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民党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国民党史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4502789.jpg)
- 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21139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164MB
- 文件页数:6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民党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编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4
导言4
第一章 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挣扎4
第一节 国民党中央南迁4
一“总统府”迁广州,李宗仁回桂林4
二 蒋介石退台,建立“总裁办公室”6
三 阎锡山“组阁”与银元券的发行10
四 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11
第二节 国民党党政机关再迁重庆、成都13
一 蒋介石与李宗仁在防御重点上的分歧13
二“迁都”重庆,蒋李彻底决裂14
第三节 国民党中央党部退台,蒋介石复职“总统”16
一 蒋介石兵败西南16
二 国民党政要的脱蒋运动18
第二章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改造运动”与“七全大会”20
第一节 蒋介石退台后发动国民党“改造运动”20
一 退台前后的台湾局势20
二 建立“中央改造委员会”25
三 改造国民党的指导思想28
四“改造”所起的作用33
第二节 召开““七全大会”35
一 蒋介石的“政治报告”和《反共抗俄基本论》35
二 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政纲》38
三 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党章》39
四 建立新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41
第三节 “七全大会”以后国民党的政策走向与蒋经国权位的上升43
一“八全大会”到“十全大会”历次大会概况43
二 政纲、党章方面的若干修正44
三 蒋经国权位的上升46
第三章 戒严体制与白色恐怖50
第一节 戒严体制50
一 全岛戒严与大屠杀50
二 白色恐怖持久化一例54
三 受害人总数的几种估计56
第二节 打击不同政见者57
一“吴国桢事件”57
二“孙立人事件”62
第三节 对思想舆论进行全面控制65
一 党禁与报禁65
二《自由中国》杂志事件与逮捕雷震67
三《文星》事件与逮捕李敖74
第四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稳定财经与土地改革79
第一节 稳定财经的努力79
一 取得成就的关键:重用一批财经专家79
二 几项具体措施94
第二节 从“三七五减租”到““耕者有其田”100
一 农村传统租佃制度概况100
二 实施“三七五减租”100
三 公地放领101
四 实行“耕者有其田”102
第三节 土地改革后的农业生产103
一 农业的发展成长103
二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105
三 农业的困局及纾解措施108
第五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116
第一节 混合经济制度116
一 一场争论116
二 对公营企业的政策118
三 对民营经济的政策129
四 混合经济制度对台湾经济所起的作用135
第二节 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计划140
一 尹仲容与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140
二 第一至五期经济建设计划及其执行效果144
三 第六期经济建设计划与世界石油危机149
第三节 经济发展策略的演变154
一“进口替代”发展策略154
二“出口扩张”发展策略156
三“三化”方针与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策略165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169
一 社会弊端种种169
二“经济进步,道德落伍”177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与增补“中央民意代表”180
第一节 台湾地方行政区划与县市地方自治180
一 光复初期台湾地方行政区划180
二 县市地方自治的筹办181
三 调整行政区划188
四 地方选举概况188
第二节 增补“中央民意代表”192
一 国民党面临的“宪政”难题192
二“逼出来”的“中央民意代表”的增选与补选196
第三节 选举与台湾社会198
一 国民党与选举198
二 地方派系与“党外势力”198
三 公开选举与社会秩序200
第七章 整顿和发展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206
第一节 推行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206
一 退台后加强对各级学校的控制206
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208
