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
  • 薛宏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8186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特征1

一、群体性事件的范畴属性2

二、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3

三、群体性事件的属性变迁5

(一)改革开放初期:从政治属性转向法律属性6

(二)20世纪90年代:从法律属性转向社会属性7

(三)21世纪以后:从单一属性转向多元属性7

四、群体性事件的新型视角9

(一)不同视角:“中立观察者”与“官方行动者”9

(二)“官方行动者”视角中的群体性事件11

五、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15

(一)群体性事件分类概述15

(二)群体性事件基本类型17

六、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划分界定18

(一)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划分19

(二)中央维稳办对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界定20

(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要素及界定21

第二章 利益纷争类大规模群体性事件28

一、利益纷争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29

(一)劳资纠纷类29

(二)征地拆迁类34

(三)经营纠纷类38

(四)非法集资类40

(五)特定群体类41

二、利益纷争类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43

(一)人群特征43

(二)动机与目标45

(三)组织特征46

(四)行为特征48

三、利益纷争类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理49

(一)利益主体分化与利益矛盾累积50

(二)非均衡的利益博弈52

第三章 情绪宣泄类大规模群体性事件55

一、情绪宣泄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55

(一)社会怨恨触发56

(二)大众谣言引发58

(三)真相探究激发61

二、情绪宣泄类群体性事件基本特征63

(一)偶发事件引发,无预谋性63

(二)不特定多数人实施,无组织性64

(三)诉求对象广泛,无利益性65

(四)出现暴力冲突,无调解性66

三、情绪宣泄类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理67

(一)从社会怨愤到社会排斥67

(二)从社会排斥到社会动员72

(三)从社会动员到社会行动75

(四)从社会行动到社会冲突77

第四章 价值追求类大规模群体性事件80

一、价值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80

(一)自然价值追求类81

(二)政治价值追求类83

(三)爱国价值追求类84

(四)平等价值追求类85

二、价值类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86

(一)参与主体成分复杂86

(二)追求特定价值权利88

(三)权利意识觉醒89

(四)容易出现暴力行为90

(五)追求的目标一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91

三、价值类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理92

(一)有利的结构93

(二)结构性紧张93

(三)普通信念的增长95

(四)促发因素96

(五)参与者的行动动员97

(六)社会控制98

第五章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101

一、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类102

(一)具有代表性的原因观点102

(二)四大深层原因综述103

二、基本原因:利益冲突引发107

(一)利益的类型、关系与冲突108

(二)利益在不同阶层间的分配冲突109

(三)利益在不同情境下的分配冲突111

三、政治原因:体制瑕疵引发114

(一)政治体制开放不够115

(二)政府治理能力不足116

四、社会原因:阶层分化引发119

(一)社会分层及弱势群体的固化120

(二)相对剥夺感、社会焦虑感和群体认同123

五、文化原因:聚众造势积习125

(一)聚众造势和依势博弈125

(二)依势博弈的语义、策略和手段126

第六章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理129

一、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机理类型129

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机理运作134

(一)导火索的形成机理134

(二)情绪感染、群体极化到马太效应的发展机理136

(三)舆情高涨与集体行动的作用机理138

(四)符号化认知与谣言散播的变异机理139

(五)主框架的终结机理141

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精英组织机理142

(一)精英组织143

(二)知识精英、政治精英与“维权律师”144

(三)意见领袖与网络推手149

四、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传媒扩散机理153

(一)政府主导的宣传媒体153

(二)网络商业媒体155

(三)社交媒体156

(四)全球化媒体157

五、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个体非理性机理159

(一)法不责众心理160

(二)好奇围观心理161

(三)正义感和合理化心理162

(四)泄愤和浑水摸鱼心理162

六、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境外煽动机理163

(一)境外敌对势力插手的主要类型163

(二)境外敌对势力插手的主要手法164

第七章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困境167

一、理念不适应168

(一)片面政绩观:唯GDP168

(二)静态稳定观:不出事168

(三)刚性维稳观:重压制169

二、法治不适应170

(一)立法供给尚未完善171

(二)司法权威尚未树立175

(三)多元解纷机制尚未理顺176

(四)政府能力尚待提高177

三、手段不适应178

(一)进退两难的信访机制179

(二)疲于应付的运动式治理181

(三)不守原则的迁就妥协181

四、应急不适应182

(一)预警不及时183

(二)情报有漏洞183

(三)指挥不完善185

(四)处置不专业185

第八章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结构187

一、更新处置理念187

(一)确立社会治理理念,形成公共治理框架188

(二)重视沟通协商理念,满足多元利益诉求190

(三)注重预防为先理念,防止事态激化升级192

二、完善法律规范194

(一)修改集会游行示威法195

(二)修改人民警察法及相关法规200

(三)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5

三、重构化解机制206

(一)畅通不同主张的表达机制206

(二)形成对立观点的交流机制208

(三)确定冲突利益的整合机制210

(四)固化多元解纷的裁决机制211

(五)建立职责分明的联动机制214

(六)强化对抗行动的制动机制215

第九章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预警响应217

一、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体系218

(一)域外做法和启示218

(二)我国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体系220

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224

(一)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功能224

(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信息226

(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行动228

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响应处置229

(一)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响应229

(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报送230

(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先期处置231

四、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导控232

(一)舆情与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有直接关联232

(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发布234

(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法制宣传235

(四)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导控236

第十章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公安应对239

一、准确定位公安机关的基本角色239

(一)事态整体控制240

(二)现场冲突化解242

(三)有限现场裁量243

二、积极加强情报信息的研判能力244

(一)健全情报信息获取机制244

(二)提高情报部门实战能力245

(三)加大情报信息协同执法246

三、不断提升应对处置的专业水平247

(一)知识结构专业化248

(二)指挥系统专业化248

(三)处置流程专业化249

(四)处置战术专业化250

四、认真实施现场分类的有效处置251

(一)第一时间控制现场251

(二)合法合理使用武力253

(三)事后务必区别追责254

第十一章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趋势判断255

一、仍将惯性运行255

(一)社会转型期的结构诱因256

(二)国内相关数据关联推测256

(三)经济发达地区典型事件预示257

二、表现形式多样258

(一)周期缩短关联明显258

(二)软性暴力拒绝合作258

(三)抱团聚集个别维权259

(四)群体极化对抗扩大260

(五)境外势力插手干涉261

三、态势渐趋平稳261

(一)法治中国建设持续深入262

(二)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262

(三)维稳指导思想更加科学263

(四)维稳基础工作更加扎实264

后记2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