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法思想通论 修订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家法思想通论 修订本
  • 俞荣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5791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831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862页
  • 主题词:儒家-法治-思想评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家法思想通论 修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儒家法思想与中国古代法文化1

一、“二十五史”,《刑法志》的基调2

二、儒家法思想与中华法系5

1.法系和中华法系5

2.中华法系和儒家化的法律7

三、儒家法思想与中国民族的传统法心理15

1.中国民族传统法心理面面观15

2.中国民族传统法心理的一般特性及其儒家伦理型取向26

3.中国民族传统法心理的儒家型结构:“法—情—权”模式29

余论30

四、结语:儒家法思想——中国古代法文化的主干31

第二章 儒家法思想研究的方法论检讨34

一、人治与法治——一条虚构的儒法斗争主线34

1.“儒家人治、法家法治对立论”的由来35

2.“对立论”不能成立的理由39

3.应当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先秦儒法之争46

二、“儒家自然法”——比附的产物48

1.“儒家自然法”说的提出49

2.什么是自然法51

3.儒家法思想不是自然法53

4.道家、墨家的法思想同样不能归结为自然法66

5.摒弃比附,寻找中国法思想史上的“自我”68

三、成文法与公布成文法——儒家是反对派吗?69

1.一些代表性著作的提法69

2.悬法象魏——中国历史上远早于郑刑书的成文法公布方式73

3.几种观点的讨论78

4.叔向“治子产书”的要害不是反对公布成文法86

5.孔子、儒家反对公布成文法吗?91

四、罪刑法定与非法定——儒家的态度是什么?95

1.从“议事以制,不为刑辟”说起96

2.“议事以制”、“原情定罪”传统的形成和变迁99

3.《晋书·刑法志》:罪刑法定主义与非法定主义相结合的理论成果105

4.儒家思想家们的态度111

五、礼法关系——研究儒家法思想的一个前提与基点113

1.周礼:礼外无法113

2.礼法的通义:失礼入刑122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再议127

4.儒家的礼论135

结语139

第三章 儒家法思想的特质143

一、儒家法思想是伦理法思想143

1.儒家伦理法143

2.儒家伦理法生长于特有的文化土壤146

3.“伦理”是我国固有的文化范畴147

4.儒家伦理法的含义和特点150

二、儒家伦理法的基本精神152

1.天下本位——儒家伦理法的最高价值目标153

2.家族伦理——儒家伦理法的价值论(之一)156

3.民本思想——儒家伦理法的价值论(之二)157

4.君主大一统——儒家伦理法的价值论(之三)158

5.中庸——儒家伦理法的方法论159

6.礼法之治——德礼为主、法刑相辅的治理模式162

结语:儒家伦理法的内在结构164

第四章 孔子的法思想169

一、孔子生平事迹及有关政治法律活动的一些辨析170

1.身世170

2.“志于学”——兼论“志于学”不训“志于仕”171

3.从政——兼析“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和“堕三都”事件179

4.出游——兼析孔子适卫的原因184

5.归鲁——孔子与“六经”190

二、孔子法思想研究的问题讨论192

1.孔子反对晋刑鼎再辨析193

2.关于“七日而诛少正卯”的再辨析——兼论孔子不是言论罪的创始人204

3.孔子与法211

4.孔子的法思想是伦理法思想219

三、仁——孔子伦理法思想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本体222

1.仁——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222

2.仁与礼228

3.仁与法238

四、孔子伦理法思想的基本原则242

1.民本主义原则242

2.家族伦理本位原则246

3.相对的君主主义原则254

4.中庸主义原则261

5.天下大同的理想法原则264

五、孔子法思想的主要内容267

1.“正名”——关于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思考267

2.“导德齐礼”——德刑关系论270

3.“为政在人”——人与法的关系论273

4.“富之”和“教之”——犯罪预防理论275

5.“刑罚中”——刑法观与刑罚观284

6.“哀矜折狱”——刑事司法主张290

7.“父子相隐”——诉讼原则292

8.“直道”——司法道德观296

9.轻徭薄赋——财政赋税方面的法律主张298

六、孔子伦理法思想的内在结构及其评价301

第五章 孟子的法思想306

一、孟子生平——其法思想的时代背景与个性条件306

1.孔学传人306

2.动荡的天下,争鸣的时代307

3.行道救世310

4.晚年著述313

二、“舜窃父而逃”——从一则虚构的故事看孟子的法观念314

三、仁政学说——孟子法思想的母体318

1.天下大一统观318

2.“民贵君轻”论319

3.辅贤伐暴的君臣关系论320

4.“取于民有制”和“正经界”的养民富民说321

5.“明人伦”的教民说322

6.“明政刑”的法制观323