三 高级中学及高级职业学校的相应变化211
四 师范教育受到重视212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214
一 高等学校初步发展214
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高校改革216
第三节 教育的成就与严重弊端219
一 从一组统计数字看教育的成就219
二 普通教育的严重弊端221
三 大学教育的严重弊端226
第四节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232
一“中央研究院”与基础科学研究232
二 应用科技研究与“应用科技研究发展小组”235
三 军事科技研究与中山科学院237
第八章 中国国民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239
第一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对台政策239
一“等待尘埃落定”239
二 支持中国国民党,干涉中国内政243
第二节 “康隆报告”与“尼克松冲击”251
一“康隆报告”出台251
二 美国开始修正对台政策252
三 尼克松对中国国民党的冲击256
第三节 美台断交及《与台湾关系法》257
一 中美建交与美台断交257
二 断交后的美台非官方关系258
第九章 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主席265
第一节 蒋介石病逝,蒋经国接班265
一 蒋介石疾病缠身265
二 帝王式的丧礼267
三 蒋经国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华民国总统”270
第二节 蒋经国主持的两次国民党代表大会——“十一全大会”与“十二全大会”272
一 中国国民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72
二 中国国民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77
第三节 “党外势力”的凝聚与活动282
一“党外势力”——反对国民党的势力282
二“中坜事件”283
三“高雄事件”284
第十章 蒋经国发动政治改革287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前期频繁的政治冲击287
一“党外势力”的恢复与发展287
二“香港冲击波”290
三“江南命案”291
四“十信弊案”293
第二节 改革政治的呼声高涨294
一 揭露台湾政治体制的弊端294
二 赞成在现有体制内进行改革295
三 呼吁“执政党”和反对派秉持理性、和平竞争299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政治改革的起点300
一 蒋经国酝酿政治改革300
二 国民党举行十二届三中全会306
第四节 宣布“解严”和解除党禁、报禁309
一 宣布“解严”309
二 解除党禁、报禁310
三 对大陆政策的若干变化312
四 蒋经国病逝313
第四编 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322
导言322
第一章 国民党召开“十三全大会”322
第一节 李登辉任国民党代主席322
一 有惊无险,李登辉得任国民党代主席322
二 李登辉面临的挑战及其巩固权力的策略328
第二节 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330
一“十三全大会”召开,李登辉当选为国民党主席330
二“十三全大会”后权力的分配与争夺335
第二章 召开“国是会议”,推动第一、二次“修宪”339
第一节 李登辉为实现“宪政改革”和逐步推行“台独”路线,打出所谓的民意牌339
一 李登辉面临党内外的严重挑战339
二 召开“国是会议”,整合国民党内外的亲李势力348
三“国是会议”的严重影响352
第二节 第一次““修宪”,“民意机构台湾化”354
一 第一次“修宪”的过程354
二 第一次“修宪”的严重影响358
第三节 第二次“修宪”,“总统”由台湾地区人民选举产生360
一 第二届“国代”选举360
二 围绕“实质修宪”而展开的斗争362
三 第二次“修宪”的内容及其严重影响366
第三章 新国民党连线另立新党,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372
第一节 新国民党连线的成立及其发展372
一 新国民党连线的缘起及其政治主张372
二“新连线”与“集思会”的“代理人战争”375
三“十八标工程”关说案、土地增值税案与“倒王”风潮378
四“新连线旋风”383
第二节 新连线成为国民党内反李登辉的中坚力量387
一“革新国民党、重整国民党”387
二 新连线过不了浊水溪? 390
三 维护“内阁制”,从“反郝”到“护郝” 392
四“郝内阁”总辞395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396
一 新连线成员组建新党396
二“快乐出帆”其实并不快乐399
三 新党重绘了台湾的政治地图401
第四章 “十四全大会”开始改变国民党的性质404
第一节 “十四全大会”前的党内斗争404
一 连战任“行政院长”404
二 围绕召开“十四全大会”的斗争406
第二节 国民党“十四全大会”409
一 国民党“十四全大会”概况409
二 国民党性质改变的开始413
第五章 第三次“修宪”与台湾族群政治416
第一节 国民党内围绕“修宪”方向的角力416
一“府院”斗争与“宪改”方向416
二 国民党版“修宪案”419
第二节 “国民大会”第四次临时会进行第三次“修宪”,“总统”直选,权力扩大422
一“一党修宪”“一人修宪”422
二“垃圾”与“蟑螂”间的对骂425
三“宪法增修条文”的主要内容及其严重影响428
第三节 李登辉的族群政治宣言:“生为台湾人的悲哀”433
