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茶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宗懋,杨亚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 ISBN:978780740664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110页
- 文件大小:616MB
- 文件页数:1173页
- 主题词:茶-文化-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茶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茶史篇1
一、茶树的起源及演变1
(一)茶树起源的佐证1
1.最早的茶字1
2.先前的茶树4
3.最古的茶文物5
(二)茶树的原产地7
1.原产地的争议7
2.中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7
3.中国的野生大茶树9
(三)茶树的起源与演化10
1.茶树起源的推论10
2.茶树的演化11
3.茶树传播途径的推测13
4.茶树的生态类型14
二、古代茶事15
(一)六朝以前的茶事16
1.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16
2.茶业重心的东移17
(二)隋唐五代茶业的兴起19
1.唐代的茶叶产地19
2.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20
3.唐代茶政、茶学和茶叶文化的发展23
4.唐代茶业发展的主要原因26
(三)宋元茶业的发展27
1.茶业重心由东南移28
2.团饼茶向散茶过渡29
(四)明清茶事31
1.散茶的兴起和制茶的革新31
2.古代传统茶学的终结32
3.茶业向近代转变的过程34
三、茶类的发展与演变34
(一)制茶技术发展与茶类演变34
1.从生吃到生煮羹饮34
2.从生煮到烧烤后煮饮35
3.从直接利用鲜叶到原始晒青35
4.从原始晒青到原始炒青、烘青、蒸青及蒸青饼茶35
5.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36
6.从团饼茶到散叶茶37
7.从蒸青到炒青37
8.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38
9.从素茶到花香茶40
10.从传统产品到新产品开发41
(二)历代贡茶41
1.贡茶的起源41
2.唐代贡茶41
3.宋代贡茶43
4.元、明、清代贡茶45
四、茶叶产区的划分46
(一)中国历代茶区的划分46
(二)中国现代茶区的划分47
五、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48
(一)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48
1.唐以前的茶叶贸易48
2.唐代茶叶贸易49
3.宋代茶叶贸易50
4.明清茶叶贸易50
(二)古代的茶政和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沟通51
1.榷茶52
2.茶引52
3.茶马互市53
4.茶马古道54
(三)近现代中国茶叶贸易55
(四)当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崛起56
六、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57
(一)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势57
(二)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的特点58
1.茶叶生产稳定发展58
2.名优茶大发展,重视安全质量,茶叶品质不断提高58
3.茶叶布局日益合理,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59
4.六大茶类实现均衡发展59
5.茶叶加工与包装开始走向全程清洁化生产59
七、茶业科技60
(一)近代茶业科技的建立60
(二)近代茶业科技人才的培养60
(三)近代茶业科技的发展61
1.育种栽培方面62
2.制造方面62
3.化验方面63
4.技术推广方面63
(四)现代茶业科技的成就63
1.茶业科技的复苏63
2.现代茶业科技的起步64
3.现代茶业科技的发展与成就64
八、茶学教学66
(一)近代茶学教学的诞生66
(二)现代茶学教学的发展67
茶性篇69
一、茶树形态特征69
(一)植株69
(二)根70
(三)茎71
(四)叶71
(五)花、果实和种子73
二、茶树的生物学特性74
(一)茶树的生育特点74
1.茶树的个体生育周期74
2.茶树的年生育周期76
(二)茶树器官的生育特性77
1.种子的萌发生长77
2.根系的生长活动77
3.新梢的形成和生长78
4.叶片的生长特点79
5.花果的生育过程80
(三)茶树生育的相关特性81
1.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81
