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书编校宝典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图书编校宝典](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4408361.jpg)
- 邓卫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978751661140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93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图书-编辑工作;图书-校对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图书编校宝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图书的组成1
1.1 封皮1
1.1.1 封面1
1.1.1.1 书名1
1.1.1.2 作者2
1.1.1.3 出版者2
1.1.1.4 宣传文字2
1.1.2 前封里和后封里2
1.1.3 封底2
1.1.4 书脊3
1.1.5 勒口3
1.1.6 衬页3
1.1.7 护封4
1.1.8 函套4
1.1.9 腰封4
1.2 正文4
1.3 文前辅文4
1.3.1 主书名页4
1.3.1.1 扉页4
1.3.1.2 版权页5
1.3.2 附书名页6
1.3.3 内容提要6
1.3.4 多作者名单或编委会成员名单6
1.3.5 题词和献词6
1.3.6 作者简介6
1.3.7 序和前言7
1.3.8 出版说明7
1.3.9 凡例7
1.3.10 目录7
1.4 文中辅文8
1.4.1 书眉8
1.4.2 题解9
1.5 文后辅文9
1.5.1 附录9
1.5.2 参考文献9
1.5.3 索引9
1.5.3.1 索引的概念9
1.5.3.2 索引的组成10
1.5.3.3 索引的排序10
1.5.4 跋和后记10
1.5.5 编后记11
1.5.6 参考答案11
1.5.7 勘误表11
1.6 页码11
2 图书出版流程12
2.1 确定选题12
2.1.1 信息采集12
2.1.1.1 信息收集12
2.1.1.2 信息处理13
2.1.2 选题策划13
2.1.2.1 图书的内容和形式13
2.1.2.2 效益预测13
2.1.2.3 实施方案14
2.1.3 选题论证14
2.2 组稿15
2.2.1 组稿的方式15
2.2.1.1 个别约稿15
2.2.1.2 群体集稿15
2.2.1.3 社会征稿15
2.2.2 组稿的步骤15
2.2.2.1 组稿准备15
2.2.2.2 联系作者15
2.2.2.3 商讨创作计划15
2.2.2.4 审读提纲和样稿16
2.2.2.5 确定约稿关系16
2.2.2.6 中耕16
2.2.2.7 收稿16
2.3 审稿16
2.3.1 内审16
2.3.1.1 初审16
2.3.1.2 复审17
2.3.1.3 终审17
2.3.2 外审17
2.3.3 审稿结论17
2.4 签订出版合同17
2.5 编辑加工18
2.5.1 编辑加工的原则18
2.5.1.1 尊重作者18
2.5.1.2 改必有据18
2.5.2 编辑加工的内容18
2.6 审定发稿19
2.6.1 书稿整理19
2.6.2 书稿送审19
2.6.3 书稿发出19
2.7 校对19
2.7.1 校对的制度20
2.7.2 校对的功能20
2.7.2.1 校异同20
2.7.2.2 校是非20
2.7.3 校对的方法20
2.7.3.1 对校法20
2.7.3.2 本校法20
2.7.3.3 他校法21
2.7.3.4 理校法21
2.7.4 校对的工序21
2.7.4.1 初校21
2.7.4.2 二校21
2.7.4.3 三校21
2.7.4.4 通读21
2.7.4.5 核红21
2.7.4.6 誊样21
2.7.4.7 技术整理22
2.8 审读清样22
2.9 检查样书22
2.10 发行23
3 汉字24
3.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24
3.2 汉字的构造24
3.2.1 六书24
3.2.2 笔画和偏旁25
3.2.2.1 笔画25
3.2.2.2 偏旁26
3.3 汉语拼音26
3.3.1 汉语拼音方案26
3.3.2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28
3.3.2.1 总原则28
3.3.2.2 人名的拼写28
