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及评估标准指导手册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及评估标准指导手册 第1卷
  • 范玉梅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教育出版社
  • ISBN:962862585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及评估标准指导手册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3

第一章 概论3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3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3

二、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涵义5

三、国外对素质与教育的理解和实践6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8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性8

二、素质教育的全体性9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9

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9

五、素质教育的层次性10

六、素质教育的综合性10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11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11

二、素质教育的方法12

三、素质教育的途径13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16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教育学理论基础16

一、教育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16

二、素质教育是教育学理论深化的实践基础19

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20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人才学理论基础21

一、人才学的核心思想是提高人才的素质21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22

三、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23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未来学理论基础25

一、未来学重视人的素质教育25

二、未来学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26

第三章 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动态28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素质理念28

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观念28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实践32

第二节 西方传统的教育理念33

一、历史背景33

二、多样化的西方教育理念34

第三节 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动态36

一、当代西方教育观念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36

二、当代中国素质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39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4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43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的思想43

二、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46

第二节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46

一、毛泽东对教育的论述46

二、毛泽东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49

第三节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50

一、邓小平对教育的论述50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52

第四节 江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53

一、江泽民在素质教育方面的论述53

二、江泽民素质教育论述的重要现实意义54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统一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时代性55

第五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宗旨与目标评价57

第一节 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57

一、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核心57

二、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59

第二节 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切入点60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背景60

二、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61

三、中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61

四、21世纪对中国大学生素质的要求62

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62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63

一、素质教育工作的起步与推进63

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政策与策略65

第四节 素质教育的目标评价67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与评价依据67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7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68

四、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组织实施69

第六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70

第一节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70

一、政治素质培养70

二、思想素质培养71

三、道德素质培养72

第二节 文化素质培养72

一、构建一个好的课程体系72

二、通过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环境来达到文化素质养成的目的73

三、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73

第三节 业务素质培养74

一、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74

二、变革教育思想与教育技术74

三、大力培养大学生高度综合的创新意识74

第四节 身体、心理素质培养76

第五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77

一、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77

二、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78

三、科学实验与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79

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81

第七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沿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82

第一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沿革与现状82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82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85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现状86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87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88

二、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88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估有待进一步科学化89

第八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建设91

第一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91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91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93

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95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97

一、国外素质教育的发展97

二、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101

第三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建设103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03

二、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106

第二部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111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与培养111

第一节 思想素质概述111

一、思想素质及其作用111

二、优良思想素质的主要内容113

三、培养优良思想素质的途径和方法122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25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125

二、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133

三、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38

第三节 人生成长与人际交往145

一、学会成功交往145

二、协调人际关系154

三、正确处理异性交往162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理想观167

一、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167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172

三、理想的升华与现实的实践175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178

第一节 政治素质概述178

一、政治素质及其作用178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180

三、培养优良政治素质的途径和方法1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观188

一、社会主义“三基”教育189

二、“三讲”、“三个代表”教育192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

四、崇尚科学,拒绝邪教199

第三节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205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与结构206

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统一209

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212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与培养214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及其特征21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214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218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223

四、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226

第二节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29

一、爱国守法230

二、明礼诚信231

三、团结友善233

四、勤俭自强235

五、敬业奉献236

第三节 社会公德238

一、社会公德及其基本特征238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241

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242

第四节 自然环境道德246

一、自然环境道德产生的必然性246

二、自然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47

三、自然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248

四、践履自然环境道德250

第五节 科技道德253

一、科学技术活动的宗旨253

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出的若干道德问题256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道德责任265

第六节 职业道德268

一、职业道德是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268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27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271

四、职业道德范畴273

五、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主要规范278

六、职业道德的选择288

第七节 爱情婚姻家庭道德291

一、爱情道德291

二、家庭伦理道德296

三、我国现实家庭道德分析300

第八节 健康道德303

一、健康及其标准303

二、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307

第九节 发扬传统美德培养良好310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310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316

三、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320

四、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321

第四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与培养326

第一节 树立和培养法律意识326

一、法律的产生、本质及其社会功能326

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329

三、“依法治国”方略331

第二节 我国法的创制和实施334

一、我国法的基本精神334

二、我国法的创制334

三、我国法的实施338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建立341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341

