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习三代领导核心论思想政治工作指导读本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习三代领导核心论思想政治工作指导读本 中](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4494298.jpg)
- 吴少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同心出版社
- ISBN:780593455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509页
- 文件大小:152MB
- 文件页数:7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学习三代领导核心论思想政治工作指导读本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卷)741
切实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741
1.党要管党,从严治党741
2.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753
3.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776
抓好不放松——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780
导言780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781
1.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一切事情的保障781
2.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789
3.愈是改革开放,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789
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791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791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795
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796
4.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829
5.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831
6.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832
7.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834
深入扎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836
1.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836
2.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844
3.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845
4.广泛开展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847
5.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850
6.加强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852
7.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854
8.关于思想理论学习856
9.关于政治体制改革863
10.关于教育868
11.关于科技871
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办法,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894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办法894
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895
3.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899
4.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916
5.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919
6.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基层920
切实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923
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923
2.党要管党,从严治党927
3.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931
4.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933
第三篇 基础篇938
引言938
指路之明灯——马列主义学习940
导言940
马列主义漫谈94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941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理论来源942
马列主义创立是人类思想史革命944
马列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内在联系945
马列主义的本质特征946
马列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947
马列主义是我们时代的旗帜948
马列主义哲学949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949
马列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52
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95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960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963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965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966
对立统一规律967
质量互变规律971
否定之否定规律973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97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977
社会历史前提与社会结构979
社会发展的动力98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986
政治经济学988
劳动价值论988
资本和剩余价值992
资本主义经济积累996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998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000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1005
科学社会主义1008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局限1008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009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1011
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1012
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及其历史使命1013
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1013
马列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构想1014
行动之指南——十五大报告学习1018
导言1018
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1019
三次历史性变化1019
抓住历史机遇1020
过去五年的工作1022
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1022
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1024
民主法制的进展1027
其他成就1028
前进中的问题1029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033
两大理论成果1033
马克思列宁主义1035
毛泽东思想1037
邓小平理论1038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040
邓小平理论体系1043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104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104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104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104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105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051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1054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1054
公有制经济1055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055
国有企业改革1056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1058
完善和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作用1060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1062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1063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1064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066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1068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068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1070
机构改革1071
依法治国1074
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1076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078
发展民主、加强法制1080
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082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1085
文化建设1085
文化建设的长期任务108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088
发展教育和科学1091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1093
一国两制1093
台湾问题1094
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1097
邓小平外交思想1097
当前国际形势1101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103
建立国际新秩序1105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1108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108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110
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1112
反对腐败1115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117
战斗之堡垒——新党章学习1120
导言1120
第一章 总纲1123
一、党章1123
党制定党章的原因1123
党章的内容及其产生程序1124
党章在党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124
党章的修改历史1125
党的十五大对党章的修改1127
二、党的性质1128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128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113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134
三、党的纲领1136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党的最高理想1136
党的基本纲领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保证1140
四、党的指导思想1143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1143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146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1148
五、党的基本路线1149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治国安邦的生命线114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1150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115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152
六、党的建设1152
党的建设的总要求1152
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1156
七、党的领导1159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1159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1160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者的关系1161
第二章 党员1162
一、党员的基本条件1162
申请入党条件1163
党员基本条件1164
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1165
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1165
党员应当享受的权利1171
三、发展党员1176
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和侧重点1176
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环节1177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教育及确定1178
发展党员的原则1179
发展党员的政治审查1179
入党介绍人的确定及应负的责任1180
入党志愿书的填写1181
支部党员大会接收新党员的程序及支委会应做的工作1181
四、预备党员1182
党员预备期的含义1182
预备党员的义务与权利1185
预备党员怎样过好预备期1186
预备党员怎样交纳党费1188
预备党员转正履行的手续及工作程序1189
长期在外工作的预备党员1192
五、党员的退党问题1193
党员要求退党的处理1193
党员的自行脱党及处理1194
劝党员退党应注意的问题1194
第三章 党的组织制度1195
一、党的民主集中制及其基本原则1195
党的民主集中制1195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200
二、党内选举制度及党组织1202
党内选举制度1202
党组织1205
第四章 党的中央组织1208
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国代表会议1208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届时间及职权1208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职权1209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区别1210
二、党的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211
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时间及职权1211
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的规定1211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产生1212
三、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书记与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213
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产生1213
中央书记处与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关系及成员的产生1213
每届党的中央委员会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工作的期限1214