3.3.2.3 地名的拼写28
3.3.2.4 书名的拼写28
3.4 汉字排序29
3.4.1 笔画排序法29
3.4.2 汉语拼音排序法29
3.5 汉字的使用29
3.5.1 规范汉字和不规范汉字29
3.5.2 错别字30
4 语法43
4.1 语法单位43
4.1.1 语素43
4.1.2 词43
4.1.3 短语43
4.1.4 句子44
4.2 构词法44
4.2.1 单纯词44
4.2.2 合成词44
4.2.2.1 重叠式合成词44
4.2.2.2 复合式合成词45
4.2.2.3 派生式合成词45
4.3 词类45
4.3.1 名词45
4.3.1.1 名词的分类45
4.3.1.2 名词的语法特征45
4.3.2 动词46
4.3.2.1 动词的分类46
4.3.2.2 动词的语法特征47
4.3.3 形容词47
4.3.3.1 形容词的分类47
4.3.3.2 形容词的语法特征48
4.3.4 数词48
4.3.4.1 数词的分类48
4.3.4.2 数词的语法特征48
4.3.4.3 “一”49
4.3.4.4 “二”和“两”49
4.3.4.5 “俩”和“仨”50
4.3.5 量词50
4.3.5.1 量词的分类50
4.3.5.2 量词的语法特征51
4.3.6 代词51
4.3.6.1 代词的分类51
4.3.6.2 代词的语法特征53
4.3.7 副词53
4.3.7.1 副词的分类53
4.3.7.2 副词的语法特征54
4.3.8 介词54
4.3.8.1 介词的分类54
4.3.8.2 介词的语法特征55
4.3.8.3 “对”和“对于”55
4.3.8.4 “对于”和“关于”56
4.3.9 连词56
4.3.9.1 连词的分类56
4.3.9.2 连词的语法特征56
4.3.9.3 “及”和“以及”57
4.3.9.4 “以致”和“以至”57
4.3.10 助词57
4.3.10.1 助词的分类57
4.3.10.2 助词的语法特征57
4.3.11 叹词58
4.3.12 拟声词58
4.3.13 词的兼类58
4.4 短语59
4.4.1 短语的类型59
4.4.1.1 基本类型59
4.4.1.2 特殊类型60
4.4.2 复杂短语62
4.5 单句63
4.5.1 单句的成分63
4.5.1.1 主语63
4.5.1.2 谓语63
4.5.1.3 宾语63
4.5.1.4 定语64
4.5.1.5 状语64
4.5.1.6 补语65
4.5.1.7 独立语65
4.5.1.8 同位语66
4.5.2 单句的类型66
4.5.2.1 单句的结构类型66
4.5.2.2 单句的功能类型68
4.6 复句70
4.6.1 复句的主语70
4.6.2 复句的类型71
4.6.2.1 联合复句71
4.6.2.2 偏正复句73
4.6.3 多重复句76
4.6.4 紧缩复句76
4.7 常见语法错误77
4.7.1 词性误用77
4.7.2 位置不对77
4.7.3 搭配不当77
4.7.4 成分残缺77
4.7.5 成分多余78
4.7.6 句式杂糅78
5 逻辑79
5.1 概念79
5.1.1 概念与词语的关系79
5.1.2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80
5.1.3 概念的种类80
5.1.3.1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80
5.1.3.2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80
5.1.3.3 正概念和负概念81
5.1.4 概念之间的关系81
5.1.4.1 同一关系81
5.1.4.2 交叉关系81
5.1.4.3 种属关系81
5.1.4.4 矛盾关系82
5.1.4.5 反对关系82
5.1.4.6 并列关系82
5.1.5 概念的定义和划分82
5.1.5.1 概念的定义82
5.1.5.2 概念的划分83
5.1.6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84
5.1.6.1 概念的限制84
5.1.6.2 概念的概括84
5.2 判断85
5.2.1 判断的特征85
5.2.2 判断与句子的关系85
5.2.3 判断的种类85
5.2.3.1 性质判断86
5.2.3.2 关系判断87
5.2.3.3 联言判断88
5.2.3.4 选言判断89
5.2.3.5 假言判断89
5.2.3.6 负判断90
5.3 推理90
5.3.1 推理的构成90
5.3.2 推理的种类90
5.3.2.1 演绎推理90
5.3.2.2 归纳推理96
5.3.2.3 类比推理97
5.4 论证98