2.茶树茎叶与花果生育的关系82
3.茶树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关系82
三、茶树生理特性83
(一)茶树光合作用83
1.茶树光合作用的基本规律83
2.茶树光合产物的累积、运转与分配84
3.环境因素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84
4.栽培措施对光合作用的影响85
(二)茶树呼吸作用85
1.茶树不同部位的呼吸强度86
2.茶树新梢的呼吸强度86
3.茶树根、茎的呼吸强度87
4.茶籽萌发过程中的呼吸强度87
5.茶树呼吸作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87
6.茶树内在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87
(三)茶树营养生理88
1.茶树体内的矿质元素88
2.茶树所需的大量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89
3.茶树微量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91
(四)茶树水分生理92
1.茶树各器官中的含水量及其变化92
2.茶树吸收水分的机理93
3.茶树的蒸腾作用93
(五)茶树休眠及其生理94
1.茶树的休眠现象94
2.茶树休眠的生理特征94
3.茶树休眠与耐寒性的关系95
(六)茶树繁殖的生理特点95
1.茶籽萌发生理95
2.茶树营养繁殖的生理特性96
3.茶树组织培养的生理基础98
四、茶树鲜叶的生化特性98
(一)多酚类物质100
(二)咖啡碱101
(三)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和酶101
(四)色素102
(五)矿质元素102
(六)芳香物质103
(七)碳水化合物103
(八)维生素104
(九)类脂104
(一○)有机酸104
五、茶树的遗传、变异与分类104
(一)茶树的染色体105
(二)茶树的遗传105
1.茶树质量性状的遗传106
2.茶树数量性状的遗传106
(三)茶树的变异106
1.可遗传的变异106
2.不可遗传的变异107
(四)茶树植物的分类107
1.茶树植物分类的沿革107
2.对茶树种和变种的认识109
六、茶的药理特性110
(一)茶作传统药用的方法110
1.茶疗110
2.茶的二十四功效115
(二)茶对人类疾病的疗效122
1.茶的药用成分122
2.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123
茶产品篇138
一、茶叶分类138
(一)历代茶叶类别概要138
(二)现代中国茶叶类别的划分138
1.茶叶品类的命名138
2.茶叶的几种分类法139
(三)基本茶类概述141
1.绿茶141
2.红茶143
3.乌龙茶144
4.白茶145
5.黄茶145
6.黑茶145
(四)再加工茶类概述146
1.花茶146
2.紧压茶146
3.萃取茶148
4.果味茶、香料茶148
5.药用保健茶148
6.含茶饮料149
二、历代名茶149
(一)历史名茶149
1.唐代以前的茶叶149
2.唐代茶叶149
3.宋代茶叶151
4.元代和明代茶叶153
5.清代和民国时期茶叶157
(二)现代名茶161
1.传统名茶161
2.恢复历史名茶161
3.新创名茶162
三、绿茶种类165
(一)西湖龙井166
(二)径山茶167
(三)长兴紫笋168
(四)金奖惠明169
1.传统的手工加工工艺169
2.现行的机械加工工艺170
(五)松阳银猴170
(六)开化龙顶171
(七)望海茶172
(八)江山绿牡丹173
(九)武阳春雨173
(一○)雪水云绿174
(一一)大佛龙井174
(一二)千岛玉叶175
(一三)诸暨绿剑176
(一四)安吉白茶177
(一五)雁荡毛峰178
(一六)三杯香179
(一七)乌牛早179
(一八)羊岩勾青180
(一九)屯溪绿茶181
(二○)黄山毛峰182
(二一)太平猴魁183
(二二)黄山绿牡丹183
(二三)涌溪火青184
(二四)敬亭绿雪185
(二五)黄花云尖186
(二六)岳西翠兰186
(二七)天柱剑毫187
(二八)天华谷尖188
(二九)六安瓜片188
(三○)霍山黄芽189
(三一)金寨翠眉190
(三二)舒城兰花191
(三三)采花毛尖191
(三四)金香品雪茶192
(三五)邓村绿茶193
(三六)恩施玉露194
(三七)英山云雾195
(三八)黄鹤楼茶196
(三九)武当道茶198
(四○)圣水毛尖199
(四一)龙峰茶200
(四二)鹤峰茶201
(四三)梅子贡茶201
(四四)保康真香茶202
(四五)金水翠峰203
(四六)大悟绿茶203
(四七)大悟寿眉204
(四八)恩施富硒茶205
(四九)温泉毫峰205
(五○)浐川龙剑206
(五一)裕茗碧剑207
(五二)千珠碧毛尖207
(五三)虎狮龙芽208
(五四)兰岭毛尖209
(五五)高桥银峰209
(五六)安化松针210
(五七)东山秀峰211
(五八)古丈毛尖212
(五九)金井毛尖213
(六○)石门银峰213
(六一)野针王214
(六二)南岳云雾215
(六三)碣滩茶215
(六四)狗脑贡216
