距变化22

2.2.6 侧倾中心及侧倾轴22

2.2.7 侧倾刚度23

2.2.8 车辆侧视时的悬架瞬时中心23

2.2.9 纵向刚度24

2.2.10 前后力顺从转向24

2.2.11 侧向刚度24

2.2.12 侧向力顺从转向及自动回正力矩顺从转向25

2.2.13 载荷挠度特性25

2.2.14 阻尼力特性25

2.3 缓冲机构26

2.3.1 弹簧26

2.3.2 减震器35

2.3.3 冲击限位块40

2.4 主要构件41

2.4.1 转向节41

2.4.2 臂42

2.4.3 连杆/拉杆43

2.4.4 车架横梁及车架44

2.4.5 衬套45

2.4.6 悬架系统支撑胶垫48

2.4.7 球头销48

2.5 控制机构50

2.5.1 车身高度调整机构50

2.5.2 阻尼力调整机构55

2.5.3 弹簧刚度调整机构57

2.5.4 侧倾刚度调整机构59

2.5.5 主动悬架60

2.6 摩托车悬架67

2.6.1 概述67

2.6.2 设计流程74

2.6.3 前叉及后减震结构[3]75

2.6.4 附加功能83

参考文献86

第3章 车桥90

3.1 概述90

3.2 驱动车桥90

3.2.1 转向驱动桥90

3.2.2 后驱动桥91

3.3 从动车桥93

3.3.1 前从动桥93

3.3.2 后从动桥93

3.4 轴承与油封94

3.4.1 车轮轴承94

3.4.2 车轮轴承的设计94

3.4.3 油封95

3.5 摩托车的车轴96

3.5.1 概述96

3.5.2 车轴96

3.5.3 轮毂97

3.5.4 轴承及油封97

第4章 轮胎[1]99

4.1 概述99

4.1.1 轮胎的功能99

4.1.2 轮胎各部位的名称和作用99

4.1.3 轮胎的分类和特征100

4.2 轮胎的选择方法103

4.2.1 新车用轮胎的选择方法103

4.2.2 维修用轮胎的选择方法105

4.3 各种轮胎105

4.3.1 汽车与轮胎大小105

4.3.2 气候条件与轮胎105

4.3.3 轿车用轮胎107

4.3.4 轻型载货车用轮胎110

4.3.5 载货车及客车用轮胎110

4.3.6 摩托车轮胎111

4.3.7 非公路用车辆的轮胎113

4.4 附件113

4.4.1 轮胎用内胎113

4.4.2 轮胎用气门嘴114

4.4.3 垫带和轮辋带114

4.5 其他装置114

4.5.1 气压报警装置114

4.5.2 安全轮胎116

参考文献117

第5章 车轮118

5.1 概述118

5.1.1 车轮的功能118

5.1.2 车轮的性能要求118

5.1.3 车轮的分类和特征118

5.2 车轮的选择方法121

5.2.1 要求质量的设定121

5.2.2 车辋的选择121

5.2.3 车轮的结构121

5.2.4 车轮强度条件的设定121

5.2.5 车轮材料的选择122

5.2.6 车轮的安全性122

5.2.7 车轮的使用性122

5.3 各种车轮122

5.3.1 轿车用车轮122

5.3.2 造型美观的钢板车轮122

5.3.3 镁制车轮122

5.3.4 应急用车轮122

5.3.5 安全轮胎用车轮123

5.3.6 中、重型载货车及客车用车轮123

5.3.7 工业车辆和工程车辆用车轮123

5.3.8 农业机械用车轮124

5.4 其他装置124

5.4.1 连接方法124

5.4.2 关联部件126

5.5 摩托车用车轮127

5.5.1 概述127

5.5.2 车轮分类与特征[8]127

5.5.3 车轮结构128

5.5.4 车轮表面处理129

5.6 轮辋129

参考文献130

第6章 转向系统131

6.1 概述131

6.1.1 转向系统的功能131

6.1.2 转向的基本形式和特征134

6.2 设计方法135

6.2.1 内外轮转向角135

6.2.2 最小转弯半径137

6.2.3 前束的变化及被动转向137

6.2.4 转向角138

6.2.5 转向力138

6.3 输入传动机构139

6.4 传动输出机构141

6.4.1 转向器141

6.4.2 各种拉杆及连接臂142

6.5 转向助力装置145

6.5.1 液压助力145

6.5.2 电动助力151

6.6 控制机构154

6.6.1 车速感应PS机构154

6.6.2 四轮转向157

6.6.3 齿轮速比控制系统161

6.7 转向辅助机构163

6.8 摩托车转向概述163

6.9 摩托车转向的设计方法164