7.“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323

8.性善论325

结语:仁政图式326

四、仁政之法——孟子法思想的主要内容329

1.“法先王”——法的渊源、理想法329

2.“仁义”与“孝悌”——法的价值论331

3.省刑慎罚——刑法观和刑罚观338

4.养民教民——犯罪原因及其预防的学说347

5.“薄税敛”和“制民之产”——经济方面的法律主张350

6.贤人和良法并重——人法关系论356

7.爵禄与禅让、征诛——合法性及政事法制构想361

8.执中权时——法的方法论367

五、孟子法思想的特点与价值370

第六章 荀子的法思想373

一、荀子和荀学373

1.游学、从政373

2.学术成就376

3.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一个新派377

4.荀子法思想有自己的特色379

二、性恶论与法380

1.“性”和“伪”381

2.性恶论与性善论386

3.性恶论与荀子法思想的基调389

三、“法后王”论与法391

1.“法后王”与“法先王”391

2.法圣人与理想法397

四、王霸论与法399

1.王道、霸道与强道400

2.王道政治的法的基本原则407

3.王道政治在政事方面的法律主张412

五、礼法论431

1.礼的属性论431

2.礼法一体论444

3.礼法构成论451

4.礼法起源论456

5.礼法适用论462

6.礼法损益论472

7.礼法特质论475

六、德刑论482

1.德刑关系说482

2.犯罪理论484

3.犯罪的原因和预防487

4.刑罚原则502

5.军法原则514

七、富国论与法518

1.经济法律政策的指导原则518

2.经济方面的法律主张523

八、“治人”论526

1.“治人”和“治法”527

2.“有治人,无治法”529

3.“治人”重于“治法”531

九、荀子礼法思想的体系及其启示533

第七章 儒家法思想的历史嬗变(一)541

一、从禁绝到“独尊”——儒家法思想在秦汉之际的“之”字形发展542

1.秦汉之际:儒家法思想的低潮543

2.西汉中期:儒家法思想的复兴550

3.儒学复兴的社会历史原因555

二、辉煌与烂熟——作为古代社会主流法思想的儒家法思想的历程558

1.自西汉中期至唐前期:儒家法思想的上旋阶段559

2.唐中期至清代:儒家法思想的下旋阶段577

3.晚清(鸦片战争以后):儒家法思想的式微和瓦解585

三、儒家型主流法思想的特点597

第八章 儒家法思想的历史嬗变(二)614

一、《大学》和《中庸》——儒家伦理政治哲学的总结与儒家伦理法思想的深化615

1.《大学》616

2.《中庸》625

二、神化与异化——董仲舒对儒家法思想的继承和重构637

1.“天人感应”论的理论要点638

2.“天人感应”论的政治哲学642

3.“天人感应”论的法思想649

三、“《春秋》决狱”——司法和立法的儒家化运动655

1.“原心论罪”656

2.评价和再评价658

3.“《春秋》决狱”与中国法律的儒家化662

四、《唐律疏议》——儒家立法之大成664

1.儒家伦理——《律疏》之魂665

2.“十恶”:纲常名教的法律化666

3.宗法伦理性的罪刑原则671

4.宗法伦理支配下的婚姻家庭立法及其罪刑制度674

简短的结论676

五、道统与法统——宋明理学的法思想677

1.理学与儒家伦理法678

2.朱熹以“理”为核心的法思想687

六、用夏变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对儒家法思想的皈依691

1.拓跋宏(北魏孝文帝):以礼率法693

2.耶律楚材:以儒治国694

七、包拯和海瑞——儒家型的清官699

1.包拯:“恤民为本”,秉公执法700

2.海瑞:恪守礼义,以情断狱,抑强扶弱704

小结715

八、明清思潮——儒家批判主义法文化价值的新开展717

1.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及其法文化意义718

2.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论之再研究724

九、沈家本修律——一个儒家型文化人格的开明官僚对儒家化法律的终结729

1.清廷的假立宪与沈家本的真修律730

2.“渐进主义”、法古和仁政——沈家本修律的思想武器737

3.一个儒家型文化人格的开明官僚742

十、孙中山——一个“真实的民主主义者”对儒家法思想的改造746

1.“融贯”中西法文化以创造适合“民情国史”的新宪法747

2.儒家法思想的近代化阐释与改造751

尾章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法思想、中华法系与当代社会762

一、反传统主义价值取向的反思儒家法思想的“死”与“活”763

二、认真对待中华法系传统——从《万家诉讼》说起765

三、儒家仁学正义论及其法律正义价值——从家产制、容隐、实体正义说开去769

四、重新认识中华法系——走出“律令体制”776

五、儒道治国:“礼法体制”下的“礼法之治”——从“成文法”、“人治说”到科举制及其他781

六、“礼典”与儒家的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法先王”、禅让和征诛789

七、“圣王”与“王圣”、立法者与执法者——“法先王”政治的缺憾与救济795

八、儒家法思想的双重功能——合法性论证与非法性批判802

九、民本思想:从“子民”到公民——儒家法思想的困境与出路808

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礼法传统与法治中国815

初版后记823

二版附言8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