(六五)仁化银毫217
(六六)乐昌白毛茶217
(六七)清凉山茶218
(六八)古劳茶218
(六九)竹叶青219
(七○)叙府龙芽220
(七一)蒙顶甘露220
(七二)仙芝竹尖221
(七三)花秋御竹222
(七四)文君绿茶222
(七五)青城雪芽223
(七六)红岩迎春224
(七七)都匀毛尖224
(七八)遵义毛峰225
(七九)羊艾毛峰226
(八○)湄江翠片227
(八一)贵定雪芽228
(八二)瀑布毛峰228
(八三)绿宝石229
(八四)湄潭翠芽230
(八五)凤冈锌硒绿茶231
(八六)贵隆银芽231
(八七)仡佬玉翠232
(八八)桂林毛尖233
(八九)凌云白毛茶234
(九○)凝香翠茗234
(九一)伏侨绿雪235
(九二)桂林三青茶236
(九三)桂平西山茶236
(九四)南山白毛茶237
(九五)信阳毛尖238
(九六)赛山玉莲239
(九七)仰天雪绿239
(九八)金刚碧绿240
(九九)龙眼玉叶241
(一○○)水濂玉叶241
(一○一)洞庭碧螺春242
(一○二)雨花茶243
(一○三)无锡毫茶244
(一○四)太湖翠竹245
(一○五)金坛雀舌245
(一○六)茅山青锋246
(一○七)阳羡雪芽247
(一○八)金山翠芽248
(一○九)翠柏茶249
(一一○)南山寿眉249
(一一一)茅山长青250
(一一二)绿杨春251
(一一三)善卷春月251
(一一四)三山香茗252
(一一五)云雾茶253
(一一六)永川秀芽253
(一一七)巴南银针254
(一一八)滴翠剑名255
(一一九)鸡鸣茶256
(一二○)香山贡茶256
(一二一)景星碧绿茶257
(一二二)银峰茶257
(一二三)巴山银芽258
(一二四)天岗玉叶258
(一二五)金佛玉翠259
(一二六)太白银针260
(一二七)大鄣山云雾茶260
(一二八)婺源茗眉261
(一二九)上饶白眉261
(一三○)浮瑶仙芝262
(一三一)庐山云雾263
(一三二)紫阳毛尖264
(一三三)女娲银峰264
(一三四)汉中仙毫265
(一三五)商南泉茗266
(一三六)雪青茶266
(一三七)浮来青267
(一三八)沂蒙玉芽268
(一三九)海青峰茶268
(一四○)茗家春269
(一四一)东海龙须269
(一四二)白沙绿茶270
(一四三)金鼎翠毫270
(一四四)宝洪茶271
(一四五)南糯白毫271
(一四六)云龙绿茶272
(一四七)墨江云针273
(一四八)景谷大白茶274
(一四九)佛香茶274
(一五○)版纳曲茗275
(一五一)白洋曲毫276
(一五二)徐剑毫峰276
(一五三)感通茶277
四、红茶种类278
(一)工夫红茶278
1.祁门工夫278
2.坦洋工夫279
3.滇红工夫279
4.宁红工夫280
5.川红工夫281
6.九曲红梅282
7.英德红茶282
8.金毫红茶283
(二)小种红茶283
(三)红碎茶284
1.南川红碎茶285
2.云南红碎茶286
3.宜兴红碎茶286
五、乌龙茶种类287
(一)武夷岩茶287
(二)大红袍290
(三)武夷肉桂291
(四)闽北水仙293
(五)铁观音294
(六)永春佛手296
(七)白芽奇兰297
(八)凤凰单丛茶298
(九)岭头单丛茶299
(一○)黄金桂301
(一一)台湾文山包种302
(一二)台湾冻顶乌龙303
(一三)台湾东方美人茶304
(一四)漳平水仙茶饼304
六、白茶种类306
(一)银针白毫306
(二)白牡丹307
(三)贡眉和寿眉308
(四)新工艺白茶309
七、黄茶种类309
(一)君山银针309
(二)蒙顶黄芽310
(三)温州黄汤312
(四)皖西黄大茶312
八、黑茶种类313
(一)四川边茶313
1.南路边茶313
2.西路边茶314
(二)湖北老青茶314
(三)湖南黑茶315
(四)安茶316
(五)六堡散茶317
(六)普洱茶317
九、再加工茶318
(一)紧压茶318
1.茯砖茶318
2.康砖和金尖319
3.六堡茶319
4.青砖茶320
5.黑砖茶321
6.米砖茶321
7.花砖322
8.千两茶(花卷茶)322
9.云南紧茶323
10.七子饼茶(圆茶)与饼茶323
11.沱茶324
12.普洱砖茶325
(二)花茶326
1.茉莉花茶326
2.福州茉莉花茶327
3.龙都香茗328
4.猴王牌花茶328
5.横县茉莉花茶329
6.珠兰花茶329
7.桂花茶330
8.金银花茶330
9.白兰花茶331
10.玫瑰花茶331
11.玳玳花茶332
(三)袋泡茶332
(四)固体和液体茶饮料333
1.速溶茶333
2.茶浓缩汁334
3.调味茶饮料334
4.茶汤饮料335
5.复(混)合茶饮料336
6.茶酒和茶醋336
(五)新型茶产品337
1.低咖啡碱茶337
2.超微茶粉337
3.γ-氨基丁酸茶338
4.茶花茶338
5.其他新型茶339
十、茶叶食品340
(一)茶叶糖果340
(二)茶蜜饯340
(三)茶瓜子341
(四)茶糕点341
(五)茶冷食342
(六)其他茶食342
十一、茶叶菜肴342
(一)龙井虾仁342
(二)绿茶西红柿汤343
(三)太极碧螺春(羹)343
(四)六堡茶香鸭343
(五)铁观音炖鸭343
(六)西藏特色小吃——酥油茶343
(七)君山鸡片344
(八)童子敬观音344
(九)清蒸茶鲫鱼344
(一○)茶香鸡345
(一一)柠檬果茶煮豆腐345
(一二)绿茶拌豆腐345
(一三)龙井肉片汤345
(一四)太平猴魁焖饭345
(一五)龙井汤圆346
