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社会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主义社会观
  • 严书翰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754722995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社会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观1

第一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

第一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

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2

二、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2

三、实践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3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4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4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5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6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7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8

一、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8

二、人民群众及其作用9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0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1

第二章 空想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观12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观理解12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2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13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15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观理解17

一、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改良派17

二、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1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20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观20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观的论述20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观的理论基础20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观的内容21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观的论述24

一、列宁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演进轨迹24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思想25

第三节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观的论述27

一、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观认识的演变过程27

二、斯大林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观的客观评价28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观29

第一节 毛泽东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理论探索29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初步探索29

二、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探索成果30

第二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理论创立32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形成过程32

二、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含义34

第三节 江泽民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观36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新境界38

第四节 胡锦涛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观38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9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创新39

第五节 习近平强调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41

一、“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追求41

二、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要求42

三、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保障43

第二编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45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4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46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46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48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49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5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51

一、毛泽东的社会发展理论52

二、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53

三、江泽民的社会发展理论54

四、胡锦涛的社会发展理论55

五、习近平的社会发展理论55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56

第一节 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7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深刻动因57

二、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59

第二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61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61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直接动力63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变革的直接动力64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依靠动力65

一、科技革命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带来新突破66

二、科技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完善提供新路径68

三、科技进步为社会主义当代发展创造新机遇70

第四节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72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主体72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创造主体73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主体74

第五节 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7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75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知引领77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80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历程80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渊源80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84

三、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历程86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89

一、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90

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92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95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98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10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00

二、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10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103

第三编 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观106

第八章 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106

第一节 中国思想家的和谐社会思想107

一、儒家以德治国的和谐社会思想107

二、墨家以爱治国的和谐社会思想108

三、道家以道治国的和谐社会思想109

四、法家以法治国的和谐社会思想111

五、太平天国运动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思想112

六、资产阶级改良派大同的和谐社会思想114

第二节 西方古代思想家的和谐社会思想115

一、基于城邦和谐的和谐社会思想116

二、基于社会分工和人性论的和谐社会思想117

三、“目的论”和“中道观念”指导下的和谐社会思想119

第三节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思想120

一、圣西门的和谐社会思想121

二、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思想122

三、欧文的和谐社会思想124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127

一、和谐社会建立的哲学基础128

二、和谐社会的具体特征130

三、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与根本保障132

第九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建构133

第一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和谐社会的理论推进133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对和谐社会思想的最初探索133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再发展136

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中央对和谐社会思想的进一步丰富139

四、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党中央对和谐社会思想的深化与完善140

五、以习近平为代表的第五代党中央对和谐社会理论的进一步完善1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144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144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和谐146

三、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148

第三节 中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151

一、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151

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152

三、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153

四、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国际复杂形势的基本保障154

第十章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考验154

第一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55

一、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155

二、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157

三、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158

第二节 客观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社会问题159

一、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经济上的不和谐159

二、社会结构失衡造成政治上的不和谐161

三、价值观多元化造成文化上的不和谐163

四、公平正义的缺失造成社会的不和谐164

第三节 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凝聚社会共识165

一、冲破固化的利益格局,建立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166

二、大力培育中产阶层,重构社会阶层结构168

三、凝聚人心,在大变革时代寻找共识170

四、创新社会管理,重建社会秩序171

第四节 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构建173

一、建构和谐世界是中国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应对174

二、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175

三、和谐世界的美好特征176

第四编 社会主义社会人本观179

第十一章 人本观思想的理论渊源179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考察180

一、民惟邦本180

二、立君为民181

三、富民与养民182

四、仁政与德治183

第二节 西方社会的人文主义传统184

一、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184

二、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高扬189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本思想192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本思想194

一、人本是尊重人的主体价值195

二、人本是重视人的实践活动196

三、人本的实现要依靠人多维度的解放197

四、人本的价值归宿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98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社会人本观的理论建构200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00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确立的人本思想200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对人本思想的再发展201

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中央对人本思想的进一步丰富202

四、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党中央对人本思想的深化与完善203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204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204

二、“以人为本”中“本”的含义205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206

一、“以人为本”是对近代工业文明“物本”范式的反动206

二、“以人为本”全面构建社会发展的价值基石20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人本观的实现209

第一节 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政党与政权间的关系210

一、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10

二、全面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12

三、真正实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214

第二节 正确处理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215

一、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警惕自然对人类的惩罚216

二、大力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克服科技对人类的奴役218

三、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避免商品经济社会人的物化发展趋势219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21

一、在经济发展中改善人民生活221

二、在政治发展中保障人民权利222

三、在文化繁荣中提升人民素质223

四、在社会建设中增进人民幸福224

五、在生态文明建构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225

六、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培养个人价值取向227

后记2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