6.9.1 前轮定位164

6.9.2 转向的动作及功能166

参考文献167

第7章 制动装置169

7.1 概述169

7.1.1 制动装置的构成169

7.1.2 基本形式和特征170

7.2 设计方法171

7.2.1 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172

7.2.2 制动器制动效能172

7.2.3 制动力分配和抱死172

7.2.4 特殊条件下的制动特性173

7.2.5 制动器的发热和散热性174

7.2.6 制动器操纵感174

7.2.7 摩擦材料的磨损寿命175

7.2.8 驻车制动器效能175

7.3 制动力输入机构176

7.4 助力机构177

7.4.1 真空助力177

7.4.2 液压助力179

7.4.3 气压助力179

7.5 力的传递机构182

7.5.1 制动管路182

7.5.2 制动软管182

7.5.3 接头183

7.5.4 制动液183

7.6 制动力输出机构184

7.6.1 鼓式制动器184

7.6.2 盘式制动器186

7.6.3 摩擦材料189

7.7 控制机构192

7.7.1 控制阀192

7.7.2 ABS193

7.7.3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195

7.8 辅助机构196

7.8.1 驻车制动器196

7.8.2 排气制动198

7.8.3 制动助力装置(BA)198

7.9 特殊制动器199

7.9.1 减速器199

7.9.2 自动制动器201

7.9.3 能量回收制动器202

7.9.4 电子控制制动系统203

7.10 摩托车制动器203

7.10.1 制动系统构成204

7.10.2 输入机构204

7.10.3 输入力传递机构205

7.10.4 输出机构206

7.10.5 联动制动器207

7.10.6 ABS208

参考文献211

第8章 控制系统212

8.1 概述212

8.2 综合控制系统212

8.2.1 综合控制结构212

8.2.2 牵引力控制系统213

8.2.3 稳定性控制系统214

8.2.4 预碰撞系统216

8.2.5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218

8.2.6 车道保持支持系统219

8.3 控制系统的开发221

8.3.1 开发流程221

8.3.2 系统设计221

8.3.3 控制系统设计222

8.3.4 ECU的开发(实际植入到ECU中)224

8.3.5 控制系统验证225

8.3.6 系统验证226

8.4 ECU227

8.4.1 软件227

8.4.2 硬件229

8.5 ECU间的通信230

8.6 装置设计231

8.6.1 传感器231

8.6.2 作动器232

参考文献234

第9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235

9.1 概述235

9.2 系统构成236

9.2.1 构成要素236

9.2.2 系统形态238

9.3 CAD的功能238

9.3.1 CAD的基本功能238

9.3.2 CAD的应用功能238

9.3.3 CAD的专用功能239

9.4 计算机应用与设计技术239

9.5 底盘设计中的CAD技术239

9.5.1 底盘设计中的CAE应用239

9.5.2 开发初期阶段的CAE应用240

9.5.3 详细设计阶段中的CAE应用240

参考文献242

第10章 法规及标准243

10.1 概述243

10.2 安全法规及标准243

10.3 国际标准的协调247

10.3.1 1958年协定247

10.3.2 1998年协定247

10.4 世界主要国家的汽车相关法规体系249

10.4.1 日本249

10.4.2 欧洲251

10.4.3 美国252

10.4.4 其他国家的法规252

10.5 摩托车法规254

10.6 其他法规258

10.6.1 汽车再利用法规258

10.6.2 汽车部件及材料编码标准259

10.6.3 环境污染物质禁用的除外标准259

10.7 标准概述259

10.8 标准的等级与种类259

10.8.1 标准的种类259

10.8.2 汽车的相关标准260

参考文献260

附录 国际单位制(SI)2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