(一六)茶面食346
(一七)鸡茶饭346
(一八)五香茶叶蛋346
茶技篇347
一、茶树品种347
(一)茶树种质资源347
1.种质资源的作用347
2.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型和特点347
3.茶树种质资源的传播349
(二)茶树品种的命名与分类349
1.茶树品种的命名349
2.茶树品种的分类350
(三)茶树育种技术351
1.茶树系统选种351
2.茶树杂交育种352
3.茶树育种新技术353
4.茶树品种的早期鉴定355
(四)优良茶树品种356
1.茶树良种的作用和标准357
2.优良茶树品种简介358
(五)茶树品种繁育375
1.繁育体系375
2.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378
3.工厂化育苗380
4.茶树种子育苗技术382
5.茶树引种384
二、茶树栽培技术384
(一)茶树适生条件384
1.阳光385
2.温度385
3.水分386
4.土壤387
5.地形、地势和坡向388
(二)茶区的分布390
1.华南茶区390
2.西南茶区390
3.江南茶区391
4.江北茶区392
(三)新茶园建设392
1.新茶园建设的目标和要求392
2.园地的规划与设计393
3.新茶园开垦395
4.茶树种植398
5.茶树幼苗期的管理400
(四)茶园土壤与土壤管理400
1.茶园土壤类型401
2.茶园土壤耕作404
3.茶园土壤覆盖406
4.茶园水土保持408
5.茶园土壤改良410
6.茶园土壤污染与防治412
(五)茶树的矿质营养与施肥414
1.茶树的矿质营养和吸肥特性414
2.茶园施肥基本准则417
3.茶园测土和营养诊断施肥420
4.茶园施肥技术424
5.茶园绿肥427
(六)茶树修剪430
1.茶树修剪的生物学基础430
2.茶树修剪的时期432
3.茶树修剪方法432
4.茶树修剪与其他措施的配合435
(七)茶园灌溉与排水436
1.茶树的需水特性437
2.茶园灌溉技术438
3.茶园排水技术442
(八)茶叶采摘443
1.茶叶采摘的生物学基础443
2.鲜叶的合理采摘444
3.手工采摘技术446
4.机械采摘技术450
(九)茶园灾害防救452
1.茶园杂草治理452
2.茶园气象灾害的防救456
(一○)茶园有害生物治理463
1.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和演替463
2.茶园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467
3.茶树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474
4.茶树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477
5.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及其控制487
(一一)低产茶园改造500
1.茶园低产的原因500
2.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501
3.低产茶园改造后的管理503
(一二)茶树设施栽培504
1.塑料大棚栽培504
2.茶树遮阳栽培510
3.茶树无土栽培513
(十三)有机茶栽培517
1.有机茶生产的背景517
2.有机茶的概念和含义518
3.有机茶的环境条件和基地建设518
4.常规茶园有机转换建设520
5.有机茶园土壤管理技术520
6.施肥技术521
7.病虫害调控技术522
8.质量跟踪记录体系528
三、制茶技术529
(一)绿茶制造工艺529
1.炒青绿茶制造529
2.烘青绿茶制造542
3.晒青绿茶制造543
4.蒸青绿茶制造543
(二)红茶制造工艺545
1.工夫红茶制造546
2.小种红茶制造554
3.红碎茶制造559
(三)乌龙茶制造工艺565
1.乌龙茶制造基本工艺566
2.闽南乌龙茶的制法568
3.闽北乌龙茶的制法570
4.广东乌龙茶的制法572
5.台湾乌龙茶的制法573
(四)白茶制造工艺576
1.白毫银针的制造576
2.白牡丹、贡眉的制造577
3.新白茶的制造578
(五)黄茶制造工艺579
1.黄茶制造技术579
2.黄茶制造过程的理化变化580
3.闷黄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581
(六)黑茶制造工艺581
1.湖南黑茶制造581
2.湖北老青茶制造584
3.南路边茶制造586
4.西路边茶制造587
5.六堡茶制造587
6.普洱茶制造588
(七)紧压茶压制技术589
1.黑砖茶和花砖茶压制589
2.茯砖茶压制590
3.湘尖茶压制591
4.康砖茶和金尖茶压制591
5.方包茶压制591
6.青砖茶压制592
7.六堡茶压制592
8.饼茶和圆茶压制593
9.紧茶压制593
10.沱茶压制593
11.普洱方茶压制594
12.竹筒茶压制594
13.米砖茶压制595
(八)花茶窨制技术595
1.花茶窨制原理595
2.花茶窨制技术597
3.各种花茶窨制工艺599
(九)新型茶加工技术606
1.低咖啡碱茶606
2.γ-氨基丁酸茶608
3.超微茶粉609
4.香味茶610
