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2版
  • 山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编;石岩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308640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培训-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心理学概论2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2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和观点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概论10

一、教育与心理学10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1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1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3

一、高等教育的特征13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4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6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7

五、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9

六、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23

七、如何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24

第二章 大学教师心理27

第一节 大学教师角色27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27

二、教师角色的形成29

三、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30

第二节 大学教师威信32

一、教师威信的含义及作用32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32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33

第三节 大学教师的能力素质34

一、教学效能感34

二、教学反思37

三、教学监控能力38

四、教育机智42

第四节 大学教师的教学心理44

一、大学教师心理特点44

二、大学教师教学心理的阶段性45

三、大学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46

第三章 学习心理理论51

第一节 学习概述51

一、学习的定义与类型51

二、学习的分类52

三、大学生学习的特点54

第二节 联结派学习理论56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57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59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4

第三节 认知派学习理论65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65

二、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67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70

四、建构主义学习论73

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79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79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79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80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82

四、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84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85

一、强化动机理论85

二、成就动机理论86

三、成败归因理论87

四、自我实现理论90

五、自我效能理论91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94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94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96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97

第五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103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103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103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103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及意义105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106

一、形式训练说106

二、共同要素说107

三、概括说108

四、关系转化说109

五、认知结构说109

六、经验整合说111

第三节 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111

一、相似性111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112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112

四、定势的作用113

第四节 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113

一、大学生学习迁移的特点114

二、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115

第六章 知识、技能的学习119

第一节 知识概述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119

一、知识的概念界定119

二、知识的分类119

三、认知与大学生认知的发展120

第二节 知识学习的过程及学习指导124

一、知识感知124

二、知识理解126

三、知识巩固129

四、知识运用139

第三节 技能学习及其指导140

一、技能的概念界定140

二、技能的类型140

三、动作技能的学习141

四、智力技能的形成143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指导147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147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47

二、学习策略的特点148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148

第二节 认知策略及其指导149

一、认知策略150

二、有效促进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153

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及其指导155

一、元认知及元认知策略155

二、有效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教学措施157

第四节 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指导158

一、学习计划与时间的管理158

二、学习环境的管理159

三、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161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63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163

一、问题163

二、问题解决164

三、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式165

四、现代问题解决模式168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影响因素171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171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73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178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181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181

二、创造性思维的构成182

三、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182

四、创造性思维的评估184

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85

第九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189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189

一、意识和自我意识189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189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91

一、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191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92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97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200

一、自我认识200

二、积极悦纳自我202

三、努力完善自我202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205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概述205

一、态度概述205

二、品德概述206

三、态度和品德的关系207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208

一、道德发展理论208

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213

三、强化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215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217

一、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217

二、态度与品德改变的过程218

第十一章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221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221

一、群体与大学生群体221

二、群体动力223

三、群体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226

第二节 大学生班集体心理230

一、大学生班集体的作用和类型230

二、集体的团结231

三、个体在集体中的自觉232

四、集体的情绪参与或情感移入232

五、集体的心理气氛与士气233

六、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234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适235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235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235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237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238

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241

第十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45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245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245

二、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248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发展252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53

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254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257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258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264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266

一、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66

二、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268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269

四、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271

五、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273

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277

第十三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281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概述281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含义281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282

第二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283

一、测验的效度283

二、测验的信度285

三、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286

第三节 教学测验的类型及其应用288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288

二、学绩测验的命题291

三、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293

参考文献297

后记302

再版后记3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