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的基因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的基因
  • 聂暾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009525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07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的基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哲学王国里独具特色的思想殿堂1

前言1

第一篇 “中圆”哲语——古今哲语论“中圆”2

第一章 “中圆”心得哲语2

第二章 “中圆”经典哲语8

一、古代先哲的“中圆”哲语8

二、近代先哲的“中圆”哲语18

第二篇 “中圆”哲悟——感悟天人说“中圆”22

第三章 生命的“中”与“圆”22

一、人脑:精微玄妙的“中圆”22

二、人体:生理循环的“中圆”24

三、细胞:生生繁衍的“中圆”26

第四章 天文的“中”与“圆”28

一、星球:浩瀚璀璨的“中圆”28

二、太阳系:九星环绕日心的“中圆”29

三、银河系: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中圆”31

第五章 地理的“中”与“圆”33

一、地球:坐地日行八万里的“中圆”33

二、月球:天然卫星环绕地球的“中圆”35

第六章 微粒的“中”与“圆”37

一、原子:类似太阳系的微形“中圆”37

二、微粒:形形色色的微观“中圆”38

第七章 国家的“中”与“圆”39

一、中国:国名蕴含的“中圆”39

二、中央:万众拱卫的“中圆”40

三、社会:立体网络的“中圆”41

第三篇 “中圆”哲识——深究事物识“中圆”44

第八章 “中圆”的三种结构44

一、两极“中圆”——两极交替转化的“中圆”44

二、四维“中圆”——平面四维循环的“中圆”49

三、六合“中圆”——立体六合圆转的“中圆”&:53

第四篇 “中圆”哲理——探明本质理“中圆”58

第九章 “中”的内涵和引申义58

一、中——天人之大本58

二、中介——连接两极的中间媒介60

三、中度——量变到质变的中间度界61

四、中性——亦此亦彼的中间特性62

五、中立——独立不偏而居中63

六、中和——两极和合而归中64

七、中正——恰好居正而归中67

八、中平——两极平衡而归中70

九、中直——垂直平直而归中71

十、中及——恰好及位而归中73

十一、中准——合符标准而归中76

十二、中真——合符真理而归中78

十三、中规——合符规则而归中80

十四、中时——恰顺其时而归中81

十五、中速——速度匀衡而归中82

十六、中常——状态正常而归中83

十七、中行——行为不偏而归中85

十八、中核——事物最深层的核心86

十九、中心——主导体系旋动的中心87

二十、中枢——网络互联互通的枢纽88

二十一、中空——立体空间中间的虚空90

二十二、中合——多元综合平衡而归中92

第十章 “圆”的引申义和类型94

一、圆球95

二、圆圈95

三、圆转96

四、圆环97

五、圆满98

六、圆合100

七、正圆与椭圆102

八、实圆与虚圆102

九、内圆与外圆103

十、大圆与小圆104

十一、平面圆与球面圆105

十二、静态圆与动态圆105

十三、形态圆与近似圆106

十四、同心圆与连环圆106

十五、时间圆与空间圆107

十六、生态圆与社会圆108

第五篇 “中圆”哲析——透析特性察“中圆”112

第十一章 “两极”与“中介”的特性和关联112

一、“两极”与“中介”的特性112

二、“两极”与“中介”的关联124

第十二章 “中”与“圆”的特性和关联131

一、“中”与“圆”的特性131

二、“中”与“圆”的关联141

第六篇 “中圆”哲律——揭示规律把“中圆”148

第十三章 “两极”与“中介”的系列范畴148

一、正、中、反——结构范畴148

二、左、中、右——程度范畴149

三、阴、中、阳——性质范畴150

四、泰、中、否——转化范畴153

五、原因、过程、结果——演变范畴154

六、个性、类性、共性——性状范畴155

七、内容、形式、结构——形质范畴156

八、根据、可能、现实——存在范畴157

九、现象、本质、规律——表里范畴159

十、偶然、必然、自由——关联范畴161

第十四章 “圆”与“中”的系列范畴163

一、圆与中——基本范畴163

二、圆周与中心——体系范畴164

三、圆圈与中核——结构范畴165

四、圆转与中恒——动恒范畴166

五、循环与中轴——关联范畴166

第十五章 “两极”与“中介”的五大规律168

一、两极中介统一律168

二、两极对立中和律169

三、质与量度互变律171

四、质与素序互变律173