一“国民党也是外来政权”?433
二 族群政治的总动员434
三1994年“省市长”选举与族群政治437
第六章 1996年的“总统”直接选举,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二次大分裂442
第一节1996年“总统”选举,国民党内的提名角逐442
一 林洋港宣布参选第九任“总统”442
二“炙热”的8月445
三林、郝结盟参选“总统”448
第二节 “总统”选举前的第三届““立委”选举451
一“三党不过半”?451
二林、郝“违纪”为新党助选453
三 国民党保住“立法院长”的职位455
第三节 李登辉当上“直选总统”457
一“台独教父”充当民进党“总统”候选人457
二“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459
三“李连配”的政经优势461
四“民选总统”也无法建构“台湾生命共同体”462
第七章 “国发会”、第四次“修宪”与国民党“十五全大会”李登辉逐步登上权力顶峰465
第一节 国民党与民进党联手召开“国家发展会议”抛弃原有“法统”465
一 召开“国发会”的历史背景465
二 进一步扩大“总统”权力,大幅度削弱“立法院”的权力,“冻省”467
三“国发会”的后续影响470
四 落实“国发会”达成的共识,“国大”三届二次会议进行第四次“修宪”473
第二节 “冻省”引起政坛震撼475
一 李登辉策划“废省”,被迫改为“冻省”475
二 宋楚瑜“请辞待命”476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478
一 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478
二 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480
第八章 “两国论”的出笼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483
第一节 “十五全大会”以后,国民党选情起伏483
一 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空前失利483
二1998年基层选举稳住颓势488
三1998年“三合一”选举“大胜小输”489
第二节 李登辉提出“新台湾人主义”491
一“新台湾人主义”的由来491
二“新台湾人主义”的内容492
三“新台湾人主义”出台的原因494
第三节 “两国论”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497
一“两国论”的出笼及其原因497
二“十五全大会”二次会议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501
三 李登辉分裂祖国的思想渊源502
第九章 宋楚瑜自行参选“总统”与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三次大分裂507
第一节 宋楚瑜与李登辉507
一从“情同父子”到视若寇仇507
二李、宋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508
第二节 宋楚瑜独立参选与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510
一 宋楚瑜自行参选,国民党伤筋动骨510
二 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512
三 国民党败选的主要原因518
第三节 李登辉主持的第五、六次“修宪”,“国大”虚级化,“五权宪法”成为历史524
一 第五次“修宪”524
二 第六次“修宪”526
第四节 宋楚瑜组建亲民党,继续冲击国民党527
一 亲民党的建立527
二 亲民党的政策、原则及其对国民党的影响529
第十章 撤销李登辉党籍,中国国民党力图“东山再起”533
第一节 国民党““东山再起”的努力533
一 启动改造工程,力图“东山再起”533
二 清除李登辉分裂路线,回归“一个中国”原则542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十六全大会”,连战继任主席548
一“十六全大会”的背景与目的548
二“十六全大会”的主要内容549
三“十六全大会”的成果与影响551
四 国民党撤销李登辉党籍554
第三节 被撤销党籍后的李登辉继续伤害国民党556
一 第五届“立委”选举与第十四届“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再次受挫556
二 李登辉的破坏活动是国民党败选的重要因素558
三 基层选举及“立法院院长”选举,国民党稳住局面559
四 台北、高雄“市长”与“市议员”选举,国民党止跌成功;“回天乏力”,李登辉影响式微561
第十一章 李登辉“未盖棺而论定”——中国国民党主席背叛了中国国民党564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蜕变为台湾国民党564
一 蒋经国“征召本省俊彦,担任重要政务”,并未提出“本土化”一词564
二 李登辉将“本土化”演绎为“台湾化”“去中国化”566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567
一 司马辽太郎的荒诞观点567
二 李登辉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568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政权“移交给民进党”570
一将“中华民国总统”奉献给民进党人陈水扁570
二将“立法院”第一大党奉献给民进党572
附录 参考书目举要574
后记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