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枣庄文化通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邓滕生主编;胡小林学术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6267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72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521页
- 主题词:区域文化-枣庄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枣庄文化通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自然环境1
二、行政区划域沿革3
三、市情概况6
四、文化特点与历史贡献9
上编19
第一章 枣庄的新石器文化19
第一节 枣庄境内的细石器文化19
一、细石器遗存的分布19
二、枣庄细石器文化特征20
第二节 北辛遗址与北辛文化21
一、北辛文化命名地——北辛遗址21
二、北辛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22
三、北辛文化主要特征23
第三节 北辛文化的聚落形态和农业经济25
一、聚落形态25
二、农业经济26
三、葬制与葬俗27
四、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28
第四节 枣庄的大汶口文化29
一、分布状况和典型遗址29
二、考古发掘的遗址和氏族墓葬31
第五节 枣庄的龙山文化35
一、具有设防功能的高台遗址35
二、考古发掘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36
第六节 枣庄的岳石文化38
一、枣庄的岳石文化分布38
二、社会动荡时期的岳石文化39
第二章 夏商及西周时期:方国封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41
第一节 夏及先商时期的古国41
一、徐夷在枣庄的活动41
二、妘姓古国偪阳44
三、先商文化发祥地之一——蕃47
第二节 奚仲造车与早期交通文化48
一、古籍中关于奚仲造车的记载48
二、车的发明对城邑文明的推动50
三、奚公山——造车遗迹、车服祠和奚仲墓53
第三节 商周方国与封国文化54
一、薛国与仲虺54
二、神秘的邳国56
三、姬姓滕国58
四、商代兒国与春秋郳国59
第三章 墨子:先秦显学及墨家学派创始人63
第一节 墨子生平64
一、墨子的籍贯、姓名及其生活时代64
二、墨子生平66
第二节 墨子的经世思想66
一、兼爱与非攻67
二、节俭与强国68
三、尚贤与尚同70
四、天志与明鬼71
第三节 墨子的科技贡献73
一、小孔成像73
二、杠杆定理74
三、机械制造75
四、数学概念76
第四节 墨予的社会实践77
一、广收弟子,弘扬墨学77
二、富国强兵,不战而胜79
三、周游列国,广布政见80
第五节 墨家学派与中国文化83
一、墨家学派83
二、救世献身:墨家的文化性格85
三、匡扶正义:“侠”的人格理想86
第四章 春秋战国至秦汉:圣贤辈出,巧匠云集88
第一节 能工巧匠鲁班89
一、班墨同代,交相辉映89
二、享誉神州的机械圣人90
三、土木工程专家和木工工具发明家92
四、鲁班文化对后世的影响94
第二节 儒家治国理念的首位实践者滕文公95
一、滕文公见孟子96
二、儒家治国理念的首次实践96
三、以人为本与政治经济改革98
四、文公台与灵沼100
第三节 任贤养士的政治家孟尝君100
一、门客三千与重才敬智101
二、焚券买义与狡兔三窟102
三、鸡鸣狗盗与人尽其用103
第四节 勇于自荐的毛遂104
一、毛遂自荐,脱颖而出105
二、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05
三、毛遂墓106
第五节 一代儒宗叔孙通107
一、周旋于乱世的机敏儒生107
二、通达世事,崇儒践行108
三、制礼作乐,辅佐新政110
第六节 辉映文化星空的经学大师111
一、今文《春秋》学者眭弘112
二、《春秋》“颜氏学”开创者颜安乐及传人马宫113
三、太傅疏广与少傅疏受114
四、凿壁偷光的匡衡116
五、一代廉吏王良117
六、力谏平冤的寒朗118
第五章 魏晋至宋元:民族冲突与文化高地的沉寂120
第一节 北人南侵对枣庄的冲击120
一、经济的萧条与衰落121
二、儒家思想的式微与正统信仰的缺失122
第二节 世族南迁123
一、“南兰陵”由来123
二、社会动荡与文化传统的流变125
