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实践
  • 陈洪德,侯明才,郑荣才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8663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的任务和内容1

一、主要任务1

二、研究内容和程序1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3

一、概念萌芽阶段3

二、地震地层学形成发展阶段4

三、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4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及展望5

一、主要进展及其原因5

二、层序地层学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展望9

第一篇 层序地层学理论15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15

第一节 基本概念15

一、层序及其内部组成16

二、层序类型及其边界18

三、体系域的一般特点20

四、层序边界及其内部界面21

第二节 层序、沉积旋回及控制因素24

一、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形成及其控制24

二、海平面变化、沉积作用及其对层序模式的影响26

三、非对称旋回及其形成29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的其他学派及理论30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30

二、成因层序地层学(Galloway模式)37

三、T-R层序地层学(Embry模式)38

四、风暴浪层序地层模式(Einsele模式)40

五、强制海退模式(Kolla模式)40

六、滨岸轨迹概念(Helland-Hansen方法)43

七、系统理论概念(Swift-Thorne概念)45

第四节 不同学派的融合及标准化趋势46

第二章 碎屑岩层序地层50

第一节 碎屑岩沉积作用50

第二节 碎屑岩层序和沉积体系域53

一、层序界面54

二、沉积体系域和凝缩段56

第三节 不同环境的碎屑岩地层层序63

一、河流-三角洲体系地层层序63

二、海岸-浅水陆棚体系地层层序68

三、斜坡-深海体系地层层序69

第四节 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的变换及控制因素71

一、被动大陆边缘的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及控制因素71

二、活动性边缘盆地层序地层模式及控制因素88

三、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模式及控制因素108

第三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111

第一节 碳酸盐岩的沉积作用111

第二节 碳酸盐岩层序和沉积体系域115

一、层序界面116

二、沉积体系域119

第三节 不同环境的碳酸盐岩地层层序124

一、浅水碳酸盐台地地层层序124

二、潮缘碳酸盐岩地层层序127

三、礁和丘的地层层序132

四、碳酸盐缓坡地层层序136

五、碳酸盐斜坡地层层序140

第四节 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层序144

一、混合沉积作用及混合沉积岩144

二、混积层序类型及其控制因素146

三、混合沉积层序的体系域特征148

第五节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变换及控制因素153

一、低位期156

二、海侵期160

三、高位期162

第六节 碳酸盐岩台地结构及礁滩相迁移163

第四章 成岩层序地层166

第一节 Ⅰ级层序海平面变化与成岩作用167

一、碳酸盐矿物相长周期的变化对成岩作用的影响168

二、长周期气候旋回影响下的沉积层序格架中的成岩作用169

第二节 Ⅱ级层序海平面变化与成岩作用170

一、进积层序组与成岩作用171

二、加积层序组与成岩作用171

三、退积层序组与成岩作用172

第三节 Ⅲ级海平面变化与成岩作用172

一、Ⅲ级海平面低位期成岩作用172

二、Ⅲ级海平面上升期成岩作用177

三、Ⅲ级海平面高位期成岩作用180

第二篇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187

第五章 沉积地质学研究方法187

第一节 关键界面识别187

一、不整合界面的识别及其成因类型187

二、初始海泛面的识别193

三、最大海(湖)泛面及其伴生的凝缩段193

四、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195

第二节 体系域研究198

第三节 高频旋回分析206

第六章 地球化学研究方法213

第一节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213

一、层序界面的稳定同位素识别标志213

二、体系域的稳定同位素识别标志213

第二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220

一、层序界面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220

二、体系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221

第三节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223

一、层序界面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223

二、体系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224

第四节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225

一、层序界面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225

二、体系域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225

第五节 有机地球化学方法228

一、层序界面的有机地球化学识别标志228

二、体系域的有机地球化学识别标志228

第七章 古生物学研究方法231

第一节 提供等时地层对比格架231

第二节 估测相对古深度233

一、群落底栖组合法233

二、风暴介壳岩推断法235

三、化石群落种的分异度方法237

四、古群落分析法238

五、遗迹相法240

六、梯度种法242

七、生态环境标志法242

第三节 海平面变化可能引起古生物化石变化的趋向245

一、T-R旋回对古生物群落的影响245

二、T-R旋回对生物个体及其分布的影响248

三、T-R旋回对化石埋藏的影响250

第四节 判断沉积速率的古生物标志252

一、低速沉积或无沉积阶段的化石埋藏学标志252

二、快速沉积的化石埋藏学标志254

第五节 重要层序界面的古生物标志254

一、凝缩段的地层古生物标志254

二、层序界面的古生物标志256

三、海泛面的古生物标志258

第八章 测井层序研究方法259

第一节 基本原理259

一、幅度261

二、形态261

三、接触关系262

四、组合特征263

五、变化类型263

第二节 沉积层序的测井响应特征264

一、准层序(组)的测井响应特征264

二、体系域的测井响应特征267

第三节 测井层序分析原则与实例269

第四节 人机交互测井层序划分技术272

一、小波变换基本原理272

二、小波变换层序划分实例276

第九章 地震层序研究方法280

第一节 地震反射界面分析280

一、地震反射界面、波阻抗界面和地质界面间的关系280

二、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281

三、地层接触关系和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281

四、地震层序的划分识别283

第二节 地震相分析284

一、地震相分析参数及其影响因素284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285

三、地震相分析的思路287

四、典型沉积体的识别288

五、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地震层序地层特征297

第三篇 层序地层学的应用301

第十章 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勘探301

第一节 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岩分布规律301

一、烃源岩的发育分布规律301

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规律304

三、封盖岩的发育分布规律308

第二节 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类型与分布规律308

一、生、储、盖组合类型308

二、生、储、盖组合分布规律310

三、体系域中的生、储、盖组合及运移圈闭状况317

第十一章 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开发320

第一节 层序地层与油气储层非均质性320

一、油气储层非均质性321

二、油气隔夹层、结构单元及沉积体系321

三、层序地层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325

第二节 层序地层与储层流动单元328

一、储层流动单元概念328

二、层序地层与储层流动单元划分329

第三节 基准面旋回与剩余油分布规律330

一、剩余油分布与储层非均质性330

二、剩余分布与沉积相类型331

三、剩余油分布与基准面旋回332

第十二章 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盆地分析334

第一节 层序地层与地层划分对比334

一、提供新的地层划分对比理论和方法334

二、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335

三、油田地层划分对比336

第二节 层序地层与沉积盆地关系341

一、层序地层参数反映的沉积盆地特征341

二、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型348

第三节 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编图361

一、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361

二、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方法361

三、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实践362

四、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制意义374

参考文献3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