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通史 第6卷 图鉴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延玲,隆仁主编;杨熙越,吕冬梅,熊国军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海口:南方出版社
- ISBN:780660015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956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通史 第6卷 图鉴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节 战争的转折和意大利的败降2447
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库尔斯克战役2447
二、北非战场的胜利和意大利的投降2457
三、美、日中途岛与瓜岛海战2460
第四节 同盟国的战略反攻和德国的败降2474
一、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2474
二、苏军战略反攻与美英开辟第二战场2477
三、欧洲各国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486
四、攻克柏林战役2493
第五节 中国的抗日战争2502
一、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华北危机2502
二、全面抗战的爆发2505
三、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506
四、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2508
五、敌后战场的开辟2512
六、国民党各战区的冬季攻势2514
七、国民党入缅远征军2516
八、敌后游击战争和百团大战2519
九、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和豫湘桂战役2521
十、苏联对日宣战和苏联红军出击东北2522
十一、中国军民大反攻2523
第六节 日本的败降和战争的胜利结束2526
一、苏联对日宣战2526
二、美国用原子弹袭击日本广岛、长崎2528
三、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2534
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2539
第五编 世界当代史2541
第一章 雅尔塔体系的确定和对战败国的处置2541
第一节 雅尔塔体系的确定2541
一、战后盟国对世界和平的设想2541
二、美、英、苏三国首脑确定“雅尔塔体系”2543
三、巴黎和会举行2545
第二节 两个德国的形成及美对日独占2546
一、两个德国的形成2546
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旧金山片面对日和约2548
第三节 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建立2551
一、联合国正式成立2551
二、联合国的组织机构2553
三、布雷顿森林会议和关贸总协定2555
四、第一届联合国大会举行2557
五、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署2558
第二章 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和战后初期的西欧、日本2561
第一节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561
一、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2561
二、美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2563
三、美国世界战略的调整2565
第二节 西欧各国政局2567
一、英国工党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改革2567
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建立2570
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建立2571
四、意大利共和国的建立和民主化改造2572
第三节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与日本的民主改革2574
一、美国单独占领日本2574
二、日本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2576
第三章 战后苏联以及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2579
第一节 苏联成为军事政治强国2579
一、苏联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强国2579
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2580
三、列宁格勒案件2581
四、苏联“医生谋杀案”2581
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出版2583
六、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2584
七、斯大林逝世2584
第二节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2588
一、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2588
二、东欧各国的民主改革和经济建设2591
三、东欧各国人民政权的巩固2592
四、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2594
五、苏南冲突259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97
一、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2597
二、中国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2598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2600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600
五、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602
第四节 其他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2604
一、南北朝鲜分立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2604
二、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2606
三、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发展2607
第五节 古巴革命2609
一、巴蒂斯塔实行暴政2609
二、“七二六”运动2610
第四章 冷战的兴起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613
第一节 冷战的兴起2613
一、美苏关系的变化2613
二、伊朗与土耳其问题2615
三、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616
四、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2617
五、杜鲁门主义2619
六、马歇尔计划2621
七、“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2623
第二节 两大阵营的形成2626
一、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建立2626
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2627
三、杜鲁门第四点计划2629
四、美国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2632
五、巴黎统筹委员会成立2633
六、“经互会”的建立2634
七、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2637
第三节 两极核竞赛2638
一、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2638
二、美国试爆第一颗氢弹成功2639
三、英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640
四、苏联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641
第五章 战后初期的亚洲2643
第一节 亚洲民族国家的普遍独立2643
一、二战对东南亚和南亚的影响2643
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立2643
三、印度尼西亚独立2649
四、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的独立2653
