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学思想史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学思想史 第1卷
  • 姜广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888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40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753页
  • 主题词:经学-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学思想史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经学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关问题1

一 关于“经学思想”的界定2

二 如何看待儒家寄寓价值理想的古史传说5

三 经与史的关系10

四 经学传统与政治传统12

五 关于经学史的分期15

绪论一 重新认识儒家经典——从世界经典现象看儒家经典的内在根据20

一 经典产生的时代条件及其类型特点22

二 儒家六经的形成过程26

三 “六经”作为经典的内在根据30

绪论二 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与诠释学导向40

一 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41

二 儒家经典的诠释学导向49

前经学时代61

第一章 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前轴心时代的史影与传统61

一 中国史前各文化阶段的分期62

二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地理气候环境66

三 “帝”——中心氏族的中心人物71

四 圣王时代——“以德取天下”的古代传统76

五 两次重大的转变:氏族公有制——家族私有制——分封制82

六 宗周文明及其衰落87

七 轴心时代与价值的阐释95

第二章 思想的权威与权威的思想——先秦的圣人崇拜与经学的发生104

一 先秦时期的圣人崇拜思潮105

二 圣人崇拜与理想政治107

三 圣人崇拜与宗教意识113

四 圣人崇拜与经学发生119

第三章 孔子的生命主题及其对六经的阐释124

一 传统与时代124

二 学问·生命·人格131

三 “子日”与六经141

第四章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158

一 郭店楚简儒家文献研究的参考坐标158

二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168

第五章 孟子在经学发生史上的地位182

一 以圣人和《诗》、《书》作为信仰对象183

二 士阶层的道义担负与人格重塑188

三 建立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准则194

四 建立一套经典诠释的原则和方法201

第六章 传经与弘道:荀子的儒学定位207

一 回顾与问题207

二 经典的权威与经典的传述210

三 人格和社会政治理想219

第七章 儒学是一种“意义的信仰”——儒家礼仪与礼义关系再认识242

一 引言:“意义”的义蕴242

二 “意义的信仰”的形成及其特点244

三 “意义的信仰”的表现方式246

第八章 礼的宗教胎记259

一礼:由宗教向人文的游移259

二 祀典的原则、分类及表现266

三 结语294

第九章 礼的道德意义301

一 冠礼303

二 昏礼306

三 丧服310

四 乡饮酒礼317

五 射礼321

六 燕、聘、朝觐之礼324

七 结语329

第十章 礼与法的相涵与分立333

一 礼与自然法333

二 礼与成文法339

三 礼与法相分立的历史过程341

第十一章 “文王演《周易》”新说——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352

一 重卦非始于文王352

二 《易象》:鲁国秘府所藏文王“演德”之书355

三 文王“演德”的历史背景359

四 今本《周易·大象传》的“演德”范型362

五 “筮占”与“演德”:易学史上的两个传统367

第十二章 卦序与易学的起源——易类简帛的卦序意义371

一 今本《周易》的卦序问题372

二 帛书《周易》的卦序问题377

三 出土简帛的启示:从卦序看易学的起源382

第十三章 《左传》、《国语》筮例的再认识391

一 问题的提出391

二 重新认识《左》、《国》筮例395

三 考古材料的启示404

四 《左》、《国》筮例的经学史意义408

第十四章 《尚书》:从口传历史到成文历史417

一 《尚书》:“尊而重之”的“天书”417

二 上古神权政治在《尚书》中的反映427

三 《尚书》对各族系文化的总结431

四 《尚书》所反映的道统、天命与德治439

第十五章 “《诗》云”时代:先秦诗学448

一 《诗》的意义诉求449

二 “采诗”、“陈诗”古制的意义454

三 春秋时期的“赋诗断章”457

四 孔子删诗与《诗经》结集461

五 孟子的“迹熄《诗》亡”说464

六 诸子对《诗》的解读与理念化467

第十六章 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研究479

一 古《诗序》两端留白简的意含479

二 改换简文排序思路481

三 关于风、雅、颂的顺序484

四 关于几个重要字的识读487

五 释“动而皆贤于其初”491

六 释孔子对《宛丘》等诗的评论494

七 传世文献中有无古《诗序》遗文?497

八 《孔子诗论》宜称“古《诗序》”498

附表500

附录 古《诗序》复原方案502

第十七章 《春秋》与三传512

一 关于《春秋》三传的流传和相互影响512

二 《春秋》异文考519

三 《春秋》三传所反映的时代思想531

四 《左传》与口述史学542

第十八章 春秋公羊义548

一 《春秋》重“义”548

二 公羊义法的发展脉络550

三 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557

四 “王鲁”说·夷夏观·经权说566

五 结语576

第十九章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579

一 孔门后学的分化与《论语》的结集579

二 《论语》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589

三 《论语》在汉代的流传及地位607

第二十章 《大学》新解620

一 “三纲领”与“八条目”620

二 “八条目”试析626

三 《大学》在经学思想史上的地位634

第二十一章 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639

一 《中庸》成书之谜639

二 今本《中庸》文本的差别645

三 今本《中庸》思想上的差异650

四 今本《中庸》对孟、荀的不同影响659

第二十二章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671

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性与祖先崇拜672

二 西周宗法制度的建立与孝道观念的发生677

三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孔子对孝道观的重建681

四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孝道观的百家争鸣689

五 儒家的回应及孝道理论的全面建构696

第二十三章 德、力之争的演变及“焚书坑儒”710

一 上古时代“德治”传统的推测711

二 儒家孔孟对“德治”观念的强化718

三 法家“力治”观念的上升及鼎盛725

四 “焚书坑儒”及德、力统一论7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