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会计准则详解与实务 条文解读+实务应用+案例讲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企业会计准则详解与实务 条文解读+实务应用+案例讲解](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4507801.jpg)
- 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47609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785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804页
- 主题词:企业-会计准则-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企业会计准则详解与实务 条文解读+实务应用+案例讲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
1.1总则1
1.1.1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1
1.1.2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1
1.1.3会计基本假设1
1.1.4会计基础3
1.1.5会计要素4
1.1.6记账方法4
1.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4
1.2.1可靠性5
1.2.2相关性5
1.2.3可理解性5
1.2.4可比性6
1.2.5实质重于形式6
1.2.6重要性6
1.2.7谨慎性6
1.2.8及时性7
1.3资产7
1.3.1资产的定义7
1.3.2资产的确认条件7
1.3.3资产的列报7
1.4负债7
1.4.1负债的定义7
1.4.2负债的确认条件8
1.4.3负债的列报8
1.5所有者权益8
1.5.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8
1.5.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9
1.5.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9
1.5.4所有者权益的列报9
1.6收入9
1.6.1收入的定义9
1.6.2收入的确认条件10
1.6.3收入的列报10
1.7费用10
1.7.1费用的定义10
1.7.2费用的确认条件10
1.7.3费用的列报11
1.8利润11
1.8.1利润的定义11
1.8.2利润的确认条件11
1.8.3利润的构成与列报11
1.9会计计量12
1.9.1会计计量属性12
1.9.2计量属性的运用原则13
1.10财务会计报告13
1.10.1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13
1.10.2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13
第2章 存货15
2.1存货的确认16
2.1.1存货的定义16
2.1.2存货的范围16
2.1.3存货的确认条件16
2.2取得存货的计量17
2.2.1存货的计量原则17
2.2.2外购存货的成本17
2.2.3加工取得存货的成本17
2.2.4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18
2.2.5不计入存货成本的相关费用19
2.3发出存货的计量19
2.3.1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19
2.3.2已售存货成本的结转20
2.3.3周转材料的处理21
2.4期末存货的计量21
2.4.1可变现净值的定义及特征22
2.4.2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考虑的因素22
2.4.3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情形23
2.4.4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24
2.4.5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25
2.4.6存货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25
2.5披露26
第3章 长期股权投资27
3.1长期股权投资基础28
3.1.1准则规定28
3.1.2准则解释28
3.2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29
3.2.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29
3.2.2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32
3.2.3特殊情况的会计处理33
3.3后续计量之成本法35
3.3.1成本法的适用范围35
3.3.2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及投资损益的确认36
3.4后续计量之权益法37
3.4.1权益法的适用范围37
3.4.2权益法的核算39
3.5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及处置47
3.5.1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47
3.5.2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51
3.6披露52
3.6.1准则规定52
3.6.2准则解释52
第4章 投资性房地产54
4.1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55
4.1.1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及范围55
4.1.2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条件56
4.2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56
4.2.1初始计量56
4.2.2后续支出计量58
4.2.3后续计量60
4.3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63
4.3.1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解释63
4.3.2房地产转换的基本准则63
4.3.3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具体应用64
4.4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68
4.4.1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基本准则68
4.4.2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应用68
4.5披露70
第5章 固定资产71
5.1固定资产概述72
5.1.1固定资产的定义72
5.1.2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73
5.1.3单项固定资产73
5.2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73
5.2.1外购固定资产73
5.2.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75
5.2.3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75
5.2.4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76
5.3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76
5.3.1固定资产折旧77
5.3.2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79
5.4固定资产的处置81
5.4.1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81
5.4.2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82
5.5披露83
第6章 生物资产84
6.1生物资产基础85
6.1.1生物资产概念85
6.1.2生物资产的特征85
6.1.3不属于生物资产的特殊规定87
6.2生物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87
6.2.1确认的基本原则87
6.2.2初始计量原则87