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342

三、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343

第四节 宪法法律制度344

一、宪法概述344

二、我国的基本国家制度347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54

四、我国国家机关的设置及职权361

第五节 民事法律制度363

一、民法概述363

二、民事主体与民事法律行为365

三、民事权利371

四、婚姻与继承法律制度377

五、民事责任与诉讼时效386

第六节 刑事法律制度390

一、刑法概述390

二、犯罪393

三、刑罚406

第五章 大学生知识素质教育与培养412

第一节 知识素质概述412

一、知识及其作用412

二、21世纪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415

三、大学生知识素质的提高419

第二节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426

一、国内重大历史事件426

二、国外重大历史事件432

第三节 中外名人简介435

一、国内名人436

二、国外名人439

第四节 中外重要民间节日442

一、国内重要民间节日442

二、国外重要民间节日445

第五节 中外名胜简介447

一、国内名胜447

二、国外名胜450

第六节 西方哲学思想451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451

二、中世纪欧洲哲学455

三、16至18世纪的欧洲哲学457

第七节 宗教知识463

一、宗教的起源、发展与存在的根源463

二、世界三大宗教465

三、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471

第六章 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与培养475

第一节 科学素质概述475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由来和发展475

二、科学素养的特征和结构480

三、科学素养的标准489

四、科学素养的内容492

五、如何使自己具有科学素S养515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532

一、信息科学技术532

二、能源科学技术546

三、资源环境科学技术550

四、材料科学技术561

五、制造技术及交通运输技术568

六、化学化工科学技术581

七、农业科学技术594

八、医药卫生与健康610

九、交叉领域及其他621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常识629

一、四大发明630

二、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631

三、医学方面的成就633

四、农学的成就635

五、数学的成就636

六、建筑方面的成就638

七、水利的成就639

八、机械制造的成就640

九、纺织的成就641

十、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641

第七章 大学生文学素质教育与培养645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史645

一、古代文学史简介645

二、近代文学史简介653

三、现代文学史简介653

第二节 文学作品欣赏示例659

一、诗歌作品欣赏示例659

二、散文作品欣赏示例671

三、小说作品欣赏示例680

四、戏剧作品欣赏示例690

第三节 中国文学常识699

一、先秦两汉时期70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709

三、隋唐时期712

四、宋元时期722

五、明清时期的重要作家及作品729

六、近现代重要作家及作品734

第四节 外国文学常识740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740

二、中世纪文学743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748

四、17—18世纪的欧洲文学755

五、19世纪欧美文学760

六、20世纪欧美文学767

七、东方文学771

第八章 大学生能力素质教育与培养775

第一节 能力素质概述775

一、能力及能力素质775

二、能力素质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775

第二节 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途径776

一、学习能力776

二、创新能力777

三、合作能力780

四、人际交往能力780

五、组织管理能力783

六、表达能力783

七、适应能力785

八、实际操作能力787

九、抗挫折能力789

第九章 大学生思维素质教育与培养793

第一节 思维与思维素质793

一、思维及其类型793

二、思维素质及其结构795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思维素质的重要性798

一、良好思维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798

二、良好的思维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802

第三节 大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803

一、要有正确的思维态度803

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804

三、着力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804

四、科学用脑807

第十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808

第一节 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808

一、大学生创造力开发的重要性808

二、大学生创造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809

三、影响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障碍811

第二节 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813

一、创造原理814

二、创造技法823

第三节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837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837