第三节 文化的落寞与武士的兴盛126
一、冉魏短命皇帝冉闵126
二、马夫骁将蒯恩128
三、南齐开国功臣李安民131
四、桓康与怖鬼民俗132
五、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134
六、唐代名臣萧至忠136
第四节 大浪淘沙,名人代出137
一、宋代开国功臣王晏137
二、折狱高手魏涛139
三、元代文学家李泂140
四、名卿李稷142
第六章 泇运河的开通与沿运文化145
第一节 泇运河开通之前的文脉146
一、贾梦龙与市井文化146
二、贾三近的文治武功147
三、贾氏父子与《金瓶梅》149
第二节 泇运河的开凿149
一、黄泛阻运与徐州、吕梁二洪150
二、“泇河之议”与泇运河的开凿151
三、开泇功臣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152
第三节 泇运河与台儿庄154
一、明代筑城与漕道八闸的创建154
二、清代繁盛与运河重镇的勃兴155
三、优势凸显的黄金水道156
四、商贾云集,文化繁荣157
五、台儿庄城区的水工设施及衙署机构158
六、民居博览城160
第四节 泇运河两岸的尚勇文化162
一、清初峄县的“盗户”162
二、惊动清廷的抢劫龙袍案163
三、捻军与幅军起义164
第五节 清代中叶的三位诗人166
一、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及其诗作166
二、滕县诗人满秋石167
三、万里诗心张素含169
第七章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71
第一节 枣庄煤炭的开采171
一、开采历史,源远流长172
二、开采规模,星罗棋布172
第二节 洋务运动在枣庄的兴业实践173
一、李鸿章与峄县中兴矿局173
二、张莲芬与华商自营的中兴公司174
三、中兴公司与民国军政要员175
第三节 中兴公司的近代工业文化176
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177
二、多业并举,综合经营,产销配套,实力超群178
三、精英荟萃,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与创新179
第四节 中兴公司的民族气节180
一、创办子弟学校,培养有识之士180
二、投资兴建连云港码头181
三、破釜沉舟的抗日壮举182
第五节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区域社会的演变183
一、枣庄绅商生活方式与心态的转变183
二、现代商业文明的引进与传播184
三、市民社会的形成对帮会组织的改造185
四、现代交通设施的建设186
第八章 西方文明的传入与近代多元文化的形成188
第一节 美国北长老会在峄县的宗教文化活动188
一、峄县教区的建立及发展189
二、万美利与峄县孤儿院190
三、峄县教会学校与现代教育的萌芽192
第二节 北长老会在滕县的宗教文化活动194
一、华北基督教会的成立194
二、由新民学校到华北弘道院195
三、华北神学院的建立与迁出197
四、女传教士道德贞与麻风病医院198
第三节 近代枣庄文化品格的形成200
一、近代文明对枣庄城市文化的催生与建构200
二、枣庄地方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吸纳与融合201
三、工业文明带来的文化新风203
第九章 鲁南地区的红色文化206
第一节 马列主义在枣庄的传播206
一、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在煤城的传播207
二、枣庄矿区党支部和矿区工会的建立209
第二节 乡民的反抗与临城劫车案211
一、民国初年社会乱象与鲁南地区社会矛盾的纠结211
二、孙美瑶铤而走险——临城劫车212
三、鲁南下层民众的文化基因215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216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对枣庄老区的影响216
二、说唱故事与红色歌谣218
第四节 铁道游击队与运河支队222
一、由自发到自觉、由侠义到革命的升华222
二、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对铁道游击队的积极改造224
三、铁道游击队传奇的精神文化影响225
四、运河支队与运河女侠227
第五节 鲁南大捷与淮海战役支前229
一、鲁南战役与鲁南大捷229