6.2.3生物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93
6.3后续计量94
6.3.1折旧94
6.3.2计提减值94
6.4收获与处置96
6.4.1基本原则96
6.4.2具体运用97
6.5披露105
第7章 无形资产106
7.1无形资产的基本准则107
7.1.1无形资产定义107
7.1.2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107
7.1.3无形资产的特征107
7.2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109
7.2.1无形资产分类109
7.2.2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109
7.3无形资产后续计量118
7.3.1无形资产使用寿命118
7.3.2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119
7.4无形资产处置122
7.4.1出售122
7.4.2对外出租123
7.4.3对外捐赠124
7.4.4报废126
7.5披露126
第8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127
8.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128
8.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128
8.2.1确认和计量原则128
8.2.2商业实质133
8.2.3涉及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134
8.3披露138
第9章 资产减值139
9.1资产减值基础140
9.2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140
9.2.1资产减值情形的判定140
9.2.2可收回金额的确定141
9.3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142
9.3.1基本原则及方法142
9.3.2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应考虑的因素143
9.4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及处理147
9.4.1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原则147
9.4.2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会计处理147
9.5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148
9.5.1资产组的概念148
9.5.2资产组的认定149
9.5.3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150
9.6商誉减值的处理156
9.6.1资产减值的基本原则156
9.6.2商誉减值测试的方法与会计处理157
9.7披露158
第10章 职工薪酬161
10.1职工薪酬的概念及分类161
10.1.1职工薪酬的概念161
10.1.2职工薪酬的分类162
10.1.3其他相关会计准则164
10.2短期薪酬的确认与计量164
10.2.1货币性短期薪酬164
10.2.2带薪缺勤167
10.2.3短期利润共享计划170
10.3离职后福利的确认与计量171
10.3.1设定提存计划172
10.3.2设定受益计划的准则规定与对应解读173
10.4辞退福利的确认与计量176
10.4.1辞退福利的准则规定与准则解读176
10.4.2辞退福利准则的应用举例178
10.5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确认与计量179
10.5.1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设定提存计划179
10.5.2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设定受益计划181
10.6披露182
10.7衔接规定183
第11章 企业年金基金184
11.1企业年金基金概述184
11.1.1企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基金184
11.1.2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各方当事人185
11.1.3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186
11.2企业年金基金缴费188
11.2.1企业年金基金缴费及其流程188
11.2.2企业年金基金收到缴费的账务处理189
11.3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190
11.3.1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原则和范围190
11.3.2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流程190
11.3.3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账务处理192
11.4企业年金基金收入195
11.4.1企业年金基金收入的构成195
11.4.2企业年金基金收入的账务处理195
11.5企业年金基金费用197
11.5.1企业年金基金费用的构成197
11.5.2企业年金基金费用的账务处理197
11.6企业年金待遇给付及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199
11.6.1企业年金待遇给付及其账务处理199
11.6.2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净收益及其账务处理201
11.7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202
11.7.1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编报主体202
11.7.2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构成202
11.7.3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编制203
第12章 股份支付207
12.1股份支付概念及特征208
12.1.1股份支付的概念及分类208
12.1.2股份支付的适用范围208
12.1.3股份支付的特征208
12.1.4相关概念209
12.1.5不适用该准则的情形209
12.2可行权条件210
12.2.1可行权条件的概念及分类210
12.2.2可行权条件的修改210
12.3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212
12.3.1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212
12.3.2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213
12.3.3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认原则213
12.4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216
12.4.1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程序216
12.4.2股份支付的具体会计处理217
12.5披露221
第13章 债务重组223
13.1债务重组基础224
13.1.1债务重组概念224
13.1.2债务重组的核算范围224
13.1.3债务重组的方式224
13.1.4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225
13.2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225
13.2.1债务人的处理225
13.2.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226
13.3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具体应用228
13.3.1以资产清偿债务228
13.3.2债务转为资本233
13.3.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234
13.3.4以上3种方式的组合方式236
13.4披露238
第14章 或有事项239
14.1或有事项概述240
14.1.1或有事项的定义240
14.1.2或有事项的基本特征240
14.2确认和计量240
14.2.1或有事项的确认240
14.2.2预计负债的计量241
14.2.3对预计负债账面价值的复核244