五、三段波动周期律176

第十六章 “中”与“圆”的五大规律179

一、中圆依合统一律179

二、依中圆转周期律180

三、中恒圆动均衡律181

四、多层圆圈环中律182

五、匀速循环发展律183

第七篇 “中圆”哲知——知循规则依“中圆”188

第十七章 经济与“中圆”188

一、把握经济总量的“中”——平衡经济188

二、推动经济环行的“圆”——循环经济190

三、把控经济增速的“中”——常态经济191

四、整合经济结构的“圆”——“木桶”经济193

第十八章 文化与“中圆”197

一、把握文化思想内涵的“中”——文以载道197

二、把握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融合归“中”——文质融合200

三、构建文化多样性的“圆”——多元圆融204

四、把握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互补归“中”——互补相成211

第十九章 社会与“中圆”219

一、把握界定社会行为的三层“圆圈”——提倡、允许、制止219

二、把握衡量社会正义归中的“标准”——公平、公正、公开221

三、把握规范社会秩序的三层“圆圈”——德治、法治、利治226

四、把握行使社会规则的三层“圆圈”——立规则、执规则、守规则230

五、构建社会文明体系的三环“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234

六、描绘社会完美形态的三环“圆”——大同、大公、太和237

第八篇 “中圆”哲行——人生践行致“中圆”244

第二十章 知行与“中圆”244

一、右谬误、真理、左谬误——把握真理的特定中位244

二、认识、实践、价值——把握实践的双重尺度247

第二十一章 人生与“中圆”255

一、做人要道——在于内守其中而外行其圆255

二、社交要道——在于人际和谐和交情圆融263

三、人脉要道——在于志趣融合和情义圆合267

四、处世要道——在于把握恰当适中的分寸271

五、做事要道——在于把握“十求”周全而圆行276

六、成功要道——在于把握中行周到而圆通284

七、幸福要道——在于生活的综合平衡和均衡圆满286

八、长寿要道——在于把握平衡养生和圆全养生287

第九篇 “中圆”哲心——修养哲心应“中圆”294

第二十二章 我国传统的“心说”294

一、从“十六字心传”说起294

二、良心、道心、佛心295

三、王阳明之“心说”298

第二十三章 哲心修养299

一、心欲要适中299

二、心德要归正301

三、心态要放平302

四、心绪要归常302

五、心智要成熟303

六、心志要坚定305

七、心胆要壮大305

八、心计要细致307

九、心目要放远308

十、心扉要敞开309

十一、心胸在开阔310

十二、心情要愉悦311

十三、心思要集中313

十四、心神要安宁315

十五、心境要逍遥316

第十篇 “中圆”哲思——全新思维用“中圆”320

第二十四章 思维方式与“中圆”320

一、两极思维方式的缺陷320

二、“一点二分”的思维方式322

三、“中点联四维”的思维方式324

四、“中点联立体”的思维方式325

第二十五章 思想方法与“中圆”328

一、良性循环法328

二、打破怪圈法330

三、循序顺转法331

四、周期循环法333

五、螺旋提升法334

六、中推圆转法336

七、以定制动法337

八、半圆相合法339

九、“木桶”补缺法341

十、“木桶”补短法343

十一、高低平衡法344

十二、损益平衡法345

十三、综合平衡法346

十四、二分余地法348

十五、适可止赢法350

十六、适可止损法351

十七、宁浅勿溢法353

十八、相合适宜法355

十九、优异互补法356

二十、把控度点法357

二十一、共同点位法359

二十二、最佳量位法360

二十三、寻找常量法361

二十四、工作到位法363

二十五、唯一标准法364

二十六、专一扬长法365

二十七、妥协圆直法367

二十八、借物转化法368

二十九、正向转折法369

三十、中间环节法370

三十一、中转放大法371

三十二、梳理系统法372

三十三、优化结构法375

三十四、对比叩问法377

三十五、抓好头尾法378

三十六、多元调和法379

三十七、立“中”定向法381

三十八、依“中”圆通法382

三十九、随“中”协调法383

四十、基“中”衡量法385

四十一、设“中”分界法386

四十二、汇“中”均衡法388

四十三、致“中”纠偏法390

四十四、据“中”调节法392

四十五、居“中”应变法393

四十六、向“中”和合法395

四十七、聚“中”圆层法397

四十八、归“中”对撞法398

四十九、依“中”评价法399

五十、执“中”检验法401

结语4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