二、创造性思维的类型840

三、创造性思维的突变方式843

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851

第四节 创造品格的培养与大学生创造力开发855

一、创造品格概述855

二、创造品格的培养860

第五节 课堂教育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873

一、实行创造性课堂教育的必要性873

二、创造性课堂教育的实现879

三、为创造性课堂教育的实现创造条件892

第六节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899

一、校园文化概述899

二、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908

三、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914

第七节 学校管理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920

一、学校管理概述920

二、教学管理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925

三、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930

四、宿舍管理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936

第八节 大学生创造力测评939

一、大学生创造力测评的意义和原则939

二、创造力测评的内容942

三、创造力测评的方法944

第十一章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与培养951

第一节 概论951

第二节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特殊反映956

第三节 艺术是主体生命的审美创造959

一、客观生活的两重属性959

二、间接生活是开阔艺术家审美视界的重要因素963

第四节 艺术观察力970

一、艺术观察是审美主客体的初级融合970

二、艺术观察的心理定势971

三、艺术观察的情感性与彻底性972

第五节 艺术想像力976

一、艺术想像的涵盖与表现976

二、艺术想像的特点979

第六节 艺术创造思维能力985

一、艺术创造力的涵盖985

二、把握艺术创造思维活动的本然秩序985

三、创造能力在感知事物过程中的表现989

四、从两位欧美摄影家的“极端”创作与表现中看993

第七节 音乐艺术欣赏996

一、音乐欣赏基础知识996

二、音乐作品赏析示例1003

第八节 书法艺术欣赏1006

一、书法概述1006

二、文房四宝1007

三、学书四法1009

四、书法作品欣赏示例1011

第九节 绘画艺术欣赏1012

一、中国绘画1012

二、西方绘画1015

三、绘画作品欣赏示例1019

第十节 雕塑艺术欣赏1021

一、什么是雕塑1021

二、雕塑的分类1023

三、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1024

四、雕塑艺术欣赏要点1025

五、雕塑作品欣赏示例1027

第十一节 舞蹈艺术欣赏1029

一、什么是舞蹈1029

二、舞蹈的分类1029

三、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1030

四、舞蹈艺术欣赏要点1031

五、舞蹈作品欣赏示例1033

第十二节 影视艺术欣赏1035

一、什么是影视艺术1035

二、影视艺术的分类1036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1037

四、影视艺术欣赏要点1039

五、影视作品欣赏示例1041

第十二章 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与培养1044

第一节 审美概述1044

一、审美基础1044

二、绝对美与相对美1047

三、美感1050

四、审美心理1055

第二节 大学生审美价值观1059

一、真、善、美统一的社会价值观1060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观1062

三、为我所用的艺术审美视1063

四、扭曲的审美价值1065

第三节 大学生审美心理活动1067

一、大学生审美心理概述1067

二、大学生审美直觉1074

三、大学生审美心理活动三境界1077

第四节 大学生审美心理机制1082

一、心理机制与审美心理机制1082

二、大学生审美心理机制1085

三、影响大学生审美心理发生的因素1090

四、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动力机制1093

第五节 大学生的文学审美1096

一、大学生文学审美的特征1097

二、大学生文学审美的价值1101

三、大学生文学审美的批评1104

第六节 大学生的音乐审美1107

一、大学生音乐审美的特征1108

二、大学生音乐审美的作用1111

三、大学生音乐审美的趋势1116

第七节 大学生的舞蹈审美1120

一、大学生舞蹈审美的特征1121

二、大学生舞蹈审美的作用1126

第八节 大学生的摄影审美1130

一、大学生摄影审美的特征1131

二、大学生摄影审美的作用1134

三、大学生摄影审美的趋势1139

第九节 大学生的影视审美1143

一、大学生影视审美的特征1143

二、大学生影视审美的作用1148

三、大学生影视审美的趋势1152

第十节 大学生的戏剧审美1157

一、大学生与戏剧审美1158

二、大学生戏剧审美的作用1164

三、加强大学生戏剧审美,培养戏剧艺术的知音1168

第十一节 大学生审美心理透视1172

一、大学生情趣审美1172

二、大学生生活中的审美心理1174

三、大学生学习中的审美心理1181

四、学习效果的审美愉悦1185

第十二节 大学生审美心理培育1186

一、大学生心理美育的含义和特点1186

二、大学生心理美育的实施原则1191

三、大学生心理美育的培养及其功能1194

第十三章 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教育1200

第一节 健康新概念1200

一、WHO的健康观1200

二、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辩证统一1201

三、“完满康强”的健康观1201

第二节 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征1201

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1202

二、身体素质良好的具体体现1203

第三节 影响身体素质的因素和行为1203

一、影响身体生长发育的因素1203

二、个体危害健康的行为1205

三、不良生活方式1208

第四节 增强身体素质的途径1209

一、合理营养,平衡膳食1209

二、体育锻炼1212

三、积极的休息与睡眠1213

四、心理平衡1214

第十四章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培养教育1216

第一节 概论1216

一、心理与心理素质1216

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1219

三、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1224

第二节 认识自我完善自我1227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227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变化及类型1232

三、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1237

第三节 有效的情绪调节与管理1240

一、情绪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1240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面临的困惑1247

三、大学生的情绪自我管理与调节1252

第四节 挫折应对与意志力培养1255

一、大学生常见挫折及特点1255

二、挫折的性质及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1261

三、挫折应对的策略与方式1265

四、意志力培养与提高挫折承受力的途径和方法1267

第五节 塑造良好的个性1269

一、大学生的个性及对成才的影响1270

二、影响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277

三、大学生优化个性的途径与方法1280

第六节 学习心理与创造思维1285

一、大学生的学习及特点1285

二、与大学生学习心理有关的学习理论1288

三、积极学习心态的培养和有效学习方法的习得1291

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93

第七节 沟通与人际交往1296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交往特点1296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1300