5.冷水冲泡型茶612
四、茶综合利用612
(一)茶叶成分的利用612
1.茶多酚613
2.咖啡碱616
3.茶多糖617
4.茶氨酸618
5.茶黄素619
6.速溶茶621
7.茶饮料624
8.红茶菌627
(二)茶籽的利用628
1.茶籽油的利用629
2.茶皂素的利用631
3.茶籽壳及其他残渣的利用636
五、茶叶品质与检验637
(一)茶叶品质化学637
1.茶叶色香味形的形成637
2.不同季节茶的品质特点640
3.不同茶类的品质化学特征640
(二)茶叶审评645
1.审评室的条件与设备645
2.评茶人员应具有的条件647
3.审评方法647
4.评茶术语651
5.评茶计分方法655
(三)茶叶检验658
1.中国茶叶检验简史658
2.检验性质659
3.茶叶品质规格检验660
4.茶叶包装及衡量检验661
5.茶叶品质理化检验661
6.茶叶检疫及卫生检验663
7.茶叶进出口检验及公证666
六、茶叶包装与贮藏667
(一)茶叶变质的原因667
1.叶绿素的变化667
2.茶多酚的氧化、聚合667
3.维生素C的减少668
4.类脂物质的水解和胡萝卜素的氧化668
5.氨基酸的变化668
6.香气成分的变化668
(二)影响茶叶变质的环境条件668
1.温度668
2.水分669
3.氧气669
4.光线669
(三)茶叶的包装与装潢669
1.茶叶的包装669
2.茶叶包装装潢671
(四)大批量茶叶的贮藏671
(五)家庭用茶的贮藏672
1.瓦坛贮茶法672
2.罐贮法673
3.塑料袋/冰箱、冰柜贮藏法673
(六)提高茶叶耐贮性的加工方法673
1.减少残留酶活性法673
2.改变红茶发酵的pH法674
3.控制红茶萎凋和发酵程度法674
七、茶业机械674
(一)茶叶机械的发展674
(二)茶园作业机械677
1.茶园垦殖机械677
2.茶园耕作机械679
3.茶园病虫害防治机械680
4.茶园灌溉设施681
5.茶树修剪机682
6.采茶机684
(三)茶叶加工机械685
1.绿茶加工机械685
2.红茶加工机械694
3.乌龙茶加工机械698
4.名优茶加工机械702
5.其他茶叶加工机械708
6.茶叶精制机械709
7.制茶机械的连续化和自动控制715
饮茶篇716
一、饮茶习俗716
(一)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716
(二)客来敬茶718
(三)各民族饮茶习俗720
1.汉族的清饮720
2.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722
3.藏族的酥油茶723
4.蒙古族的咸奶茶724
5.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724
6.纳西族的盐巴茶与“龙虎斗”725
7.傈僳族的雷响茶726
8.布朗族的酸茶726
9.白族的三道茶和响雷茶726
10.土家族的擂茶727
11.苗族和侗族的油茶728
12.回族的罐罐茶729
二、茶艺729
(一)品茗的环境729
(二)茶的欣赏730
(三)用茶方法732
(四)茶宴与斗茶732
(五)茶馆与茶摊734
(六)茶话会与音乐茶座737
三、茶的鉴别739
(一)新茶与陈茶的鉴别739
(二)春茶、夏茶与秋茶的鉴别740
(三)真茶与假茶的鉴别741
(四)窨花茶与拌花茶的鉴别744
(五)高山茶和平地茶的鉴别745
四、茶具746
(一)茶具发展的历史746
1.茶具和茶器746
2.茶具的产生746
3.茶具沿革747
(二)茶具种类749
1.陶瓷茶具749
2.金属茶具751
3.玻璃茶具752
4.漆器茶具752
5.石茶具753
6.其他茶具753
(三)古代名窑及典作754
(四)古代茶具典作760
1.陆羽提倡的煎茶用具760
2.唐代宫廷用具762
3.宋代“十二先生”茶具763
4.明代茶具十六事765
5.工夫茶茶具766
五、茶的冲泡766
(一)泡茶用水766
1.对泡茶用水的认识767
2.泡茶用水的选择768
3.泡茶用水对茶汤品质的影响770
(二)泡茶技艺771
1.泡茶方法771
2.泡茶技术772
六、茶的饮用方法775
(一)茶叶饮用方法的起源与发展775
1.远古而悠久的“吃茶”与“喝茶”阶段775
2.丰富多彩的“饮茶”阶段776
3.崇尚美学与艺术的“艺茶”阶段779
(二)茶叶泡饮技艺的要素779
1.泡茶意境779
2.泡茶程式780
(三)茶叶的饮用方法781
1.绿茶的饮用方法781
2.黄茶与白茶的饮用方法785
3.红茶的饮用方法785
4.乌龙茶的泡饮方法786
5.花茶泡饮法790
6.紧压茶的饮用方法790
茶文化篇794
一、茶文化概述794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794
(二)当代茶文化的兴起796
(三)茶文化的内涵和功能798
(四)中国茶道精神799
(五)茶与儒、释、道三教800
二、茶与社会生活804
(一)茶与社交804
(二)茶与礼仪805
(三)茶与节庆805
(四)茶与婚俗807
(五)茶与祭祀809
(六)茶馆文化811
三、茶与文学艺术813
(一)咏茶诗词813
1.两晋和南北朝茶诗813
2.唐代(含五代)茶诗814
3.宋代咏茶诗词817
4.金代咏茶诗词822
5.元代咏茶词及元曲823
6.明代咏茶诗词825