5.4.1 论证的构成98
5.4.2 论证与推理的关系99
5.4.2.1 论证与推理的联系99
5.4.2.2 论证与推理的区别99
5.4.3 证明的种类99
5.4.3.1 演绎证明99
5.4.3.2 归纳证明100
5.4.3.3 类比证明100
5.4.3.4 直接证明100
5.4.3.5 间接证明100
5.4.4 反驳的种类101
5.4.4.1 演绎反驳101
5.4.4.2 归纳反驳102
5.4.4.3 类比反驳102
5.4.4.4 直接反驳102
5.4.4.5 间接反驳102
5.4.5 论证的规则103
5.4.5.1 关于论题的规则103
5.4.5.2 关于论据的规则103
5.4.5.3 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103
5.5 逻辑的基本规律104
5.5.1 同一律104
5.5.2 矛盾律104
5.5.3 排中律104
5.5.4 充足理由律105
5.6 常见逻辑错误105
5.6.1 混淆概念105
5.6.2 转移论题105
5.6.3 自相矛盾105
5.6.4 模棱两可106
5.6.5 理由虚假106
5.6.6 推不出106
6 修辞107
6.1 常用修辞方式107
6.1.1 比喻107
6.1.1.1 明喻107
6.1.1.2 暗喻107
6.1.1.3 借喻108
6.1.2 借代108
6.1.3 对比108
6.1.4 衬托109
6.1.4.1 正衬109
6.1.4.2 反衬109
6.1.5 摹状109
6.1.6 双关109
6.1.6.1 谐音双关109
6.1.6.2 语义双关110
6.1.7 仿拟110
6.1.8 拈连110
6.1.9 比拟110
6.1.9.1 拟人110
6.1.9.2 拟物111
6.1.10 夸张111
6.1.10.1 扩大夸张111
6.1.10.2 缩小夸张111
6.1.11 设问111
6.1.12 反问111
6.1.13 反语112
6.1.14 婉曲112
6.1.15 析字112
6.1.16 镶字112
6.1.17 叠字113
6.1.18 飞白113
6.1.19 藏词113
6.1.20 回环113
6.1.21 反复113
6.1.21.1 连续反复114
6.1.21.2 间隔反复114
6.1.22 对偶114
6.1.22.1 正对114
6.1.22.2 反对114
6.1.22.3 串对114
6.1.23 排比115
6.1.24 层递115
6.1.25 顶真115
6.2 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115
6.2.1 连用115
6.2.2 套用116
6.2.3 兼用116
6.3 常见修辞错误116
6.3.1 比喻不当116
6.3.2 借代不明116
6.3.3 比拟不切117
6.3.4 夸张过分117
6.3.5 对偶不工117
7 标点符号118
7.1 常用标点符号118
7.1.1 点号118
7.1.1.1 句号118
7.1.1.2 问号119
7.1.1.3 叹号120
7.1.1.4 逗号122
7.1.1.5 顿号125
7.1.1.6 分号128
7.1.1.7 冒号131
7.1.2 标号133
7.1.2.1 引号133
7.1.2.2 括号137
7.1.2.3 破折号140
7.1.2.4 省略号142
7.1.2.5 着重号145
7.1.2.6 连接号145
7.1.2.7 间隔号147
7.1.2.8 书名号149
7.1.2.9 专名号150
7.1.2.10 分隔号151
7.1.3 常用标点符号的位置152
7.2 特殊标点符号153
7.2.1 虚缺号153
7.2.2 隐讳号153
7.2.3 示亡号153
7.2.4 连珠号153
7.2.5 省年号153
7.2.6 代替号154
7.2.7 箭头号154
7.2.8 分列号154
8 章节的标题与编号155
8.1 章节的标题155
8.2 章节的编号156
8.2.1 传统章节式156
8.2.1.1 基本类型章节的编号156
8.2.1.2 扩充类型章节的编号156
8.2.2 数字进位式157
8.2.2.1 基本类型章节的编号157
8.2.2.2 扩充类型章节的编号158
8.3 附录的编号158
9 注释159
9.1 文内注159
9.2 页下注159
9.3 文后注160
10 引文161
11 参考文献165
11.1 顺序编码制的标注方法与著录格式165
11.1.1 顺序编码制的标注方法165
11.1.2 顺序编码制的著录格式166
11.2 著者-出版年制的标注方法与著录格式169