二、枣庄解放与红色政权建立231
三、车轮滚滚——淮海战役的枣庄支前大军232
第六节 《白毛女》的鲁南元素234
一、贺敬之的家世与少年启蒙235
二、《白毛女》的鲁南元素236
三、反抗压迫的自由诉求与追求正义的人文情怀237
第十章 台儿庄大战——民族精神扬威不屈之役240
第一节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240
一、抗日英雄浴血疆场241
二、民众支援同力戮敌244
第二节 台儿庄大战在民族精神史上的不朽地位246
一、台儿庄大战中民族精神的体现247
二、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47
三、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248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强化249
五、强烈的爱国精神得到升华和弘扬250
第三节 战后文学与民族精神的弘扬251
一、战后的文学创作251
二、报告文学252
三、诗歌253
下编259
第一章 薛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259
第一节 孕育农耕文明的沃土259
一、薛河流域的古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260
二、薛河流域的细石器文化260
第二节 薛河流域分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61
一、北辛文化命名地261
二、大汶口文化遗址263
三、龙山文化遗址265
四、岳石文化266
第三节 星罗棋布的商周遗址267
一、商周文化遗址267
二、薛国城址268
三、滕国城址270
四、小邾国与贵族墓葬群271
第四节 汉代遗址、墓群与城址271
一、汉代冶铁遗址272
二、汉墓群272
三、汉代城址274
第五节 薛山灵芝寺与摩崖造像275
一、薛山灵芝寺276
二、薛山、龙牙山摩崖造像277
第六节 薛河遗址群在区系考古中的重要地位278
一、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278
二、商周遗址群与薛河古国278
第二章 璀璨的汉画像石艺术280
第一节 枣庄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分布280
一、枣庄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发掘280
二、枣庄汉画像石的分布282
第二节 枣庄汉画像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人文因素283
一、社会历史原因284
二、齐风鲁韵的熏陶285
三、楚歌楚舞的浸润285
第三节 石椁、石墓与小祠堂画像286
一、石椁画像286
二、石墓画像288
三、小祠堂画像289
第四节 内容广博、题材丰富的画像艺术291
一、牛耕、冶铁与纺织画像291
二、丰富多彩的饮食起居293
三、富丽壮观的古典建筑294
四、叹为观止的百戏表演297
五、驱列如云的车马出行299
六、寓意教化的历史故事301
七、西王母与东王公303
八、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304
九、风格浪漫的祥瑞纬象307
第三章 中陈郝瓷窑——中国江北第一民窑309
第一节 瓷窑遗址分布与形成309
一、瓷窑遗址分布309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312
三、民间瓷器烧制的历史传统313
第二节 中国最早以煤炭为燃料的瓷窑314
一、传统瓷窑烧制的技术315
二、从燃木到燃煤:烧制技术的划时代变革316
三、生产工艺的提高与瓷器品种的开拓318
第三节 器形与图案折射的丰富文化内涵320
一、民间用品的器形变化320
二、南北风格兼容的装饰工艺322
三、瓷品丰富,通达南北324
第四节 中陈郝瓷窑对中国瓷文化的影响326
一、中陈郝瓷窑的历史地位327
二、烧制技术的流布及对南北瓷业的影响328
三、窑业习俗与窑神崇拜331
四、中陈郝民窑对官窑的文化影响333
第四章 伏里土陶与民间传统工艺336
第一节 伏里土陶艺术及其历史渊源336
一、从土到陶:劳动智慧的结晶336
二、节庆土陶:辟邪纳福的载体338
三、耍货土陶:精神追求的升华340
四、生活土陶:幸福美满的器具341
五、耍货传人:历史脉搏的持续343
第二节 洛房泥塑玩具344