7.清代咏茶诗词827
8.近现代咏茶诗词830
(二)吟茶楹联832
(三)茶的文赋835
1.契约835
2.传835
3.自传835
4.记835
5.序、跋835
6.信函836
7.杂文836
8.论文836
9.散文836
10.小说836
11.故事836
12.茶榜836
13.诏、敕、谕836
14.檄、示837
15.奏议837
16.申、详、呈、禀837
17.赋838
18.颂838
19.铭838
20.赞838
(四)叙茶小说838
(五)茶事绘画842
1.唐代茶事绘画842
2.宋、辽、元时期茶事绘画843
3.明代茶事绘画846
4.清代茶事绘画847
5.近现代茶事绘画849
(六)茶与书法篆刻艺术850
1.先秦两汉时期书法印章中的茶850
2.唐代书法艺术中的茶851
3.宋、元书法艺术中的茶851
4.明代书法篆刻中的茶854
5.清代书法篆刻中的茶855
6.近现代书法篆刻中的茶858
(七)茶事戏曲、影视860
(八)茶歌茶舞862
(九)茶事典故864
1.孙皓赐茶代酒864
2.陆纳以茶果待客864
3.单道开饮茶苏864
4.王濛患水厄864
5.王肃好茗饮864
6.李德裕嗜惠山泉865
7.陆羽鉴水865
8.卢仝七碗茶865
9.皮光业以茗为“苦口师”865
10.王安石验水865
11.蔡襄别茶865
12.苏东坡梦泉865
13.谦师得茶三昧866
14.李清照饮茶助学866
15.天下第一泉866
16.天下泉名多“陆羽”867
17.茶马交易867
18.贡茶得官867
19.禅林法语吃茶去868
(一○)茶的传说868
1.十八棵御茶868
2.茶墨之争869
3.奶茶和酥油茶的由来869
4.碧螺姑娘870
5.冻顶乌龙872
6.蒙顶玉叶872
7.御茶园遗址874
8.猴公茶的故事875
9.雪芹辨泉875
10.神农尝百草876
11.陆羽煎茶876
12.庐山云雾877
13.大红袍879
14.龙井茶虎跑水882
15.正志和尚与茶884
16.茶姑画眉886
17.擂茶二说887
(一一)茶叶谚语888
1.茶树种植谚语888
2.茶园管理谚语889
3.茶叶采摘谚语889
4.茶叶制造谚语889
5.茶叶贮藏谚语890
6.茶叶饮用谚语890
7.茶叶贸易谚语890
8.茶叶风俗谚语890
(一二)茶叶谜语891
四、茶书和茶报刊892
(一)茶书892
1.古代茶书提要892
2.现代茶书提要896
(二)当代茶叶刊物907
1.《茶叶科学》907
2.《中国茶叶》907
3.《茶叶世界》907
4.《茶叶》907
5.《福建茶叶》907
6.《茶叶通讯》907
7.《蚕桑茶叶通讯》907
8.《茶讯》908
9.《茶艺月刊》908
10.《茶博览》908
11.《茶业通报》908
12.《广东茶叶》908
13.《茶叶科学技术》908
14.《中国茶叶加工》908
15.《茶叶机械杂志》908
16.《普洱》908
17.《茶叶科学技术》908
五、茶与名人908
(一)陆羽908
(二)卢仝910
(三)皎然911
(四)白居易911
(五)陆龟蒙、皮日休913
(六)欧阳修914
(七)蔡襄915
(八)苏轼916
(九)黄庭坚918
(一○)赵佶918
(一一)陆游919
(一二)耶律楚材920
(一三)虞集921
(一四)高濂922
(一五)袁宏道923
(一六)张岱924
(一七)李渔925
(一八)郑燮926
(一九)爱新觉罗·弘历926
(二○)曹雪芹928
(二一)袁枚929
(二二)鲁迅930
(二三)郭沫若931
(二四)吴觉农932
(二五)老舍933
(二六)赵朴初934
茶经济篇936
一、茶产业经济概述936
(一)茶产业与茶产业经济的内涵936
1.茶产业与茶产业经济936
2.茶产业经济研究的内容936
(二)我国茶产业经济的历史演变937
1.古代茶产业经济(1840年以前)937
2.近现代茶产业经济(1840~1949年)937
3.当代茶产业经济(1949年至今)938
二、茶叶生产与供给938
(一)茶叶生产的特点938
1.生产的区域性938
2.生产的季节性938
3.生产的资产专用性939
4.供给的滞后性与波动性939
5.茶叶产品品质周期内的不均衡性939
(二)影响茶叶供给的主要因素939
1.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与质量939
2.销售价格940
3.产业政策940
(三)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940
(四)茶叶生产成本构成与变化941
1.生产总成本的构成941
2.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941
三、茶叶市场与流通渠道942
(一)我国茶叶市场的形成942
(二)我国茶叶市场的类型942
1.按产品结构划分942
2.按茶类与区域消费特征划分943
3.按茶叶流通渠道划分943
(三)我国茶叶流通渠道944
1.流通体制改革前茶叶市场流通渠道944
2.流通体制改革后茶叶市场流通渠道944
3.当前茶叶生产经营主体选择的渠道模式945
4.我国茶叶流通渠道发展趋势945
四、茶叶消费需求946
(一)茶叶消费的内涵946
(二)茶叶消费需求的特点946
1.层次性与文化性946
2.嗜好性与可替代性947
3.季节性与示范性947
