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教师手册 语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学教师手册 语文
  • 何伯素,吴军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海口:南方出版社
  • ISBN:780660129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40页
  • 文件大小:284MB
  • 文件页数:7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学教师手册 语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3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及要求3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材8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10

第二章 语文教材的建设与改革17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沿革及其评价17

第二节 语文教材改革与单元教学22

第三章 语文教材类型及教学方法29

第一节 常用文体的教学29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教学37

第三节 语文知识短文的教学41

第四节 文言文教学43

第四章 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47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任务47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过程53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方法62

第五章 作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67

第一节 作文教学的性质、要求和体系67

第二节 作文教学过程70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方法83

第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86

第一节 课外阅读86

第二节 课外写作90

第三节 课外语文活动93

第七章 语文的考查和考试99

第一节 语文考查、考试的目的和内容99

第二节 语文考查、考试的方式101

第三节 组织考查、考试的过程和方法104

第八章 中学语文教师109

第一节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条件109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工作113

附录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举例122

下编133

第一章 汉语知识133

第一节 现代汉语知识133

一、语音知识133

语音、声母、韵母133

声调、音节、音位135

音色、音高、音量138

音长、押韵、重音138

平仄、速度和停顿139

二、文字知识140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140

会意、形声、转注142

假借、通假、笔画143

笔顺、偏旁、部首145

形符、声符、甲骨文146

金文、篆书、隶书147

楷书、草书、行书148

异体字、简体字、繁体字149

错别字、正字法、查字法150

三、词汇知识151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古语词151

外来词、方言词、行业词153

语素、词缀、前缀154

后缀、单音词、多音词155

单纯词、合成词、联合式155

偏正式、补充式、支配式156

陈述式、单义词、多义词156

基本意义、引申意义、比喻意义157

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157

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159

成语、惯用语、谚语160

格言、行业语161

四、语法知识162

语法、语法体系162

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163

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区别163

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164

动词和介词的区别164

连词和介词的区别165

副词的虚实165

句首表处所、时间的名词是主语还是状语的识别166

宾语和补语的区别167

无主句和简略句的区别167

兼语式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168

五、修辞知识169

修辞、修辞格、比喻169

比拟、摹状、借代173

夸张、双关、反语175

拈连、仿词、对偶177

排比、层递、反复179

顶针、回环、设问181

反问182

六、逻辑知识183

形式逻辑、同一律、矛盾律183

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概念186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188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188