党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党组织的规定1214
第五章 党的地方组织1215
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1215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每届任期的年限1215
把县级委员会的任期改为五年的原因1215
二、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1216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分别由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决定1216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候补委员按规定递补为委员需履行的手续1216
三、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1217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历届的年限及职权1217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召集代表名额和选举办法要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1217
四、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1218
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的原因1218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主要职责1218
五、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1219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的产生1219
常委会在全委会闭会期间的职责1219
上一届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工作为止期限1220
六、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派出的代表机关的设置及职权1220
第六章 党的基层组织1221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122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1222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1222
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1222
党的基层组织是各社会基层单位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可靠保障1222
党的基层组织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的区别1223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224
积极贯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项指导方针1224
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1225
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1226
第七章 党的干部1227
一、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1227
二、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229
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231
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1231
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做出实绩1232
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1232
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1233
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1234
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1234
四、培养跨世纪的领导人才是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235
第八章 党的纪律1237
一、党的纪律包括范围1237
党的政治纪律1238
党的组织纪律1238
党的群众纪律1238
党的保密纪律1239
二、党的纪律处分的种类1239
警告1240
严重警告1240
撤销党内职务1240
留党察看1240
开除党籍1241
三、实施党的纪律处分的原则1241
四、党纪处分的程序1242
五、处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的基本要求1243
六、关于执行党纪处分遇到的一些问题1243
党内通报批评问题1243
警告与严重警告的区别与执行1244
党员留党察看期间又违反党的纪律的处理1244
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后提前恢复权利的问题1244
延长留党察看时间问题1245
由其他处分改为留党察看处分问题1245
受刑事处罚的党员党纪处分问题1245
开除党籍与清除出党的区别1245
处分党员的依据1246
上级党组织直接处分党员的问题1246
党员拒绝在处分决定上签字的问题1246
第九章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1247
一、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和任务1247
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1247
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1248
二、纪律检查机关的职权1250
监督检查权1250
立案权1251
调查权1252
建议权1252
处分权1253
党内条规制定权1254
三、纪律检查机构的地位、设置和领导体制1254
纪律检查机构在党内的地位1254
纪律检查机构的设置1255
纪律检查机构的领导体制1257
适应合署办公形势,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建设1257
第十章 党组1258
可以成立党组的机关1258
党组与党的委员会的区别1258
党组的任务1259
党组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指定1259
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的委员会领导1260
可以建立党委的工作部门及党委的产生、职能和任务的规定1260
第十一章 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126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共青团怎样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1262
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同时受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共青团上级组织的领导1263
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1264
光辉之篇章——党史学习1268
导言1268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269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1269
广州三元里抗英1269
林则徐、魏源的变革主张1269
太平天国运动1270
戊戌维新运动1270
辛亥革命1271
“五四”运动1272
历史背景1272
“五四”运动127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74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274
历史条件1274
中共一大1275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1275
中共二大1276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276
国民革命的洪流1277
第一次国共合作1277
国民革命的兴起1279
北伐战争1281
工农群众运动1281
革命阵营的分化1282
国民革命的失败1283
土地革命的风暴1285
土地革命的开展与探索1285
土地革命前夜1285
中共的抗争1286
中共六大1287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287
古田会议1288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1289
革命的复兴1291
革命力量的扩大1291
反“围剿”的胜利1291
中国革命的危机和转折1292
抗日运动的兴起1292
革命道路中的挫折1293
历史转折1294
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涨与国内和平的实现1295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1295
瓦窑堡会议1296
西安事变1296
抗日战争1297
抗日战争的爆发1297
抗战爆发1297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1298
全民族抗战高潮1300
坚持抗战反对分裂1301
国民党的分化1301
两个战场的军事形势1301
第二次反共高潮130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304
克服困难持久抗战1305
太平洋战争爆发1305
解放区的斗争1306
中国的命运1307
抗日战争的胜利1308
国内外局势1308
抗日战争的胜利1310
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1312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312
国内外形势1312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313
中共的自卫斗争1315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316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316
国民党统治危机1317
解放区的纲领和政策1318
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的建立1321
战略决战1321
国民党政权覆灭1323
新中国建立1324
新中国的开拓1328
新中国的形势1328
建国之初1328
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1329
七届三中全会1330
建国初三大运动1330
抗美援朝战争1330
土地改革运动1331
镇压反革命运动1332
其他的民主改革1332
恢复国民经济1333
国民经济的恢复1333
“三反”和“五反”1334
三年经济恢复的成就1335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336
总路线的提出1336
第一个五年计划1337
工业化建设的高潮1338
文化、政治和外交工作1339
文化和思想建设1339
宪法的制定1340
外交工作1342
社会主义改造1343
农业合作化1343
手工业改造1344
工商业改造134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一五计划的完成1346
一五计划的完成1346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1346
“一五”计划的成就1347
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1348
“八大”1348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1348
党的八大1349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1351
整风运动1351
从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1352
反右扩大化的后果1353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1354
八大二次会议1354
人民公社的兴起1355
纠“左”的努力1356
整顿人民公社1356
国民经济的调整1358
“反右倾”斗争1359
彭德怀的一封信1359
“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1360
政策的进一步调整1361
工业的调整1362
文化政策的调整1362
七千人大会1363
进一步的调整和探索1364
八届十中全会1364
“四清”“五反”1365
三年经济调整1365
十年探索的意义1366
文化大革命1368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368
导火线1368
全面发动1369
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1369
“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1370
“全面夺权”的升级1370
党的九大1370
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左”倾错误努力的受挫1372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372
纠正“左”倾错误1372
打开外交工作的新局面1373
中美关系缓和和中日建交1373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374
中苏谈判、中越关系恶化1374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1375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375
第四届人大的召开1375
1975年的全面整顿及其反复1376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13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379
在徘徊中前进1379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1381
改革开放的起步1382
中共十二大1384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385
“六五”计划的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订1387
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1387
十三大的历史功绩1389
治理整顿的开始1390
十三届四中全会1391
“七五”计划的完成1393
十三届七中全会1394
党的十四大1395
十四届三中全会1396
十四届四中全会1396
十四届五中全会1397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及今后的目标1398
新时期对外关系的方针1399
党和国家的对外工作1400
一国两制方案和祖国统一大业1402
走进新时代1404
十五大1404
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1406
《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出版1407
开展反腐败斗争1409
学习孔繁森1410
中央任命尉健行为北京市委书记1411
江泽民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1412
邓小平逝世1418
“5·29讲话”1422
香港回归1426
党的十五大概况1430
党的十五大地位评价1444
时代之特征——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概述1456
导言1456
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1457
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1459
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1461
日益强化的政治功能1463
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1464
不拘一格的形式和途径1467
方兴未艾的“学科化”运动1468
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1469
第四篇 学习篇1472
引言1472
固基筑大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474
导言1474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领域的阵地1475
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因素1476
提高政治警觉性1481
抓紧研究解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1483
赤心铸忠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1486
导言1486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1487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1490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1493
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1497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1499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504
依靠全社会共同来做思想工作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