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代的文学与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代的文学与私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4496233.jpg)
- 童岳敏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7366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私塾-教育史-研究-中国-唐代;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研究-唐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唐代的文学与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引言1
第一章 唐代私学的概述1
第一节 唐代以前私学的发展及演化1
一、学校教育的产生2
二、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3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勃兴5
四、汉代私学的恢复与发展8
五、魏晋南北朝时私学的兴盛10
六、隋代私学的承前启后13
第二节 唐代的私学概况16
一、私家讲学16
二、家族教育20
三、佛寺教育与书院教育25
四、私塾与乡里村学28
五、隐居读书31
第二章 唐代私学兴盛的政治文化背景33
第一节 唐代官学衰微及其原因35
一、学风的僵化与败坏39
二、学官地位的下降与素质的降低42
三、官学教育与科考的矛盾45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与唐代私学49
一、唐代的乡贡与私学50
二、科举导向下的应举私学56
第三章 唐代的私人讲学与文学63
第一节 河汾之学与初唐文学观的建构64
一、河汾设教与王通经学的复古更新65
二、王道之志与王通经世致用的文学批评71
三、河汾之学与唐初文学理念的架构78
第二节 唐代《文选》学的兴盛及其影响86
一、唐代《文选》学的兴起87
二、《文选》学与唐代科举92
三、“熟精《文选》理”辨——兼论《选》体与齐梁体格96
四、馀论114
第三节 《春秋》学派与中唐诗歌创作116
一、《春秋》学派的兴起与经学革新117
二、《春秋》学派的“以学干政”与元、白等讽喻诗人的经世诗风122
第四章 唐代的家学与文学131
第一节 唐代士族家学的门第背景及其应举的时代性132
一、对门阀的推崇133
二、守家风、讲家法135
三、谱牒的修撰138
四、婚媾的讲究140
第二节 唐代家训研究147
一、唐代家训叙录147
二、对唐代文人训喻诗文的考察155
第三节 唐文学家族研究(上)165
一、文学家族兴盛的原由166
二、文学家族的区域性及其分析170
第四节 唐代文学家族研究(下)181
一、唐代文学家族藏书述略181
二、文学家族家学因素的考察188
三、家族的文学实践及家学的变异性193
第五章 唐代古文运动的私学性阐释200
第一节 古文运动与《春秋》学派201
一、古文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202
二、古文运动与《春秋》学派的关系206
三、《春秋》致治之学与古文运动的经世文风215
第二节 唐代古文家的家学220
一、古文家的家族门第背景221
二、古文家的家学渊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230
第三节 古文运动的师承关系考述238
一、早期古文运动的师承情况239
二、韩门弟子考辨247
第六章 唐代的书院、初级教育与文学254
第一节 讲习应举的风宪与唐代书院的兴起255
一、唐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探讨255
二、隐居读书的风气与早期书堂式书院259
三、私家讲习书院的兴盛263
第二节 唐代初级教育著作述略267
一、唐代初级教育的特点268
二、著作述略269
第三节 唐代训蒙著述的文学性透析282
一、蒙学视野中的咏史、咏物之作282
二、《兔园策府》及一些初学类诗格所涵摄的诗文观288
三、私塾、蒙学等初级教育对唐代诗歌的普及与传播291
第七章 唐代的隐读修业与文学295
第一节 隐读修业的文化背景及其特征295
一、唐代隐逸观念的嬗变及其仕、隐的契合统一296
二、科举制度对文人隐读山林的影响300
三、隐读修业的类型及其特点304
第二节 唐代文人的隐读修业与创作309
一、文人隐读的统计与分析310
二、文人寄寺修学与创作321
第三节 隐读修业与唐人小说329
一、美色际遇:文人的异类恋情330
二、志怪杂谈、阴府梦幻:唐人好奇的文化心理及幽冥体验335
三、科举仕宦与得道成仙:隐读士子的两种人生模式338
四、馀论341
结语347
附录:唐代文学家族稽考351
参考文献382
后记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