三、成功交往能力的提高与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1305

第八节 性心理与性健康1308

一、大学生的性心理困惑1308

二、性心理发展的理论1313

三、大学生性健康的维护1315

第九节 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1321

一、爱情1322

二、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其困扰1323

三、如何培养爱的能力1330

第十节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1333

一、了解常识,积极规划1333

二、认识自我,明确目标1339

三、调整心态、积极竞争1344

第十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预防135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350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特点1351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354

四、增进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1356

第十五章 大学生公关素质与培养教育1360

第一节 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1360

一、公共关系的含义1360

二、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364

三、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1364

四、公共关系的职能1366

五、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1369

六、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1370

第二节 大学生应具备的公共关系素质1371

一、较强的公共关系意识1371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1373

三、超众的才能1375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1377

第三节 礼仪在公共关系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1381

一、礼仪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1381

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1383

第四节 礼仪概述1385

一、礼仪的含义1385

二、礼仪的特征1387

第五节 仪表礼仪1391

一、面容清洁精神饱满1392

二、口腔清洁无异味1395

三、头发干净整齐1395

四、手干净整洁1398

五、服饰鞋帽整洁干净1398

六、无不良习惯1398

第六节 仪容礼仪1398

一、表情礼仪1398

二、化妆礼仪1402

第七节 仪态礼仪1407

一、站姿礼仪1407

二、落座礼仪1409

三、行走礼仪1410

四、手势礼仪1412

第八节 服饰礼仪1414

一、着装的基本原则1415

二、着装应注意的基本问题1420

三、着装的基本礼仪1424

第九节 语言礼仪1428

一、语言礼仪的基本要求1429

二、语言礼仪在公关交际中的运用1433

三、提高语言礼仪修养的方法和途径1438

第十节 相识的礼仪1441

一、介绍的礼仪1441

二、握手的礼仪1445

三、使用名片的礼仪1448

第十一节 交往的礼仪1449

一、拜访约会的礼仪1449

二、待客的礼仪1453

三、敬烟奉茶的礼仪1455

四、探视病人的礼仪1457

五、馈赠的礼仪1458

六、餐饮礼仪1463

七、舞会礼仪1469

八、使用电话的礼仪1472

九、交往空间礼仪1476

第十二节 校园礼仪1478

一、课堂礼仪1478

二、宿舍礼仪1480

三、图书馆礼仪1482

四、集会礼仪1482

第十三节 求职应聘礼仪1483

一、明确目标,正确定位1483

二、求职应聘前的准备1490

三、求职面试的礼仪1494

四、工作伊始的礼仪1496

第十六章 大学生安全素质与培养教育1498

第一节 校园安全与大学生活1498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1498

二、大学生活常见安全问题1504

第二节 校园盗窃案的类型及预防对策1508

一、学生宿舍盗窃1508

二、教室盗窃1511

三、校园及公共场所盗窃1513

三、校园盗窃案的处置1515

第三节 校园常见诈骗案的类型及预防对策1516

一、学生宿舍诈骗1516

二、校园公共场所诈骗1518

三、校外诈骗1520

第四节 抢劫、抢夺案的类型及预防对策1522

一、抢劫、抢夺犯罪的成因,特点、特征、类型及方式1522

二、抢劫、抢夺案件的预防对策1526

第五节 校园流氓滋扰案的类型及预防对策1529

一、暴力滋扰1529

二、性滋扰1531

三、通讯滋扰1534

第六节 校园火灾的类型及预防对策1536

一、校园火灾的特点和类型1536

二、校园火灾的预防1539

三、校园火灾的扑救1542

四、国家消防法规定的义务和责任1545

第七节 交通及出行安全1546

一、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防范1546

二、外出旅游的安全防范1548

三、外出实习的安全防范1551

第八节 生活安全1551

一、生活消费中常见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1551

二、人际交往中常见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1556

三、体育运动中常见安全问题1559

第九节 社会活动安全1561

一、大型公共活动安全1561

二、社团活动中常见安全问题1564

三、勤工俭学中常见安全问题1567

四、宗教活动中常见安全问题1569

第十节 国家安全与涉外安全1574

一、国家安全常识1574

二、涉外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1577

三、涉外保密常识1579

第十一节 计算机网络安全1583

一、网络社交安全1583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1586

三、防范计算机病毒1591

第十二节 就业安全1593

一、就业准备阶段常见安全问题1593

二、择业阶段常见安全问题1595

三、试工阶段常见安全问题1597

第三部分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估标准1601

第一章 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1601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准备阶段1601

