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告别思辨本体论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告别思辨本体论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473926.jpg)
- 罗骞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1817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告别思辨本体论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今天,如何谈论存在并且谈论哲学1
一、存在论乃是如何论存在1
二、本体论的存在概念是自在5
三、以实践思维走出自在概念的马克思8
四、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13
第一章 非本体论: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18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终结18
一、作为形而上学完成者的黑格尔19
二、开创后形而上学的主要努力24
三、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28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性质31
一、自在之物体现的本体论困境32
二、马克思对本体论思维的批判35
三、存在作为实践中介的过程39
四、现代性批判成为存在论的主题44
第三节 “非本体论”:施密特的误释48
一、外在性概念对本体论的妥协49
二、自在的规律性止步于思辨辩证法55
三、未将实践引入存在论的认识论后果61
第二章 实践:存在的辩证过程67
第一节 实践作为存在论范畴67
一、实践范畴的存在论性质68
二、对象化实践中的辩证联系73
三、辩证法成为实践的存在论78
第二节 辩证实践中的总体化82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总体化83
二、社会历史作为总体性范畴85
三、资本推动的世界一体化88
第三节 社会自身的再生产与暴力92
一、实践思维导向的革命政治93
二、总体化不等于抽象的同一化96
三、重申实践中的辩证总体性100
第四节 “当今之思想”:海德格尔的误判104
一、形而上学的极端可能性104
二、自我生产的形而上学109
三、通过“生产”走出形而上学114
第三章 劳动:人自为生成的实践119
第一节 劳动范畴的存在论性质120
一、后形而上学存在论视域中的劳动120
二、作为现代存在状况的异化劳动125
三、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抽象统治130
第二节 立足劳动异化批判抽象人性论135
一、现代解放只是政治解放136
二、超越抽象的人性论140
三、作为感性存在的人143
四、劳动解放作为全面解放的基础147
第三节 “劳动还原论”:哈贝马斯的误判151
一、作为理论出发点的行为二元论151
二、对劳动价值论和阶级理论的批判156
三、远离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重建160
第四章 资本:现代的对象性存在形式164
第一节 资本作为存在的普遍中介164
一、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的资本批判165
二、资本作为现代的存在论范畴169
三、资本仍然是当代的本质规定174
第二节 作为资本生产要素的自然176
一、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177
二、资本规定中的自然异化181
三、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86
第三节 资本作为科技的座架188
一、科技属人的存在论本质189
二、资本对科技的普遍规定192
三、资本中介下的科技异化196
第四节 “生产之镜”:鲍德理亚的误判200
一、商品批判逻辑的拓展201
二、对生产范式和资本批判的质疑205
三、资本批判仍是根本范式209
第五章 历史:实践生成中的能在214
第一节 在实践中存在成为能在215
一、历史作为实践中的可能空间215
二、历史性成为存在论的基本范畴218
三、在实践中存在作为能在222
第二节 建基于能在的可能性思想226
一、当代意识的可能性特征227
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可能性思想230
三、可能性意识对中国实践之意义233
第三节 “本体论的最高形式”:张志扬的误判236
一、现代性叙事与“偶在论”的担当237
二、偶在论对形而上学的超越241
三、偶在论作为检测与防御机制245
四、实践中的能在相对于偶在的优势250
结论 哲学:事关如何存在的存在智慧256
一、哲学在认识论路线上的终结256
二、从求知真理到存在智慧261
三、立足于能在范畴的守护与创造264
四、哲学在能在中作为存在智慧268
主要参考文献273
后记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