(三)影响茶叶消费需求的因素947
1.人口因素947
2.收入与购买力水平947
3.茶叶价格与价格形成机制948
4.市场营销行为948
5.消费偏好与文化习俗949
6.替代品、互补品价格及可获得性949
7.中间需求变化949
(四)我国茶叶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949
1.茶叶人均消费数量变化949
2.茶叶消费质量变化趋势950
3.消费的茶类结构变化趋势950
4.茶叶消费的地区差异950
(五)世界茶叶消费951
1.茶叶消费总量与人均茶叶消费水平951
2.消费的茶类结构951
3.茶叶消费量的地区分布952
五、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953
(一)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概述953
(二)我国茶叶出口量的变化953
(三)我国茶叶出口茶类结构954
(四)我国茶叶出口地区结构954
1.出口目的地现状954
2.重点出口市场分析955
(五)我国茶叶出口价格分析956
(六)世界茶叶交易模式与我国茶叶出口渠道956
1.世界茶叶交易模式956
2.我国茶叶出口渠道956
六、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产业升级957
(一)茶产业结构的含义与影响因素957
1.茶产业结构的含义957
2.茶产业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957
(二)中国茶产业结构现状958
1.茶类结构958
2.茶叶产品品质结构958
3.茶产业纵向结构959
(三)茶产业布局960
1.茶产业区域布局现状960
2.茶类的地理分布961
3.茶区优势布局规划961
(四)茶产业转型升级962
1.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内涵962
2.茶产业升级的基本内容与实现路径963
七、茶叶产业组织964
(一)我国茶叶产业的经济主体964
1.茶农964
2.中小茶叶企业964
3.茶叶流通企业964
4.茶农专业合作社965
5.茶叶龙头企业或大型茶叶企业965
(二)我国茶叶产业组织的结构现状966
1.茶园小规模经营与名优茶的“分包式”加工966
2.出口大宗茶初制加工与茶园经营之间交易的外部化967
3.加工规模呈多元化特点,但总体规模偏小967
4.出口大宗茶原料初、精制加工的专业化分工967
(三)世界主要产茶国的产业组织模式967
1.茶园小规模经营模式967
2.家庭式经营与农户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模式968
3.茶园规模化经营模式969
4.茶叶专业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969
(四)茶叶企业的市场行为970
1.价格行为970
2.非价格营销行为970
3.研发行为970
(五)茶产业市场绩效970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整体生产率不高970
2.过度的市场竞争降低了产业整体效益971
3.出口创汇能力低971
4.名茶多,名牌少971
(六)我国茶产业组织现状与整合972
1.我国茶产业链基本形成但缺乏合理分工972
2.茶产业组织整合的模式973
八、茶产业管理体制974
(一)茶叶经济管理体制概述974
(二)茶叶生产管理体制975
1.计划体制下的茶叶生产管理975
2.承包制后的茶叶生产管理975
(三)茶叶购销政策和流通体制976
1.茶叶统购976
2.毛茶收购经营方式976
3.样价政策976
4.茶叶供应形式976
5.国内茶叶销售977
(四)茶叶对外贸易管理体制977
1.茶叶出口政策977
2.茶叶出口管理体制978
3.茶叶出口经营方式979
4.茶叶的出口许可证管理979
附录980
一、中国茶叶大事记980
二、中国主要野生大茶树987
三、中国各产茶省主要名茶品目1000
四、中国茶产品相关标准1004
(一)国家标准1004
(二)行业标准1006
五、常见的民间代用茶1009
六、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园面积、产量、出口、进口量(1989~2008年)1015
七、世界茶叶拍卖市场1025
(一)世界主要的茶叶拍卖市场1025
1.伦敦拍卖市场1025
2.印度拍卖市场1025
3.斯里兰卡科伦坡拍卖市场1026
4.肯尼亚内罗毕和蒙巴萨拍卖市场1026
5.其他拍卖市场1026
(二)拍卖的方法和步骤1026
八、中国茶书名录1027
(一)古代茶书1027
(二)现代茶书1028
九、国外茶叶期刊一览表1048
一○、中国茶叶专业学校1050
(一)设有茶叶专业的高等院校1050
1.浙江大学茶学系1050
2.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1050
3.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1050
