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智识的来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智识的来源
  • 朱洗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46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智识的来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动物心理的认识5

(一)动物心理的理想时代6

(二)动物心理的观察时代9

(三)拉马克对于动物心理的见解12

(四)达尔文学派对于动物心理的见解17

(五)勒布学派对于动物心理的见解20

向背性21

感觉的界限22

关连的现象23

(六)机械论的动物心理学派24

(七)贞宁斯的理论26

(八)齐挨尔的研究法28

(九)提要30

第二章 最低度的心理表现——感觉与反应33

(一)下等动物的感觉与反应34

草屦虫的感觉器34

变形虫的感觉与行动35

(二)高等动物细胞的感觉性41

(三)提要44

第三章 向背性(1)——向背性的概论47

(一)名词的释义48

(二)向背性的发现49

(三)发育时代向背性的作用52

(四)白血球与变形虫的向背性的比较54

(五)提要55

第四章 向背性(2)——化学向背性与嗅觉器之进化57

(一)植物的化学向背性58

(二)单细胞动物的化学向背性60

(三)多细胞动物的化学向背性62

(四)提要65

第五章 向背性(3)——光线向背性与视觉器的进化67

(一)单细胞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67

(二)腔肠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72

(三)棘皮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74

(四)环节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76

(五)软体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77

(六)节肢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78

(七)脊椎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80

(八)色觉的检讨83

无脊椎动物的色觉84

脊椎动物的色觉87

(九)提要89

第六章 向背性(4)——地心的向背性91

(一)单细胞生物的地心向背性92

(二)无脊椎动物的地心向背性94

(三)脊椎动物的地心向背性99

(四)固物的向背性101

(五)水流的向背性103

(六)提要107

第七章 向背性(5)——温度的向背性109

(一)温度的刺激性109

(二)向温背温的运动113

(三)提要114

第八章 向背性(6)——电的向背性121

(一)电的向背性的概观122

(二)单细胞生物的电流向背性123

(三)无脊椎动物的电流向背性126

(四)电流向背性的起因127

(五)提要129

第九章 向背性(7)——向背性的改变131

(一)光线与向背性的改变132

(二)温度与向背性的改变134

(三)化学物与向背性的改变135

(四)生理状态与向背性的改变138

(五)提要139

第十章 向背性(8)——向背性的解释141

(一)勒布对于向背性的解释142

向背性的定义143

向背性的起因144

感光化变的理论145

异向感觉性的理论147

勒布理论的批评150

(二)贞宁斯对于向背性的解释151

事实的陈述152

理论的检讨154

(三)提要156

第十一章 反射性157

(一)通论157

(二)反射的路径159

(三)条件的反射性160

研究条件反射的方法162

条件反射的事实163

(四)巴氏发现条件反射的功绩171

(五)提要174

第十二章 本能(1)——本能的定义与事实177

(一)本能的定义178

英法学者对于本能的见解179

德国学者对于本能的见解181

美国学者对于本能的见解185

(二)本能的概述185

无脊椎动物的本能186

脊椎动物的本能190

高等动物的本能与下等动物的本能之区别196

(三)提要197

第十三章 本能(2)——本能的作用及其变化199

(一)本能动作的起因199

(二)本能是否完善201

法布尔的本能全善说201

本能非全善说203

本能无知说206

(三)本能的改变210

(四)本能的起源212

(五)提要216

第十四章 下等动物的智识223

(一)智识的概论224

(二)单细胞动物的记忆力227

(三)腔肠动物的记忆力229

(四)棘皮动物的记忆力231

(五)蠕形动物的记忆力233

(六)软体动物的记忆力235

(七)节肢动物的记亿力237

甲壳类的记忆力238

昆虫类的记忆力240

(八)提要244

第十五章 高等动物的智识247

(一)鱼类的记忆力248

(二)两栖类的记忆力254

(三)爬行类的记忆力257

(四)鸟类的记忆力和模仿性259

走迷宫的测验261

开笼子的测验262

掘路道的测验263

(五)兽类的记忆力和智能265

走迷宫的测验266

开箱门的测验268

(六)猴类的记忆力和智能273

开箱门的测验274

使用器具275

语言的根源276

(七)提要278

第十六章 高等动物的智识与人类智识的比较281

(一)错误的比较281

(二)注意力的比较283

(三)学习效能的比较284

(四)模仿性的比较285

(五)综合性的比较291

(六)想像力的比较295

(七)提要300

第十七章 高等动物的教育307

(一)动物教育的概论308

(二)狗的教育312

救命犬的训练312

猎犬的训练314

犬学者的训练315

(三)马的教育318

(四)象的教育320

(五)猴子的教育322

(六)猛兽的教育324

猛兽在自然界的性情和行为325

猛兽经过教育以后的性情和行为327

(七)残杀的教育和友爱的教育331

残杀的教育方法332

友爱的教育方法335

(八)提要337

第十八章 人类的教育339

(一)胎儿时代的教育341

(二)婴孩时代的教育345

(三)童年时代的教育347

孩童时代的行为与兽类行为之比较348

兽类的教育方法可否用为教育孩童?350

(四)少年时代的教育354

(五)有益的智识359

先天的保存自身的智识361

后天的保存自身的智识361

(六)求智识的目的364

(七)提要367

结论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