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隐私权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潮流的反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隐私权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潮流的反思
  • 杨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0082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6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188页
  • 主题词: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隐私权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潮流的反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传统隐私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以信息自由原则为出发点1

第一节 德国一般人格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2

一、承认一般人格权之前的隐私保护2

二、一般人格权判决中的“自决观念”及其限制3

三、一般人格权的理论困境及其破解方式7

四、寻找隐私的客体表现形式(gegenst?ndliche Verk?pernng)10

五、隐私保护中的利益衡量16

六、小结20

第二节 我国隐私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21

一、保护隐私或个人信息的实证法规定21

二、隐私判断中的主客观标准28

三、隐私保护中的利益衡量31

四、社会一般观念与利益衡量的个案运用考察31

五、小结37

第三节 相对清晰的隐私权保护范围之下的信息自由原则37

一、个人信息交流领域的禁令37

二、隐私权保护范围与信息自由原则37

本章小结39

第二章 个人信息自决权理论与呈现过度保护趋势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信息禁止原则为出发点41

第一节 信息社会中对个人信息的新保护诉求41

一、信息新技术对个人隐私的新威胁42

二、信息新技术背景下传统隐私权保护的困境43

三、流行的理论与立法回应45

第二节 个人信息自决权——错误的主张46

一、个人信息自决权发展脉络简介46

二、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具体主张与其导出的个人信息保护新规则48

三、个人信息自决权的理论基础:法律教义学和社会学理论52

四、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发端:对“经典判决”的误读53

五、个人信息自决权的理论缺陷58

六、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应然理论边界61

第三节 呈现扩张保护趋向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趋同的规则62

一、比较法上的个人信息扩张保护趋势63

二、比较法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趋同规则69

第四节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则与传统隐私权保护规则的不同71

一、法律原则和具体规则上的差别71

二、个人信息保护法与隐私权保护在法律推理上的差异——个案式的说明74

三、评价:逾越了合理边界的个人信息自决权与个人信息保护法78

第五节 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过度保护趋势的反思——不可放弃的两个区分80

一、个人信息自动化处理和个人信息非自动化处理的区分80

二、公务机关与非公务机关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区分81

本章小结83

第三章 作为事先防范机制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则85

第一节 个人信息自动化处理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论述85

一、个人信息自动化处理及其带来的加害危险85

二、个人信息自动化处理领域的个人信息特殊保护规则89

三、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与侵权法之关系93

第二节 个人信息自动化处理代表性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考察——以我国现行个人信用信息法律保护制度为分析对象101

一、对个人经济生活影响重大的个人征信机构101

二、何种信息得向个人征信机构传递106

三、何人得从个人征信机构获得个人信用信息109

四、信息主体针对个人征信机构的积极请求权110

五、我国个人征信领域错误信用信息损害赔偿责任之探讨113

本章小结134

第四章 立法模式与适用范围——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思考137

第一节 立法模式选择——公私分立,抑或公私统一137

一、比较法上的两种代表性立法模式137

二、对我国既有立法建议稿所持立场的评析140

三、我国的应然选择——日本立法模式的特别借鉴意义142

第二节 法律适用范围问题——限于个人信息自动化处理领域,抑或扩及个人信息手动处理领域146

一、对我国既有立法建议稿所持立场的评析146

二、我国的应然选择:限于个人信息自动化处理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法148

本章小结149

结论151

参考文献156

后记1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