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 第1编 中古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 第1编 中古史
  • 任邱著 著
  • 出版社: 北平文化学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30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 第1编 中古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市村博士序 历代学术与政治之交互的影响1

自序 历代各民族之盛衰兴亡1

编辑缘起及经过1

凡例1

序论1

第一章 定义1

第一节 历史之范围1

第二节 历史之种类2

附 历史种类表3

第三节 历史与国家之关系3

第四节 中国旧史学之缺点5

附 中国旧史学缺点表12

第五节 中国史之命名13

第二章 中国史上之种族15

第一节 中国民族之分布15

一、苗族15

二、汉族16

三、通古斯族16

四、蒙古族16

五、突厥族17

六、西藏族17

附 中国民族表18

第二节 汉民族之特性18

附 汉民族之特性表19

一、尊天命20

附 天之定义表24

附 尊天命之优点表24

附 尊天命之劣点表24

附 尊天命之特色表24

附 梁任公先生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24

附 上古时代中国学术思想表27

附 中国上古学术思想与欧洲上古思想比较表27

附 市村博士支那革命论27

附 梁任公先生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35

附 中国革命之社会表37

附 中国革命之时日表40

附 中国革命与泰西革命比较表45

附 革命种类表一45

附 革命种类表二46

附 革命种类表三49

附 历代革命原因表52

二、敬祖宗55

附 敬祖宗养成之优点表57

附 敬祖宗养成之流弊表58

附 敬祖宗养成之现象表58

三、重财利58

附 中国人财利思想与西洋人权利观念比较表64

附 重财利思想养成之原因表64

附 重财利之利弊表64

附 中印国民思想比较表64

四、重文轻武喜平和恶杀伐65

附 重文轻武习惯养成之原因表71

附 中国历代文学之精华表72

附 中国史上最大之版图表72

附 重文轻武之现象表72

五、重仪式娴辞令73

附 礼与法之关系表76

附 礼与乐之关系表77

附 重礼之弊流于形式表77

附 娴辞令之结果表78

六、自尊与自屈78

附 中国无形之阶级表80

附 自尊心变为自屈心之原因表81

附 养成国民性之原动力表83

附 粱任公先生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84

附 梁任公先生中国历代民德升降原因表85

第三节 历代户口之消长87

附 梁任公先生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88

附 中国历代户口比较表88

附 历代户口消长表101

第三章 中国史上之地理103

第一节 中国地势大略103

附 中国幅陨表103

一、区域103

附 中国区域表105

二、山脉105

附 中国山脉表106

三、河流107

附 中国河流表108

四、长城109

五、运河110

附 中国最大之工程表110

六、地势111

附 中国地势表112

七、土脉112

八、气侯112

第二节 历代史域之伸缩113

附 中国历代史域表114

第三节 历代帝都之地点115

附 选择都城条件表120

附 历代都会地点表120

附 梁任公先生中国地理大势论122

附 黄河流域国都表123

附 扬子江流域国都表126

附 五大都会年代比较表128

第四节 历代地方行政区域之变迁130

附 历代地方行政区域变迁表139

第四章 中国史上之年代141

第一节 中国史年代之确数141

附 民国之黄帝纪元说142

第二节 历代之纪年法及岁首145

附 历代纪年法表147

附 历代岁首表147

第三节 历代之纪元法及年号148

附 历代纪元法表152

附 年号字数表152

附 年号取义表152

附 改元规则表152

第四节 干支纪年法152

第五节 中国史时代之区分153

附中国时代区分表159

本论161

第一编 上古史 汉族胚胎时代161

第一期 传说时代161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之发源地161

附 世界文化发源地表164

第二章 太古之神话167

第三章 黄帝之治绩173

第一节 黄帝之外征173

第二节 黄帝之内治174

第三节 黄帝子孙之相续177

一、少昊金天氏177

二、颛顼高阳氏178

三、帝喾高辛氏179

第四节 黄帝子孙之蕃衍180

附 第一表182

附 第二表183

附 第三表184

附 第四表185

第四章 太古时代开化之程度187

第五章 三皇五帝说189

附 三皇五帝异名表196

附 三黄五帝之解释表197

附 三才分配表197

