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中法教育交流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近代中法教育交流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4448433.jpg)
- 张士伟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004729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29页
- 主题词:教育-国际交流-教育史-中国、法国-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近代中法教育交流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1
1.选题原因1
2.研究意义2
二、近代中法教育交流界说3
1.高等教育3
2.教育交流4
3.时间和地域的界定4
三、研究现状5
1.中法教育交流的整体研究5
2.专题研究5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10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11
第一章 法国天主教在华教育交流13
第一节 法国天主教在华办学概况17
一、天主教在华学校和师生的数量17
二、天主教教会学校的地理分布19
三、法国在华建立高等院校的努力19
第二节 中华的曙光——震旦大学20
一、第一震旦——太阳升起21
二、第二震旦——如日中天26
三、政府接收——薪火相传35
第三节 天津工商学院36
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38
二、增设院系和学科课程的现代化39
三、完善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42
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制度46
五、与其他教会大学的差异51
第四节 对法国天主教在华所创立的两所大学的比较52
第五节 法国在华教会学校与中国女子教育53
第二章 中法民间教育交流——从勤工俭学到中法大学57
第一节 李石曾与世界社57
一、新闻出版事业59
二、科学文化研究60
三、教育61
四、社会事业62
第二节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64
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序曲——华工教育64
二、出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潮的原因69
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国革命77
四、最后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命运86
五、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留学方面的突破89
六、与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同仁的商榷90
第三节 中法大学95
一、学术之意义——中法教育交流的典范96
二、组织之意义——学校构成及沿革101
三、学制之意义——中法大学实行大学区制108
第三章 中法政府组织的教育交流114
第一节 留欧教育114
一、晚清留欧学生及其管理114
二、民国留欧学生及其管理116
第二节 里昂中法大学119
一、里昂中法大学的建立119
二、里昂中法大学的自费生127
三、里昂中法大学学生的遣返问题131
四、里昂中法大学与庚子赔款135
五、留法勤工俭学生与里昂中法大学的关系146
六、里昂中法大学停办149
第三节 中比大学150
一、中比大学的建立150
二、中比大学的特点153
三、中比大学学生争庚款的斗争153
第四章 巴黎大学中国学院156
第一节 巴黎大学中国学院的筹建156
第二节 巴黎大学中国学院的教学情况158
第三节 在欧美各国普遍筹建中国学院的计划160
一、叶恭绰与中国学院160
二、班乐卫与中国学院162
三、韩汝甲与中国学院165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孔子学院走向全世界168
第五章 法国教育管理体制在华试验170
第一节 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170
第二节 蔡元培在华试行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设想172
第三节 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实施背景174
一、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实行的社会思想基础174
二、教育受制于政治175
三、军事甫定,教学停顿,经费困难176
四、教育独立思潮176
第四节 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实施经过177
一、大学院剖析178
二、大学区剖析——以北平大学区为例179
第五节 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失败184
第六节 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成果189
一、设立研究机构189
二、废止春秋祀孔典礼191
三、筹措款项,恢复教学191
四、进行教育改革191
第七节 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启示192
第六章 近代中法教育交流的特点194
第一节 中法教育交流的基本特点195
一、宗教、政府和民间力量齐头并进195
二、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上采取中法平等管理的模式197
三、在资金投入上,前期中法共同担负,但中方经费困难;后期依靠庚款197
四、以法国教育制度为蓝本202
第二节 对近代中法教育交流的评价206
一、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206
二、弥补了我国教育投入的不足207
三、刺激了我国教育的创新207
四、引进了西方的大批新专业和新课程208
五、培养了大批人才209
参考文献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