一、组织准备1601

二、人员准备1601

三、方案准备1601

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准备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1603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实施阶段1605

一、实施阶段1605

二、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1607

第三节 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反馈阶段1610

一、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反馈1610

二、评价者在评价结果处理阶段的心理现象及调控1611

三、被评价者在评价结果处理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1613

第二章 编制教育评价标准的方法1616

第一节 编制教育评价标准的依据1616

一、教育目的与目标的区别和联系1616

二、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及教育评价的关系1617

三、教育目标和评价目标1617

四、教育目标的结构1617

五、中外学生发展目标的比较1619

第二节 设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1622

一、指标1622

二、设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和技术1623

第三节 制定教育评价基准的方法1627

一、教育评价基准1627

二、教育评价基准的种类及其特点1628

三、教育评价基准的选择1629

第三章 收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1630

第一节 测验法1630

一、测验法的性质1630

二、测验的定义1630

三、测验的类型1631

四、测验的信度1631

五、测验的效度1633

六、测验项目的分析1634

七、测验的编制和实施1636

八、测验法的主要优缺点1637

第二节 问卷法1637

一、问卷法的性质1637

二、问卷的类型1637

三、问卷法的实施1640

四、问卷法的主要优缺点1640

第三节 访谈法1641

一、访谈法的性质1641

二、访谈法的类型1641

三、访谈法的实施1642

四、访谈法的优缺点1643

第四节 观察法1643

一、观察法的性质1644

二、观察的类型1644

三、观察法的实施1645

四、观察法的优缺点1646

第五节 文献法1646

一、文献法的性质1646

二、文献的类型1647

三、文献调查的实施1647

四、文献法的主要优缺点1648

第四章 学力测验1649

第一节 学力的概念1649

一、学力的定义1649

二、学力的结构1649

第二节 学业成就测验1650

一、学业成就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1650

二、命题技术1653

第三节 操作技能测验1659

一、操作技能测验的重要性1659

二、操作技能测验是我国学业测验中的薄弱环节1660

三、操作测验的性质1660

四、操作测验的侧重点1661

五、操作测验的类型1661

六、编制操作测验的步骤1662

七、操作技能测验中的特殊问题1663

八、学生理科实验能力的整体评价1664

第五章 人格测验1666

第一节 人格测验概述1666

一、人格的内涵1666

二、人格测验的种类1666

第二节 自陈量表1667

一、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68

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1670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1672

四、加州心理问卷(CPI)1673

第三节 投射测验1673

一、罗夏墨迹测验1673

二、默瑞主题统觉测验(TAT)1675

第四节 评定量表和情景测验1676

一、人格评定量表1676

二、情境测验1678

第六章 学生评价1680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1680

一、学生评价的定义1680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1680

第二节 学生思想品德评价1681

一、思想品德评价的概念及意义1681

二、思想品德评价的方法1682

三、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的举例1684

四、当前思想品德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685

第三节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1686

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含义1687

二、评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方法1687

三、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标举例1688

四、研究性评价的价值取向1689

第四节 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势1690

第七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1694

第一节 设计思想1694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建设与评估标准》的指标权重分配1695

一、第一级与第二级指标权重分配1695

二、第三级指标模式的设计1695

第三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总表1698

一、评估指标体系1698

二、分数计算1710

三、评估结论标准1710

四、本方案适用范围1710

第四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估分项指标体系表1711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评估指标171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评估指标1712