14.2.4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244
14.3披露244
第15章 收入246
15.1收入的定义及核算范围247
15.1.1收入的定义247
15.1.2收入的核算范围247
15.2收入的确认247
15.2.1收入确认的判断标准与流程247
15.2.2合同的评估248
15.2.3履约义务的识别250
15.2.4收入的确认方法251
15.3计量252
15.3.1交易价格的确定252
15.3.2交易价格的分摊254
15.4合同成本256
15.4.1合同成本的确认256
15.4.2合同成本的摊销256
15.4.3合同成本的减值256
15.5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257
15.5.1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257
15.5.2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259
15.5.3主要责任人与代理人259
15.5.4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259
15.5.5知识产权许可的授予260
15.5.6售后回购交易260
15.5.7预收款无需退回261
15.5.8无需退回的初始费261
15.6列报261
15.6.1列报项目261
15.6.2列报信息262
15.7新旧准则衔接262
第16章 政府补助264
16.1政府补助概述265
16.1.1政府补助的定义265
16.1.2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265
16.1.3政府补助的分类266
16.2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266
16.2.1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266
16.2.2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267
16.2.3政策性优惠贷款贴息270
16.2.4政府补助的退回270
16.3政府补助的列报270
16.3.1列报项目270
16.3.2披露信息270
16.3.3衔接规定271
第17章 借款费用272
17.1借款费用的定义及范畴273
17.1.1定义273
17.1.2范畴273
17.2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273
17.2.1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273
17.2.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量276
17.2.3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停止286
17.3披露287
第18章 所得税会计288
18.1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289
18.1.1资产的计税基础289
18.1.2负债的计税基础294
18.1.3特殊交易或事项中产生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296
18.2暂时性差异297
18.2.1暂时性差异297
18.2.2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97
18.3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297
18.3.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297
18.3.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298
18.4所得税费用299
18.5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301
18.6所得税的列报302
第19章 外币折算303
19.1记账本位币304
19.1.1外币交易的定义304
19.1.2记账本位币的定义304
19.1.3记账本位币的确定304
19.1.4境外经营记账本位币的确定305
19.1.5记账本位币的变更305
19.2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305
19.2.1即期汇率和即期汇率近似汇率305
19.2.2汇兑差额的会计处理306
19.2.3分账制记账方法308
19.3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308
19.3.1境外经营财务报表的折算原则308
19.3.2恶性通货膨胀下境外经营报表折算309
19.3.3处置境外经营时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核算309
19.4披露309
第20章 企业合并310
20.1企业合并概述310
20.1.1企业合并的界定310
20.1.2企业合并的方式311
20.1.3企业合并类型的划分311
20.1.4合并日或购买日的确定312
20.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312
20.2.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定义312
20.2.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313
20.3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315
20.3.1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定义315
20.3.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315
20.4不同合并方式下的会计处理318
20.4.1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318
20.4.2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会计处理320
20.5披露320
20.5.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披露320
20.5.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披露321
20.6业务合并321
第21章 租赁322
21.1租赁基础323
21.2租赁的分类324
21.2.1分类324
21.2.2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区别326
21.3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328
21.3.1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328
21.3.2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330
21.3.3租赁资产折旧的计提331
21.3.4其他项目的处理332
21.4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334
21.4.1租赁开始日334
21.4.2对未确认融资收益的处理335
21.4.3对未担保余值的会计处理337
21.4.4对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337
21.4.5租赁期届满时的账务处理337
21.5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340
21.6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342
21.7售后租回交易344
21.7.1确认的基本原则344
21.7.2售后租回分类及会计处理344
21.8列报351
第22章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352
22.1金融工具概述353
22.1.1金融工具的定义353
22.2金融工具确认与终止确认354
22.2.1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条件354
22.2.2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354
22.2.3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355
22.3金融工具的分类355
22.3.1金融资产的分类356
22.3.2金融负债的分类357
22.4嵌入衍生工具358