正概念和负概念189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90

同一关系、从属关系190

交叉关系、矛盾关系191

反对关系(对立关系)192

定义、真实定义与语词定义192

判断、性质判断(直言判断)194

全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否定判断195

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196

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196

直言判断的项的周延性197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197

模态判断、推理、换质法200

换位法、换质位法、三段论203

关系推理、联言推理207

第二节 古代汉语知识210

一、基础知识210

古今词义的变化、连绵词210

偏义复词、古音通假、读破212

同类词、同源词、实词的变性活用213

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15

为动用法、数量的表达、文言的代词219

敬称和谦称、敬词和谦词223

文言的连动、文言的兼语、兼词224

文言虚词、虚词的连用225

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226

文言的双宾语、动词宾语的前置229

介词宾语的前置、定语后置230

介词结构的位置、文言中的省略231

变式句、句子的词组化232

句读、文言的直译232

文言的意译、今译的基本方法233

文言中常见的固定格式234

二、文言虚词237

一、即、何、奚237

欤(与)、矣、但(亶)243

其、若、耶(邪)247

或、者、固、所252

诚、甚、故、胡260

殆、乃(迺)、之、于(於)263

与(與)、及、也269

为、夫、比、以274

见、仅、且、乎283

令、用、安、而、则287

因、岂、向(嚮、鄉)、如294

会、既、虽(雖)297

是、莫、盍、顾300

诸、孰、竟、焉303

略、唯(惟、维)309

悉、第(弟)、曾、然311

三、文言实词315

上、亡、习、女315

中、见、比、少317

仆、从、风、斗319

方、计、文、引321

世、布、去、右322

号(號)、归(歸)、业(業)323

矢、犯、务、写325

让、发、圣、权(權)326

达(達)、夷、当(當)327

同、收、迁、后329

多、伐、向、行330

休、守、许、如332

好、服、图、易334

尚、使、知、经(经)336

备、采、府、审338

将、居、顾(顧)339

封、契、省、是341

修、信、科、垂342

拜、逆、矜、胥344

屏、给、除、振345

顿、贼、党(黨)347

躬、徒、称、殷348

乘、造、资、案349

祥、涂351

第二章 文学知识352

第一节 现代文学知识352

鲁迅352

郭沫若354

茅盾356

巴金357

老舍358

曹禺360

叶绍钧361

郁达夫363

沈从文365

蒋光慈366

柔石368

冰心369

朱自清371

周作人372

钱钟书373

张天翼374

艾芜376

叶紫377

沙汀378

丁玲380

闻一多382

臧克家383

田间385

艾青386

夏衍388

赵树理389

孙犁391

周立波393

陈白尘394

第二节 古代文学知识395

一、作家与作品395

《诗经》395

《楚辞》397

《左传》398

《国语》398

《战国策》399

《论语》400

《老子》401

《庄子》401

《孟子》403

《墨子》403

《荀子》404

《韩非子》404

《列子》405

《孙子》405

《吕氏春秋》406

《山海经》406

《水经注》407

汉乐府民歌407

屈原408

李斯409

贾谊410

晁错410

《淮南子》411

司马迁与《史记》411

刘向413

班固413

曹操414

诸葛亮414

陈寿与《三国志》414

《搜神记》415

陶渊明416

南北朝乐府民歌416

《后汉书》417

刘勰与《文心雕龙》417

钟嵘与《诗品》418

王昌龄419

王维420

李白421

高适422

杜甫423

韩愈425

刘禹锡426

白居易427

柳宗元428

孟浩然430

王之涣431

杜牧431

李商隐432

范仲淹433

欧阳修434

苏洵436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436

王安石438

沈括与《梦溪笔谈》439

苏轼440

李清照441

陆游442

辛弃疾443

文天祥445

王实甫与《西厢记》446

关汉卿447

《水浒传》448

《三国演义》450

《西游记》452

汤显祖与《牡丹亭》453

徐光启455

徐弘祖与《徐霞客游记》456

黄宗羲457

顾炎武457

《聊斋志异》458

方苞459

《儒林外史》460

《红楼梦》461

姚鼐463

龚自珍464

黄遵宪465

《老残游记》466

梁启超467

秋瑾469

二、古代文体知识470

辞赋、骈文、古文470

笔记文、乐府诗、古体诗473

近体诗、律诗、排律477

绝句、词、曲480

散曲、杂剧、南戏483

传奇、话本、拟话本488

章回小说491

三、诗词曲格律知识492

旧体诗词、诗韵、平仄492

粘对、孤平、拗救495

对仗、下三连、词牌498

词的押韵、词的平仄和句式500

曲牌与宫调、曲的押韵506

曲的四声、衬字508

诗韵举要510

词谱举要514

曲谱举要515

第三节 外国文学知识517

《荷马史诗》517

《伊索寓言》519

《一千零一夜》519

莎士比亚521

拜伦523

雪莱525

狄更斯527

雨果529

巴尔扎克531

都德533

左拉533

莫泊桑535

歌德536

席勒538

海涅539

塞万提斯541

安徒生542

普希金543

果戈理545

别林斯基546

车尔尼雪夫斯基548

列夫·托尔斯泰549

契诃夫551

马雅可夫斯基552

法捷耶夫55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555

裴多菲556

惠特曼557

马克·吐温558

小林多喜二560

泰戈尔561

第三章 写作知识563

第一节 体裁知识563

消息、通讯563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564

工作通讯、概貌通讯565

报告文学、诗歌565

散文、小说568

戏剧、杂文570

书评、应用文575

书信577

第二节 表达方式591

一、叙述:顺叙、倒叙、插叙、补叙591

二、描写594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594

肖象描写、心理描写595

景物描写、场面描写596

细节描写、侧面描写597

白描、象征手法598

夸张手法、衬托599

渲染、悬念601

含蓄603

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604

四、议论607

论点、论据608

论证方式、证明方法610

反驳、反驳种类610

反驳的方法612

五、说明613

分类说明、举例说明613

描写说明、比喻说明613

数字说明、图表说明614

第四章 古籍与工具书616

第一节 古籍知识616

《四书》、《五经》、《诸子集成》616

《四史》、《二十四史》、《乐府诗集》、《文选》、《全唐诗》、《唐诗三百首》617

《全唐文》、《宋词选》618

《宋诗钞》、《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梦溪笔谈》618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619