一、文化信息的寄寓344
二、工艺制作的绝活345
三、品种类型的繁多346
第三节 王楼年画347
一、独特唯一的历史347
二、兼容创新的内容348
三、制作有序的工艺348
第四节 其他民间工艺349
一、滕县印染:土布粗服的记忆349
二、张范剪纸:民间美术的执著350
三、庞庄草条编:变废为宝的副业351
四、割绒鞋垫:承载愿望的名片351
第五章 台儿庄与南北文化交融353
第一节 荟萃南北的建筑文化353
一、水汪、水巷、水街文化353
二、南北交融的大院文化355
三、运河纤夫村文化357
四、水系与建筑折射的儒家文化362
第二节 贾贩云集的商埠与商旅文化363
一、辐射苏鲁豫皖的商城363
二、台儿庄的五大商帮及会馆364
三、丰厚的商贸文化传承366
第三节 宗教信仰及活动场所367
一、基督教与教堂368
二、伊斯兰教与清真寺368
三、佛教与寺院369
四、道教与宫观370
五、水神崇拜与天后宫、金龙大王庙371
第四节 因运变化的水乡民风371
一、由农从渔372
二、由农从运373
三、由农从工373
四、由农从商374
五、运河漕帮与秘密组织374
第五节 船民宴与酒风俗375
一、富有水乡特色的船民宴375
二、船民饮酒风俗376
第六章 独具特色的枣庄矿山文化378
第一节 历史上的煤窑文化379
一、煤炭生产和窑工生活379
二、窑规与禁忌381
三、窑户行话383
四、窑神崇拜与窑神庙384
第二节 中兴公司的历史遗产386
一、中兴公司矿山遗址386
二、中兴公司矿区建筑群388
三、中兴公司的历史档案389
第三节 矿工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方式390
一、矿工组成的移民社会390
二、抱团结伙的生死兄弟391
三、粗犷侠义的矿工性格一392
四、矿山文化与枣庄传统民风的互动393
第七章 柳琴戏与民间曲艺396
第一节 柳琴戏的起源与流布396
一、柳琴戏的起源396
二、柳琴戏的流布397
第二节 柳琴戏的构成与艺术特质397
一、沿运特色的题材来源397
二、柳琴戏的唱腔设计399
三、柳琴戏的伴奏乐器401
第三节 柳琴戏代表剧目与著名演员402
一、柳琴戏的代表剧目402
二、柳琴戏的著名演员404
第四节 其他民间曲艺407
一、运河大鼓407
二、运河号子408
三、高派山东快书410
第八章 冠世榴园与石榴文化412
第一节 世界最大的石榴园412
一、石榴园的来历与传说413
二、峄城石榴栽培历史414
第二节 民间习俗中的石榴文化416
一、石榴与民间生活416
二、石榴与人生仪礼420
三、石榴与民间节日422
四、石榴与民间工艺424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中的石榴文化425
一、石榴与民间传说425
二、石榴与民间俗语427
三、石榴与民间歌谣428
第四节 文人创作中的石榴文化431
第九章 台儿庄大战遗址——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433
第一节 台儿庄大战前的古城433
一、台儿庄城的兴建434
二、运河开通后的台儿庄及其文化景观435
第二节 大战遗址436
一、清真古寺437
二、中正门437
三、新关帝庙438
四、火车站438
五、运河浮桥439
六、泰山庙439
七、中和堂和弹孔墙440
第三节 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440
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440
二、李宗仁史料馆442
三、大战遗址公园442
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442
第十章 名胜古迹与地质奇观444
第一节 抱犊崮与道教建筑444
一、抱犊胜景444
二、革命摇篮446
三、道教福地446
第二节 龙泉古寺与龙泉塔447
第三节 青檀寺与青檀精神448
一、青檀古寺449
二、青檀与岳飞养眼450
第四节 永乐北征与权妃墓451
一、权妃入明宫451
二、青山葬“皇娘”452
第五节 莲青山与鲁王墓453
第六节 熊耳山裂谷与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遗址455
一、熊耳山大裂谷奇观455
二、“山川易景”的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456
三、大裂谷成因457
主要参考文献459
后记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