22.4.1嵌入衍生工具的定义358
22.4.2混合合同358
22.5金融工具的重分类359
22.6金融工具计量360
22.6.1初始计量360
22.6.2后续计量361
22.6.3合同变化364
22.6.4与权益投资相关的合同364
22.7金融工具的减值图365
22.7.1金融工具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则365
22.7.2金融资产信用减值的客观信息366
22.7.3预期信用损失366
22.7.4信用损失367
22.7.5损失准备确认方法367
22.7.6判断事项369
22.7.7其他规定370
22.8利得和损失370
22.8.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370
22.8.2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371
22.8.3其他规定371
22.8.4股利收入372
22.9衔接规定372
22.9.1前期比较财务报表数据372
22.9.2金融资产分类373
22.9.3合同现金流量影响因素的评估373
22.9.4混合合同373
22.9.5金融资产的指定与撤销指定373
22.9.6金融负债的指定与撤销指定374
22.9.7金融工具减值374
22.9.8其他规定374
第23章 金融资产转移376
23.1金融资产转移与终止确认377
23.1.1金融资产转移的定义377
23.1.2金融资产终止确认377
23.2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378
23.2.1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378
23.2.2金融资产转移的处理原则379
23.2.3评估风险与报酬的转移程度379
23.2.4评估是否保留对被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380
23.2.5其他规定380
23.3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381
23.3.1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381
23.3.2继续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383
23.3.3继续涉入被转移金融资产383
23.3.4向转入方提供非现金担保物385
23.4衔接规定385
第24章 套期会计387
24.1套期的定义及分类388
24.1.1套期的定义388
24.1.2套期的分类388
24.2套期工具388
24.2.1套期工具的定义与范围388
24.2.2指定套期工具389
24.3被套期项目390
24.3.1被套期项目的定义390
24.3.2被套期项目的指定390
24.4套期关系评估与套期会计391
24.4.1套期有效性的定义与要求391
24.4.2套期有效性的评估与再平衡392
24.4.3套期会计392
24.4.4终止套期关系393
24.5套期保值的确认与计量394
24.5.1公允价值套期394
24.5.2现金流量套期394
24.5.3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套期396
24.5.4套期关系再评估398
24.5.5其他规定398
24.6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399
24.6.1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399
24.6.2终止指定条件400
24.7衔接规定400
24.7.1基本规定400
24.7.2特殊事项400
第25章 原保险合同402
25.1原保险合同概述403
25.1.1保险合同的定义403
25.1.2原保险合同的定义403
25.1.3不适用原保险合同的情形404
25.1.4混合风险工具的分拆404
25.1.5原保险合同的分类405
25.2原保险合同收入405
25.2.1原保险合同收入的确认条件405
25.2.2原保险合同收入的计量406
25.2.3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408
25.3原保险合同准备金409
25.3.1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内容409
25.3.2保险责任准备金充足性测试411
25.4原保险合同成本412
25.4.1原保险合同成本的定义412
25.4.2计入当期损益的情形412
25.4.3损余物资412
25.4.4代位追偿款412
25.5列报413
25.5.1资产负债表列示项目413
25.5.2利润表列示项目413
25.5.3附注中披露项目413
第26章 再保险合同414
26.1再保险合同概述414
26.1.1再保险合同的定义及特征414
26.1.2再保险合同基本业务415
26.2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415
26.2.1基本规定415
26.2.2应收分保准备金416
26.2.3分出保费及摊回款项417
26.2.4赔付成本417
26.2.5存入分保保证金418
26.2.6纯益手续费418
26.3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418
26.3.1分保费收入的确认418
26.3.2分保费用420
26.3.3分保赔付成本421
26.3.4存出分保保证金421
26.4列报422
26.4.1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事项422
26.4.2在附注中披露事项422
第27章 石油天然气开采423
27.1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定义及核算范围424
27.1.1核算范围424
27.1.2相关定义解释424
27.1.3石油天然气开采会计核算概述425
27.2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426
27.2.1初始计量426
27.2.2矿区权益的折耗426
27.2.3矿区权益的减值426
27.2.4矿区权益的处置427
27.3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431
27.3.1基本原则431
27.3.2会计处理431
27.4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433
27.5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433
27.5.1定义及核算范围433
27.5.2井及相关设备的折耗计提434
27.5.3其他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适用准则434
27.6油气资产的确认及计量434
27.6.1油气资产相关定义434
27.6.2油气资产折耗方法435
27.6.3油气资产减值处理435
27.7弃置义务436
27.8披露436
第28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437
28.1会计政策及其变更438
28.1.1会计政策概述438
28.1.2会计政策变更439
28.1.3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440
28.1.4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444
28.2会计估计及其变更444
28.2.1会计估计与会计估计变更444
28.2.2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444
28.2.3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446
28.2.4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447
28.3前期差错及其更正447
28.3.1前期差错概述447
28.3.2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448
28.3.3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450
第29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452
29.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453
29.1.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453
29.1.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453
29.1.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类454