《钢鉴易知录》、《元曲选》、 《四库全书》619

《清史稿》、《词综》、《白香词谱》620

《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 《四部丛刊》620

《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稿》621

第二节 工具书621

《说文解字》、《经籍纂诂》、 《广韵》621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 《辞源》622

《辞海》、《新华字典》622

《四角号码新词典》、《简明汉语词典》623

《现代汉语词典》、《助字辨略》623

《经传释词》、《词诠》623

《诗词曲语辞汇释》、《文言虚词》624

《小说词语汇释》624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624

《永乐大典》624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625

《佩文韵府》、《骈字类编》625

《古今图书集成》625

《四库全书总目》625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625

《中国丛书综录》626

《十三经索引》626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626

《十通》626

《中国史学论文索引》626

《中国历史纪年表》627

《中国历史地图集》627

第三节 工具书查核方法与常用术语627

第五章 古代典章制度630

第一节 天文、历法知识630

天干、地支630

二十八宿630

十二次、阴阳五行说、七曜631

四象631

分野631

北斗七星632

参商632

四时632

二十四节 气632

望632

朔632

十二时633

岁星纪年法633

太岁纪年法633

十二生肖纪年法633

夏历633

周历633

秦历633

闰年634

闰月634

闰日634

上元634

上巳634

社日634

寒食634

端午634

七夕635

中秋635

重阳635

三伏635

三九635

第二节 地理知识635

九州635

八荒636

五湖636

四海636

赤县神州636

郡、县636

国636

道636

路637

省637

州637

府637

军637

山东637

山西638

江东638

江表638

江南638

河东638

东吴638

关外639

关内639

关西639

关垂639

中原639

秦中639

剑外639

塞外639

陇西640

西洋640

华阳640

三吴640

三楚640

三辅640

三都641

两都641

五京641

两京641

五岭641

五岳641

崤函641

易水641

阳关642

武关642

华容642

少陵642

十三陵642

赤壁642

景阳冈642

长安643

大都643

云间643

沪643

申643

姑苏643

维扬643

京口644

羊城644

第三节 职官知识644

相国644

三公644

司徒644

太尉644

御史大夫645

司空645

平章645

参知政事645

大学士645

首辅646

军机处646

令尹646

尚书令646

门下省646

中书省647

同平章事647

中书令647

中书监647

仆射648

摄政648

九卿648

廷尉648

六卿649

六部649

吏部649

户部649

礼部649

刑部649

工部650

左徒650

司寇650

大司农650

宗伯650

供奉650

给事中651

侍中651

纳言651

员外郎651

常侍651

秘书郎652

中书舍人652

谏议大夫652

左右补阙652

左右拾遗652

门下侍郎653

枢密使653

翰林学士653

郎中653

银台654

起居注654

黄门驸马654

太傅654

太保654

洗马654

詹事655

庶长655

尹655

太史655

左右史655

国史馆655

著作郎656

校书郎656

正字656

修撰656

编修656

检讨656

馆阁656

博士657

国子监657

祭酒657

司业657

提学657

文学658

学士658

待制658

三闾大夫658

百工658

职方658

少正658

太医令658

钦天监659

柱国659

大良造659

长史659

二十四衙门659

东厂659

西厂660

经略史660

制置使660

提辖660

提刑660

提点660

织造衙门661

通判661

治中661

二千石661

京兆尹661

功曹661

布政使662

督邮662

参军662

书吏662

主事662

孔目662

亭长662

虞候663

二十等爵663

五等爵663

附录一 文字通假字简表664

附录二 文言古今字简表673

附录三 古今同形异义词语简表678

附录四 文言虚词表696

一、人称代词表696

二、指示代词表697

三、疑问代词表698

四、程度副词表700

五、否定副词表704

六、时间副词表706

七、情态副词表709

八、语气副词表711

九、频率、重复副词表715

十、介词表717

十一、连词表722

十二、结构助词表728

十三、语气助词表730

十四、叹词表735

主要参考书目738

后记7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