五、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的独立2655
六、以色列国成立2657
七、越南、老挝、柬埔寨的独立2658
八、亚太地区诸小国的独立2662
九、朝鲜战争2665
第二节 亚洲国家登上世界舞台2669
一、亚非万隆会议召开2669
二、东南亚国家联盟2671
三、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2672
第六章 战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发展2679
第一节 战后非洲概况2679
第二节 北非的民族独立运动2681
一、埃及“七月革命”2681
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2684
三、苏丹的独立2686
四、突尼斯和摩洛哥的独立2686
第三节 西非的民族独立2687
一、西非非殖民化的特点2687
二、加纳2688
三、尼日利亚2690
四、利比里亚2692
五、几内亚独立2692
第四节 中非和东非的民族解放运动2694
一、刚果2694
二、乌干达2695
三、中非共和国2696
四、卢旺达和布隆迪2696
五、坦桑尼亚2698
六、肯尼亚2699
第五节 非洲之角的战争与饥饿2701
一、埃塞俄比亚2701
二、苏丹2702
三、索马里2702
四、吉布提2703
五、利比亚2703
第六节 南部非洲2706
一、赞比亚、津巴布韦和马拉维2706
二、南非2709
三、安哥拉2715
四、纳米比亚2717
五、莫桑比克2718
第七节 战后拉丁美洲的独立与发展2720
一、“7·26运动”与古巴的革命战争2721
二、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和危地马拉民主政府的建立2725
三、玻利维亚人民起义2727
四、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的胜利2727
五、尼加拉瓜革命的胜利2728
六、加勒比地区诸国的独立2730
第七章 第三次技术革命2731
第一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2731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军备竞赛的刺激2731
二、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2732
三、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创造的条件2732
第二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2734
一、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2734
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2736
三、空间技术的发展2739
四、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利用2743
五、生物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应用2744
第三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影响2746
第八章 5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2751
第一节 概述2751
第二节 从杜鲁门到约翰逊2758
一、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与“就业法”2758
二、麦卡锡主义2760
三、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2762
四、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2766
第三节 从尼克松到布什2778
一、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和水门事件2778
二、福特和卡特政府时期的美国2781
三、里根革命2786
四、布什入主白宫2795
第九章 50年代到80年代的西欧和日本2797
第一节 联邦德国2797
一、联邦德国的兴起2797
二、阿登纳与联邦德国的奇迹2799
三、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2802
四、斯密特、科尔时期的联邦德国2804
第二节 法国2807
一、戴高乐时期的法国2807
二、五月风暴与戴高乐的引退2811
三、蓬皮杜时期的法国2813
四、德斯坦时期的法国2815
五、密特朗时期的法国2816
第三节 英国2821
一、从艾德礼到威尔逊时期的英国2821
二、从希思到撒切尔时期的英国2825
第四节 意大利2834
一、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2834
二、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意大利2835
第五节 西欧一体化进程2838
一、西欧一体化的初创时期2838
二、西欧一体化的目标与进程2841
三、西欧一体化对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影响2844
第六节 战后日本2846
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2846
二、自民党政府及其政策2849
三、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859
第十章 50年代到80年代的苏联2861
第一节 马林科夫执政2861
一、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新领导班子的建立2861
二、贝利亚事件2864
三、马林科夫政府的内外政策2865
四、马林科夫辞职2871
第二节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2874
一、赫鲁晓夫上台2874
二、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2876
三、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改革2883
四、赫鲁晓夫下台2890
五、思想文化政策的调整和“解冻”思潮的兴起2893
六、赫鲁晓夫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2897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政治事件2901
一、苏南关系恢复2901
二、波兰波兹南事件2904
三、匈牙利悲剧2906
四、中苏裂痕显现2912
五、中苏大论战2915
第四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2921
一、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改革和调整2921
二、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停滞和后退2928
三、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2930
第五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扩张2933
一、“布拉格之春”的夭折2933
二、珍宝岛事件2937
三、援越侵柬反华2938
四、在东欧推行“勃列日涅夫主义”2940
五、支持印度入侵巴基斯坦2941
六、入侵阿富汗2941
七、对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渗透2944
第六节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2946
一、安德罗波夫时期的调整和改革2946
二、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2948
第七节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2950
一、戈尔巴乔夫其人2950
二、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的决策和措施2951
第十一章 苏东政局的突变2957
第一节 东欧政局的剧变2957
一、东欧剧变的原因2957
二、波兰的政局变迁2960
三、匈牙利政局的变化2962
四、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的变化2965
五、保加利亚2968
六、罗马尼亚2969
七、南斯拉夫的分裂2972
八、阿尔巴尼亚2974
第二节 德国的再度统一2978
一、民主德国的政治危机2978
二、两德的统一2981
第三节 苏联的解体2983
一、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和高层领导的分化2983
二、政治改革和社会动荡2984
三、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2987
四、八·一九事变和苏联的解体2990
五、独联体的成立和戈尔巴乔夫下台2992
第四节 冷战的终结2997
一、经互会的活动及其终结2997
二、华约的瓦解2998
三、北约的战略调整3000
第十二章 雅尔塔体系终结后的世界形势3005