4.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1050
5.西南大学茶学专业1050
6.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1050
7.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1050
8.云南农业大学茶叶学院1051
9.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1051
10.山东农业大学茶学专业1051
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专业1051
12.南京农业大学茶学专业1051
13.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专业1051
14.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1051
15.天福茶学院1051
(二)设有茶叶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1052
一一、世界茶叶研究机构1052
(一)中国茶叶研究机构1052
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52
2.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1053
3.江苏省茶叶研究所1053
4.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54
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54
6.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1055
7.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1055
8.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56
9.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56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1057
1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57
1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58
1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1058
1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59
15.台湾茶业改良场1059
(二)世界茶叶研究机构1060
1.印度1060
2.斯里兰卡1060
3.印度尼西亚1060
4.日本1060
5.孟加拉国1061
6.土耳其1061
7.肯尼亚1061
8.马拉维1062
一二、世界茶叶社会团体和组织1062
(一)中国茶叶社会团体和组织1062
1.中国茶叶学会1062
2.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062
3.中国茶叶流通协会1063
4.中华茶人联谊会1063
5.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1064
6.华侨茶业研究基金会1064
7.台湾茶协会1064
8.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1064
9.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1065
10.中国茶叶博物馆1065
(二)国际性茶叶组织1066
1.联合国粮农组织、商品和贸易部,原材料、热带和园艺产品服务处(Raw Matrials Tropical and Horticultuyal Produsts Service Commodites and Trade,Division,FAO)1066
2.国际茶叶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1066
3.欧洲茶叶委员会(European Tea Association)1066
(三)世界主要产茶国的重要茶叶团体1067
1.印度茶叶协会(Indian Tea Association)1067
2.印度南部种植者联合协会(United Planters Association of Southern Indian)1067
3.斯里兰卡种植者协会(Planters'Association of Ceylon)1067
4.日本茶业中央会1067
5.土耳其茶叶商会(CAYKUR)1067
索引1068
主要参考文献1104
1992年版作者名录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