29.2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455
29.2.1基本处理原则455
29.2.2具体会计处理456
29.3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462
29.4披露463
第30章 财务报表列报465
30.1财务报表概览465
30.1.1财务报表的定义及分类465
30.1.2财务报表的分类466
30.1.3相应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466
30.2财务报列报的基本要求467
30.2.1遵循各项会计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467
30.2.2以持续经营为列报基础467
30.2.3以权责发生制为编制基础468
30.2.4遵循重要性原则468
30.2.5保证列报的一致性469
30.2.6保持披露金额的准确469
30.2.7遵循可比性原则469
30.2.8财务报表表首的列报要求470
30.2.9报告期间470
30.3资产负债表列报470
30.3.1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及内容470
30.3.2资产负债表项目列报分类471
30.3.3资产负债表列报格式473
30.4利润表列报488
30.4.1利润表的定义及项目列报原则和具体适用488
30.4.2利润表列报总要求490
30.4.3利润表项目列报491
30.5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500
30.5.1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定义500
30.5.2所有者权益表列报的基本原则500
30.5.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格式及说明503
30.6附注505
30.6.1财务报表附注的定义505
30.6.2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及顺序505
30.6.3一般企业财务报表附注格式507
30.6.4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格式531
30.6.5保险公司财务报表附注544
30.6.6证券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格式552
30.7案例559
30.7.1资本负债表559
30.7.2利润表563
30.7.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565
30.7.4附注569
第31章 现金流量表571
31.1现金流量表概述573
31.1.1现金流量表的内容573
31.1.2现金流量表内容与结构573
31.1.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程序577
31.2现金流量表编制578
31.2.1一般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578
31.2.2商业银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587
31.2.3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表的编制589
31.2.4证券公司现金流量表的编制592
31.3现金流量表附注594
31.3.1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594
31.3.2企业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披露600
31.4披露600
第32章 中期财务报告602
32.1中期财务报告概述602
32.1.1中期财务报告的定义602
32.1.2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602
32.2确认和计量603
32.2.1会计政策603
32.2.2会计估计603
32.2.3重要性604
32.2.4会计计量604
32.2.5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取得收入的确认和计量606
32.2.6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和计量607
32.3合并财务报表607
32.4比较财务报表608
32.5附注609
第33章 合并财务报表612
33.1合并财务报表基础613
33.1.1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及解释613
33.1.2合并范围的确定613
33.1.3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622
33.1.4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期准备工作622
33.1.5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623
33.1.6报告期内增减子公司的处理624
33.2合并日财务报表的编制625
33.2.1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625
33.2.2合并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626
33.3购买日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633
33.3.1合并资产负债表633
33.3.2合并利润表642
33.3.3合并现金流量表646
33.3.4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650
33.3.5案例分析651
33.4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672
33.4.1追加投资的会计处理672
33.4.2处置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676
33.4.3因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增资而稀释母公司拥有的股权比例677
33.4.4其他特殊交易678
第34章 每股收益679
34.1基本每股收益681
34.1.1分子的确定681
34.1.2分母的确定681
34.2稀释每股收益682
34.2.1基本计算原则682
34.2.2可转换公司债券683
34.2.3认股权证、股份期权684
34.2.4企业承诺将回购其股份的合同685
34.2.5多项潜在普通股686
34.2.6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689
34.3每股收益的列报689
34.3.1重新计算689
34.3.2列报691
第35章 分部报告692
35.1分部报告概述693
35.1.1分部报告的定义693
35.1.2编制分部报告的意义693
35.2报告分部的确定693
35.2.1业务分部693
35.2.2地区分部695
35.2.3分部合并的条件697
35.2.4报告分部的确定698
35.3分部信息的披露700
35.3.1分部信息披露的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700
35.3.2主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701
35.3.3分部信息与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或企业财务报表总额信息的衔接702
35.3.4次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703
35.3.5其他披露要求703
第36章 关联方披露706
36.1关联方披露的基本规定707
36.1.1关联方的认定707
36.1.2相关概念707
36.2关联方关系的认定708
36.2.1关联方关系认定的一般原则708
36.2.2关联方关系界定的例外情况711
36.3关联方交易711
36.3.1关联方交易的定义711
36.3.2关联方交易的类型712
36.4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713
第37章 金融工具列报714
37.1金融工具列报概述715
37.1.1金融工具列报的含义715
37.1.2金融工具列报的目的715
37.1.3金融工具列报准则适用范围715
37.2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716
37.2.1金融工具的分类716
