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析化学
  • 许辉,刘利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21792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1

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2

1.2.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2

1.2.3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2

1.2.4 常量、半微量、微量及超微量分析3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4

1.2.6 分析方法的选择4

1.3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4

1.3.1 试样采集4

1.3.2 试样分解6

1.3.3 样品测定7

1.3.4 数据处理及结果的表示7

1.4 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与趋势8

思考题8

第2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及数据处理9

2.1 误差的种类和来源9

2.1.1 系统误差9

2.1.2 随机误差10

2.2 准确度和精密度11

2.2.1 准确度和误差11

2.2.2 精密度和偏差12

2.2.3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16

2.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6

2.3.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16

2.3.2 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17

2.3.3 减小随机误差17

2.3.4 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18

2.4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8

2.4.1 置信区间和置信概率19

2.4.2 可疑值的检验20

2.4.3 显著性检验22

2.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26

2.5.1 有效数字26

2.5.2 有效数字修约规则27

2.5.3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28

思考题29

习题29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31

3.1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对化学反应的要求31

3.1.1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31

3.1.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32

3.2 滴定方式32

3.2.1 直接滴定法32

3.2.2 间接滴定法32

3.2.3 返滴定法32

3.2.4 置换滴定法32

3.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33

3.3.1 基准物质必备条件33

3.3.2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33

3.3.3 标准溶液的配制34

3.3.4 标准溶液的标定34

3.4 滴定分析的计算35

3.4.1 基本关系式35

3.4.2 计算实例35

思考题37

习题37

第4章 酸碱滴定法38

4.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38

4.1.1 酸碱质子理论38

4.1.2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39

4.1.3 共轭酸碱对的K?与K?的关系41

4.2 酸度对酸碱存在形式的影响41

4.2.1 分析浓度、平衡浓度及活度41

4.2.2 一元酸碱和多元酸碱的分布分数、分布图及其应用42

4.2.3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45

4.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47

4.3.1 强酸(碱)溶液47

4.3.2 一元弱酸(碱)溶液47

4.3.3 多元酸(碱)溶液49

4.3.4 两性物质溶液50

4.3.5 缓冲溶液52

4.3.6 混合酸(碱)溶液53

4.4 酸碱指示剂54

4.4.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54

4.4.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55

4.4.3 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55

4.4.4 常用酸碱指示剂56

4.4.5 混合酸碱指示剂56

4.5 酸碱滴定曲线与指示剂选择57

4.5.1 强酸强碱的滴定58

4.5.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60

4.5.3 强酸滴定一元弱碱62

4.5.4 多元酸(碱)的滴定63

4.5.5 混合酸(碱)的滴定66

4.5.6 CO2在酸碱滴定中的影响66

4.6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67

4.6.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67

4.6.2 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68

思考题72

习题73

第5章 配位滴定法76

5.1 乙二胺四乙酸(EDTA)及其配合物77

5.1.1 EDTA配位剂77

5.1.2 EDTA金属螯合物的特点78

5.2 配位平衡79

5.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79

5.2.2 配位平衡中各型体浓度的计算81

5.3 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82

5.3.1 酸效应和酸效应系数82

5.3.2 配位效应与配位效应系数83

5.3.3 条件稳定常数(表观稳定常数、有效稳定常数)83

5.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84

5.4.1 配位滴定曲线84

5.4.2 影响配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86

5.4.3 金属离子可被准确滴定的条件87

5.4.4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88

5.5 金属指示剂89

5.5.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89

5.5.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90

5.5.3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90

5.5.4 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92

5.6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92

5.6.1 控制溶液的酸度93

5.6.2 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93

5.6.3 采用其他配位剂95

5.6.4 分离干扰离子95

5.7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95

5.7.1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95

5.7.2 各种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96

思考题99

习题99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01

6.1 氧化还原反应101

6.1.1 标准电位和条件电位101

6.1.2 氧化还原反应方向104

6.1.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05

6.1.4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106

6.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107

6.2.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07

6.2.2 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的因素109

6.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111

6.3.1 自身指示剂111

6.3.2 特殊指示剂111

6.3.3 氧化还原指示剂111

6.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113

6.4.1 高锰酸钾法113

6.4.2 重铬酸钾法115

6.4.3 碘量法117

6.5 氧化还原滴定法中样品的预处理120

6.6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20

思考题123

习题123

第7章 重量法和沉淀滴定法125

7.1 重量法125

7.1.1 重量法的一般程序125

7.1.2 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125

7.1.3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26

7.1.4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128

7.1.5 提高沉淀纯度的方法128

7.1.6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条件的选择129

7.1.7 重量法的结果计算130

7.2 沉淀滴定法130

7.2.1 方法简介130

7.2.2 莫尔法131

7.2.3 佛尔哈德法132

7.2.4 法扬斯法133

7.3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134

7.3.1 AgNO3、NH4SCN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34

7.3.2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实例135

思考题135

习题135

第8章 吸光光度法137

8.1 概述137

8.2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137

8.2.1 光的基本性质137

8.2.2 溶液颜色和光的吸收关系138

8.2.3 吸收光谱曲线139

8.3 光吸收基本定律——朗伯-比耳定律140

8.3.1 朗伯-比耳定律140

8.3.2 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141

8.3.3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142

8.4 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的方法和仪器143

8.4.1 目视比色法143

8.4.2 吸光光度法144

8.4.3 吸光光度计145

8.5 显色反应147

8.5.1 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147

8.5.2 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148

8.6 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150

8.6.1 仪器的测量误差150

8.6.2 测量条件的选择152

8.7 吸光光度法的定量方法及应用152

8.7.1 标准工作曲线法及比较法153

8.7.2 示差吸光光度法153

8.7.3 双波长吸光光度法154

8.7.4 导数吸光光度法155

8.7.5 多组分分析157

思考题157

习题158

第9章 电势分析法160

9.1 电势分析法概述160

9.2 电极的分类161

9.2.1 参比电极161

9.2.2 指示电极163

9.3 直接电势法167

9.3.1 直接电势法测定溶液pH167

9.3.2 离子活(浓)度的测定170

9.3.3 直接电势法的应用173

9.4 电势滴定法173

9.4.1 电势滴定法的仪器装置173

9.4.2 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174

9.4.3 电势滴定法的应用175

思考题176

习题176

第10章 色谱分析法178

10.1 色谱分析法导论178

10.1.1 色谱法的分类178

10.1.2 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参数179

10.1.3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181

10.1.4 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183

10.2 气相色谱法187

10.2.1 气相色谱仪187

10.2.2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189

10.2.3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190

10.2.4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192

10.3 高效液相色谱法193

10.3.1 高效液相色谱仪193

10.3.2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模式195

10.3.3 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198

10.3.4 联用技术200

思考题201

习题201

附录202

附录一 相对原子质量表202

附录二 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204

附录三 常见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07

附录四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09

附录五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11

附录六 标准电极电势214

附录七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18

附录八 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219

主要参考文献2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