第一节 世界形成“一超多强”格局3005
一、“一超多强”格局3005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3007
三、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3008
第二节 世界仍然存在冲突与危险3011
一、“北约东扩”3011
二、地区冲突3012
第三节 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3015
一、难民问题3015
二、环境与发展问题3016
三、反毒问题3024
四、艾滋病问题3027
五、人口问题3031
六、腐败问题3032
第十三章 战后绵延不断的中东战争3035
第一节 中东的战略地位3035
第二节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3039
第三节 第一次中东战争3047
第四节 第二次中东战争3053
一、苏伊士运河事件3053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3056
第五节 第三次中东战争3060
第六节 第四次中东战争3065
第七节 第五次中东战争3069
一、《埃以和平条约》3069
二、黎巴嫩战争3071
三、中东和谈3073
第八节 两伊战争3081
一、伊朗的伊斯兰革命3081
二、伊拉克3083
三、两伊战争3085
第九节 海湾战争3089
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3089
二、海湾战争3090
第十节 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3095
一、农业部大楼核查风波3095
二、“禁飞区”冲突3096
三、1996年的武器核查危机3097
四、1998年的战争危机3098
第十四章 当代加拿大3103
第一节 战后加拿大经济的繁荣3103
第二节 战后加拿大的外交3106
一、冷战时的加拿大外交3106
二、特鲁多时期加拿大外交3107
第三节 加拿大的政治3113
一、加拿大的政党3113
二、加拿大联邦制危机3114
第十五章 亚太地区的繁荣3119
第一节 亚太地区的崛起3119
第二节 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韩国3122
一、中国台湾3122
二、中国香港3124
三、新加坡3126
四、韩国3129
第三节 东南亚国家联盟3134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建立3134
二、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3138
第四节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142
一、澳大利亚3142
二、新西兰3145
第五节 印度共和国3148
一、尼赫鲁时期3148
二、英·甘地与拉·甘地执政时期3150
第十六章 90年代的美国、俄罗斯、西欧、日本3155
第一节 美国3155
一、布什时期的社会危机3155
二、克林顿时期美国的重振3156
三、强调美国“继续在世界发挥领导作用”3161
四、美国和欧盟、俄国3162
五、美国与日本、朝鲜、越南和中国3165
第二节 俄罗斯3171
一、俄罗斯经济改革3171
二、俄罗斯政坛3175
三、俄罗斯与车臣问题3179
四、俄罗斯与中国、欧盟和日本3183
第三节 西欧各国3187
一、德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转轨3187
二、英国后撒切尔时代3188
三、法国希拉克总统的政策调整3193
四、意大利的政治风暴3195
第四节 欧洲联盟3198
第五节 日本3201
一、日本经济的衰退3201
二、日本的政党纷争3202
三、走向政治大国3205
四、日本与美国、中国、俄国3207
第十七章 当代中国32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在全国的胜利3213
一、和平解放西藏3213
二、抗美援朝战争3213
三、1954年宪法3216
四、三大改造的完成3220
五、粉碎高、饶反党联盟3222
六、新中国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3225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3231
一、中共八大和八大路线3231
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231
三、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3233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233
第三节 十年文化大革命3237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3237
二、全国大动乱3239
三、文化大革命的结束3241
四、艰难中的外交工作3245
五、动乱中的经济和文化325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260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3260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展开3261
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3261
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3263
五、对外开放的新格局3265
六、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昌盛3267
七、1989年的政治风波3269
八、9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3272
九、外交工作的新格局3275
十、“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3278
第十八章 波黑战争3283
第一节 独立狂潮引发“内战”3283
第二节 波黑战争3286
一、波黑战火燃起3286
二、西方大国干涉波黑内战3287
三、万斯—欧文计划3287
四、和平来之不易3288
第十九章 科索沃战争3291
第一节 科索沃危机3291
一、巴尔干新的火药库——科索沃3291
二、国际社会插手科索沃3294
三、朗布依埃和谈流产3295
第二节 科索沃战争3297
一、北约发动空袭3297
二、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北约轰炸南联盟3299
三、科索沃和平计划开始实施3300
四、科索沃战争遗留问题3301
第二十章 现代欧美文化3303
第一节 现代西方哲学3303
一、实用主义哲学3304
二、分析哲学3306
三、存在主义哲学3308
四、新托马斯主义哲学3310
五、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3313
六、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批判理论3316
七、精神分析学3318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新流派3321
一、凯恩斯学派3321
二、新古典综合学派3324
三、新剑桥学派3324
四、货币学派3325
五、新制度学派3326
第三节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繁荣3327
一、象征主义3328
二、表现主义3331
三、未来主义3332
四、意识流文学3333
五、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3335
六、“愤怒青年”与“垮派”文学3337
七、“黑色幽默”3338
八、超现实主义与新小说3339
九、魔幻现实主义3341
十、苏联社会主义文学3342
十一、“解冻”文学3346
第四节 现代派美术的发展3348
一、野兽派3348
二、立体派3351
三、表现派3357
四、未来主义派3367
五、达达派3369
六、行动画派3371
七、波普艺术3373
八、超现实主义3374
九、抽象主义3380
十、现代主义雕塑3381
第五节 20世纪的电影艺术3388
一、好莱坞电影3388
二、欧洲电影3405
三、东欧苏联电影3413
四、拉丁美洲电影3421
第六节 20世纪音乐舞蹈新流派3424
一、印象主义与德彪西3424
二、表现主义与勋伯格3426
三、新古典主义与斯特拉文斯基3427
四、芬兰音乐的骄傲西贝柳斯3428
五、爵士乐与现代舞蹈3429
第七节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成就和理论3433
一、普朗克的量子论及量子力学理论3433
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3434
三、原子核和基本粒子3437
四、天体物理学说和宇宙结构学说3441
五、化学发展的新时代3445
六、现代生物学的发展3450
第二十一章 现代亚非文化3455
第一节 日本、朝鲜文化3455
一、日本文化3455
二、日本的音乐和舞蹈3459
三、日本电影3461
四、朝鲜文化3468
第二节 印度文化3471
一、印度文学3471
二、印度的戏剧和电影3474
第三节 非洲文化3478
一、非洲文学3478
二、现代非洲艺术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