附 五行分配表197

第二期 唐虞三代时代199

第一章 唐虞之郅治199

第一节 尧之事迹199

第二节 舜之事迹200

附 唐虞时代官制表204

第三节 洪水说206

附 洪水说异同表210

第四节 三苗之征服210

第二章 夏之兴亡213

第一节 夏初之内治213

第二节 夏初之外征214

第三节 夏统之中绝及其中兴214

第四节 夏之衰亡215

附 夏世系表216

第三章 商之兴亡219

第一节 商初之内治219

第二节 中叶之兴衰220

附 商代中叶兴衰表222

附 商都六迁表223

第三节 商之衰亡223

附 商世系表225

第四章 西周之兴亡227

第一节 周室勃兴之原因227

第二节 周初之内治229

一、对于四方之政策231

二、对于勳戚之政策231

附 周初封建表232

三、对于胜国之政策237

四、对于殷顽之政策238

附 西周封建制度表一238

附 西周封建制度表二239

第三节 周初之外患239

一、荆蛮240

二、徐戎240

三、犬戎240

四、玁狁241

五、荆楚241

第四节 西周之衰亡241

附 西周先世世系表243

附 西周世系表243

第五章 西周之文化245

第一节 制度245

一、官制245

二、地方制246

三、田制246

四、赋税制247

五、兵制247

六、刑制248

七、选举制249

八、学校制250

九、实业制251

附 夏商官制表252

附 西周官制表253

附 三代田制表253

附 西周田制表254

附 西周兵制表254

附 西周刑制表255

附 虞夏商周学制表256

附 西周学制与选举制表257

第二节 礼教257

一、吉礼257

二、凶礼258

三、军礼259

四、宾礼259

五、嘉礼260

附 西周五礼表261

第三期 春秋战国时代265

第一章 王室之陵夷与霸权之消长265

第一节 东周之式微265

附 东周世系表266

第二节 齐桓晋文之霸业267

第三节 秦晋之争霸268

第四节 晋楚之争霸与弭兵会269

第五节 吴越之争霸270

附 春秋时代霸者表272

附 春秋大战表273

附 齐世系表一274

附 齐世系表二275

附 齐世系表三276

附 晋世系表278

附 宋世系表280

附 楚世系表282

附 秦世系表286

附 吴世系表287

附 越世系表288

第二章 封建制度之破坏与地方集权制度之发达291

附 春秋兼并表291

第三章 世家之专横与主权之凌替295

第一节 鲁三桓295

第二节 齐田氏296

第三节 晋六卿297

附 春秋弑逆表298

附 鲁世系表303

附 鲁三桓世系表306

附 齐田氏世系表308

附 晋十一卿世系表309

附 晋诸卿执政衔接次序表314

附 郑七穆世系表314

附 郑执政衔接次序表317

第四章 周末学术之隆盛319

第一节 学术勃兴之原因319

一、蕴蓄之宏富319

二、社会之变迁319

三、思想言论之自由320

四、交通之频繁320

五、人材之见重321

六、文字之趋简322

附 周末学术勃兴原因表323

第二节 诸家之派别323

一、儒家323

二、道家324

三、墨家325

四、法家325

五、名家326

六、兵家326

七、纵横家326

八、计学家326

九、文学家327

十、史学家328

十一、天文学及数学家328

十二、医学家329

十三、音乐学家330

十四、文字学家330

十五、画学家330

十六、术数学家330

附 诸家派别表332

附 先奏学派表一 南北对峙时代333

附 先秦学派表二 三宗鼎立时代334

附 先秦学派表三 六家分立时代336

附 先秦学派表四 分裂混合时代337

第三节 孔道不行之原因及其结果338

第五章 战国七雄之对峙343

第一节 晋之衰亡与韩赵魏之建国343

第二节 齐之衰亡与田齐之建国345

第三节 越之衰亡与楚之强大346

第四节 燕之勃兴347

附 七雄表348

附 春秋战国对照表349

第六章 六国之衰亡与秦之一统351

第一节 商鞅之富强策351

第二节 苏秦之合从策354

第三节 张仪之连衡策355

第四节 列国之内讧与秦人势力之膨胀359

一、齐燕之冲突359

二、赵之盛衰361

三、秦人之势力扩张 蜀之衰亡与韩魏楚之削弱361

第五节 列国之对秦抵抗策364

第六节 范雎之远交近攻策366

第七节 秦之统一与周室及列国之颠覆368

一、东周之衰亡368

二、河外之战369

三、韩赵之衰亡370

四、燕之衰亡371

五、楚之衰亡371

六、魏之衰亡371

七、齐之衰亡372

附 战国兼并表373

附 燕世系表374

第七章 春秋战国时代之文化375

第一节 制度375

一、官制375

二、田制及赋税制375

三、兵制376

四、刑制376

五、人才登庸法376

附 列国之内阁表378

附 四君表378

第二节 礼教378

一、家族制度378

二、姓氏制379

三、别号与易名之典380

四、葬祭之礼380

五、卜筮法及神仙说381

六、各国之民风382

附 古代一夫多妻制表382

附 古代姓氏表383

附 各国民风表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