37.2.2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划分716
37.2.3金融工具的列示721
37.3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抵销列示722
37.3.1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抵销列示的条件722
37.3.2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不得抵销的情形723
37.4金融工具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列报724
37.4.1一般性规定724
37.4.2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726
37.4.3利润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730
37.4.4套期会计相关披露731
37.4.5公允价值披露734
37.5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披露735
37.5.1定性和定量信息735
37.5.2信用风险披露736
37.5.3流动性风险披露740
37.5.4市场风险披露741
37.6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742
37.6.1金融资产转移的含义742
37.6.2金融资产转移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742
37.6.3对于已转移但未整体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743
第38章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745
38.1首次执行会计准则概述746
38.2首次执行会计的确认与计量746
38.2.1首次执行日的新旧会计科目余额对照表和期初资产负债表746
38.2.2首次执行日采用追溯调整法有关项目的处理746
38.2.3首次执行日采用未来适用法有关项目的处理750
38.3首次执行日会计列报751
38.3.1首份中期财务报告和首份年度财务报表751
38.3.2首份中期财务报告和首份年度财务报表附注752
第39章 公允价值计量753
39.1公允价值计量概述754
39.2相关资产或负债754
39.2.1资产或负债的特征754
39.2.2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754
39.3有序交易和市场754
39.3.1有序交易754
39.3.2主要市场和最有利市场755
39.4市场参与者756
39.4.1公允价值计量条件756
39.4.2市场参与者定义756
39.5公允价值初始计量757
39.5.1初始计量757
39.5.2公允价值通常与其交易价格不相等的情况757
39.5.3相关资产或负债且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不相等时的利得损失处理757
39.6估值技术757
39.6.1估值技术757
39.6.2估值技术方法757
39.6.3变更估值技术的情况758
39.7公允价值层次758
39.8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759
39.8.1非金融资产的计量759
39.8.2非金融资产最佳用途的影响因素759
39.8.3估值前提的确定760
39.9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760
39.9.1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计量760
39.9.2计量原则760
39.10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761
39.10.1计量原则761
39.10.2计量条件761
39.11公允价值披露761
39.11.1公允价值披露要求761
39.11.2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附注披露要求762
39.11.3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附注披露要求763
第40章 合营安排764
40.1合营安排概述764
40.1.1合营安排定义764
40.1.2合营安排参与方765
40.2合营安排的认定和分类765
40.2.1合营安排的认定765
40.2.2合营安排的分类765
40.3共同经营参与方的会计处理766
40.3.1共同经营合营方利益份额的确定766
40.3.2共同经营投出或出售资产损益的确认767
40.3.3共同经营购买资产损益中归属于共同经营其他参与方的部分确认767
40.3.4对共同经营不享有共同控制的参与方损益的确认767
40.4合营企业参与方的会计处理767
第41章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768
41.1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概述769
41.2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769
41.2.1对其他主体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769
41.2.2由非投资性主体转变为投资性主体的信息披露769
41.3在子公司中权益的披露770
41.3.1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一般要求770
41.3.2使用企业集团资产和清偿企业集团债务存在重大限制的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770
41.3.3存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770
41.3.4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所拥有份额发生变化时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771
41.3.5作为投资性主体的企业对未纳入合并报表的投资企业的一般披露要求771
41.3.6作为投资性主体的企业对未纳入合并报表的投资企业的风险披露要求771
41.4在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中权益的披露772
41.4.1存在重要的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的,企业应当披露的信息772
41.4.2重要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补充信息披露772
41.4.3企业在单个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不重要的信息披露772
41.4.4限制性信息披露772
41.4.5超额亏损的份额确认772
41.4.6未确认承诺及或有负债的披露773
41.5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773
41.5.1对于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企业应当披露的信息773
41.5.2披露对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意图773
41.5.3企业是投资性主体的,对受其控制但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处理773
第42章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774
42.1概述775
42.1.1准则制定背景775
42.1.2准则范围775
42.1.3准则的基本内容与结构776
42.2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定义与分类776
42.2.1持有待售类别的定义776
42.2.2持有待售类别的划分条件777
42.3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778
42.3.1取得日的计量778
42.3.2持有待售类别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778
42.3.3减值准备的转回780
42.3.4不再满足划分条件时的处理780
42.4终止经营781
42.5列报781
42.5.1资产负债表列报781
42.5.2利润表列报783
42.5.3报表附注中的披露784
42.5.4可比期间信息的披露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