11.2.1 著者-出版年制的标注方法169
11.2.2 著者-出版年制的著录格式170
11.3 著录细则173
11.3.1 主要责任者和其他责任者173
11.3.2 题名和其他题名信息174
11.3.3 文献类型标志和文献载体标志175
11.3.4 版次175
11.3.5 出版地176
11.3.6 出版者176
11.3.7 出版年177
11.3.8 出版日期、公告日期、公开日期和引用日期177
11.3.9 页码178
11.3.10 其他著录细则178
12 数字179
12.1 基本数字179
12.2 使用汉字数字的情形179
12.3 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形181
12.4 使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两可的情形181
12.5 使用罗马数字的情形182
12.6 数字使用的注意事项182
13 外文字母184
13.1 大小写184
13.2 正斜体和黑白体189
13.2.1 白正体189
13.2.2 白斜体192
13.2.3 黑正体194
13.2.4 黑斜体194
14 量和单位195
14.1 量195
14.1.1 量的数值195
14.1.2 量的量纲195
14.1.3 量的运算196
14.1.3.1 量的数学运算196
14.1.3.2 量方程式和数值方程式196
14.1.4 量的名称和符号196
14.2 单位198
14.2.1 国际单位制198
14.2.1.1 SI基本单位198
14.2.1.2 SI导出单位199
14.2.1.3 SI单位的倍数单位200
14.2.2 单位一202
14.2.3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202
14.2.4 单位的名称和符号203
15 数理公式207
15.1 公式的编号207
15.2 公式的说明性文字和符号说明208
15.2.1 公式的说明性文字208
15.2.2 公式的符号说明209
15.3 公式的排法210
15.3.1 基本排法210
15.3.2 行列式和矩阵的排法211
15.3.3 上限和下限的排法211
15.4 公式的转行212
15.5 公式的改排213
16 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式214
16.1 化学式214
16.1.1 分子式214
16.1.2 实验式214
16.1.3 示性式215
16.1.4 结构式215
16.1.4.1 键号215
16.1.4.2 元素和原子团的排法215
16.1.4.3 位序的排法216
16.1.4.4 结构式的改排217
16.2 化学反应式217
16.2.1 反应符号217
16.2.2 反应条件217
16.2.3 化学反应式的转行218
17 插图和表格219
17.1 插图219
17.1.1 图号和图名219
17.1.2 图注220
17.1.3 资料来源220
17.1.4 插图的排法220
17.2 表格221
17.2.1 表号和表名221
17.2.2 表框线222
17.2.3 表注222
17.2.4 资料来源223
17.2.5 表中文字223
17.2.6 表格的排法223
18 人名、地名、机构名、术语和缩略语225
18.1 人名225
18.2 地名225
18.3 机构名226
18.4 术语226
18.5 缩略语226
附录A 英文字母表227
附录B 希腊字母表228
附录C 简繁汉字互查表229
C1 由简查繁表229
C2 由繁查简表248
附录D 中国历代纪年表268
D1 中国历代纪年简表268
D2 夏269
D3 商269
D4 西周269
D5 东周270
D6 秦271
D7 西汉271
D8 东汉272
D9 魏274
D10 蜀汉274
D11 吴274
D12 西晋275
D13 东晋275
D14 宋276
D15 齐276
D16 梁277
D17 陈277
D18 北魏278
D19 东魏279
D20 北齐279
D21 西魏279
D22 北周280
D23 隋280
D24 唐280
D25 后梁282
D26 后唐283
D27 后晋283
D28 后汉283
D29 后周283
D30 北宋284
D31 南宋285
D32 辽285
D33 金286
D34 元287
D35 明288
D36 清288
附录E 常用开本及其尺寸290
附录F 常用印刷字体和字号291
参考文献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