三、法律素质评估指标1714

四、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估指标1716

五、艺术教育的评估1719

六、外语素质教育的评估1720

七、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评估1721

八、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评估1722

九、大学生创新精神教育的评估1723

十、大学生体能素质评估标准1724

十一、大学生合作素质教育的评估1731

十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估1731

第八章 大学生德育评估1733

第一节 德育评估一般原理1733

一、德育评估的概念1733

二、德育评估的一般过程及特点1734

三、德育评估的分类1737

四、德育评估的功能1738

五、德育评估的原则1739

第二节 德育评估信息的搜集1741

一、观察法1741

二、问卷法1744

三、访谈法1747

四、查阅档案资料法1750

第三节 德育评估信息分析1751

一、德育评估信息的处理1752

二、德育评估结果的处理1757

第四节 大学生品德评估指标1762

一、学生品德评估的作用与意义1762

二、学生品德评估的内容1763

三、学生品德评估指标要素及标准1764

四、学生品德评估的组织与实施1764

第四部分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1773

第一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出的实践依据1773

第一节 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提出新的要求1773

一、大学生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力军1773

二、知识经济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1774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要与时俱进1776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1776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1779

第三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大学生素质教育新的发展与实践1780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优势1780

二、共青团组织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81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阶段1784

第四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1786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开启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阶段1786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1787

第二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目标1790

第一节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分析1790

一、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1790

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1791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契合1792

一、让大学生学会求知1793

二、让大学生学会做事1794

三、让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1795

四、为了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1796

第三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与实施1798

第一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体系概述1798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体系的构成1798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理念和原则1798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1800

一、机构建设1800

二、制度建设1801

三、队伍建设1801

四、资源整合1802

五、网络支持1802

第三节 大学生职业设计导航系统1803

一、职业设计分析系统1803

二、导师指导系统1804

第四节 大学生素质训练体系1806

一、项目管理系统1806

二、资源管理系统1806

三、训练管理系统1809

第五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认证体系1809

一、书面认证系统1809

二、网上认证系统1809

第四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体系1812

第一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原则1812

一、全面评价原则1812

二、分层评价原则1812

三、动态评价原则1813

四、量化评价原则1813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1813

一、国家机构1814

二、高等院校1814

三、社会评价组织1814

四、大学生1814

第三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指标体系1815

一、系统性指标1815

二、评价性指标1816

三、过程评价指标1817

四、结果评价指标1818

第四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机制1819

一、评价性质与手段1819

二、评价过程与方式1820

三、评价结果1820

第五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题与活动1821

第一节 确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主题的意义1821

一、素质拓展主题的主要内容1821

二、素质拓展主题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实践载体1824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举要1825

一、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主题活动1825

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题活动1827

三、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主题活动1829

四、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主题活动1830

五、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主题活动1831

六、技能培训及其他主题活动1833

第五部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1837

第一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1837

第一节 中国的“四书”与“五经”1837

第二节 古希腊的“七艺”1840

第三节 哈佛通识教育课程1841

一、哈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四次重大改革1842

二、哈佛现行的核心课程1843

第四节 中国国内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比较1845

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1846

二、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1847

第二章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途径有效途径1850

第一节 概念和特点1850

一、第二课堂概说1850

二、第二课堂的特点1851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852

一、教学内容1852

二、活动形式1853

三、组织形式1854

第三节 功能和作用1854

一、第二课堂的一般功能1854

二、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856

第四节 第二课堂建设1858

一、加强领导与把握方向1858

二、规范管理与正常运行1858

三、积极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1859

四、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和内容1859

五、增加第二课堂教学的投入1860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186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186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186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1865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1867

一、素质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867

二、素质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1869

三、素质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1871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874

第一节 实践活动的理论渊源1874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沿革1875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1980~1989)1875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阶段(1990~1996)1876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阶段(1997~)1877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活动原则1878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1878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1878

第四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881

一、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1881

二、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环节1882

第五节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1882

第六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884

一、存在的问题1885

二、对策与出路1886

第七节 建立优质规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1887

一、建立优质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意义1887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1888

三、如何建设优质规范的大学生实践基地1889

第五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1892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1892

一、心理咨询的定义1892

二、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作用1892

三、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1893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1893

一、心理咨询的内容1893

二、心理咨询的方法1894

第三节 团体咨询1897

一、团体咨询的实质1897

三、团体咨询的种类和特点1897

二、团体咨询的技术1898

四、团体咨询的原则及效果评价1899

第四节 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技巧1900

一、心理咨询的原则1900

二、心理咨询的技巧1901

第五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1903

第六章 大学育人环境建设1906

第一节 育人环境与素质教育1906

一、育人环境的涵义、内容1906

二、育人环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907

第二节 校园育人环境建设1908

一、校园环境育人特点1908

二、校园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1909

三、建设优雅整洁的校园1909

四、建设设备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1911

五、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术环境1913

六、建设优良的校风1914

第三节 某大学育人环境建设实践19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