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理论与实践
  • 王运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7013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金属矿开采-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露天开采概要1

1.1 露天开采境界与优化1

1.1.1 露天开采境界圈定1

1.1.2 剥采比的计算方法3

1.1.3 露天境界优化8

1.2 开采步骤与采区划分14

1.3 分期开采15

1.3.1 应注意的问题16

1.3.2 统一规划并分期实施16

1.3.3 境界圈定和开拓运输系统17

1.3.4 安全生产17

1.3.5 技术实例17

1.4 陡帮开采34

1.4.1 工艺原理34

1.4.2 陡工作帮的形成34

1.4.3 陡工作帮的作业方式35

1.4.4 应用陡帮开采的有关问题40

2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衔接42

2.1 露天转地下开采分界线42

2.1.1 露天转地下开采分界线确定方法42

2.1.2 露天转地下开采分界线三维可视化确定58

2.2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下矿建设时间61

2.2.1 基建准备时间62

2.2.2 基建时间62

2.2.3 投产至达产时间63

2.3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的时机64

2.3.1 确定原则64

2.3.2 时空网络图确定方法64

2.4 露天转地下开采开拓系统66

2.4.1 开拓系统选择66

2.4.2 开拓系统衔接72

2.5 露天转地下开采生产能力衔接75

3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期采矿方法79

3.1 空场采矿法过渡工艺79

3.1.1 阶段矿房采矿法79

3.1.2 预留境界顶柱分段空场阶段出矿法80

3.1.3 不留境界顶柱分段空场阶段出矿法82

3.1.4 浅孔留矿采矿法82

3.1.5 空场采矿法底部结构优化83

3.1.6 空场采矿法矿柱的回采及空区的处理85

3.1.7 空场法过渡期应用评价87

3.2 崩落采矿法过渡工艺87

3.2.1 覆盖层合理厚度87

3.2.2 覆盖层形成途径及方法92

3.2.3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94

3.2.4 有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95

3.2.5 阶段崩落采矿法96

3.3 充填采矿法过渡工艺97

3.4 露天矿残留矿柱(体)的回采99

3.4.1 露天边帮残留矿体的回采99

3.4.2 露天底残留矿柱的回采101

3.4.3 露天残留三角矿柱的回采103

4 露天转地下开采应力场分布及边坡沉陷机理104

4.1 露天转地下开采沉陷类型及机理104

4.1.1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表沉陷的类型104

4.1.2 崩落法放矿沉陷机理104

4.1.3 空场法沉陷机理104

4.1.4 地表移动带、陷落带的确定105

4.2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破坏类型和极限平衡计算模型106

4.2.1 露天转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106

4.2.2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破坏模式106

4.2.3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破坏主要极限平衡计算模型106

4.3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岩体的强度准则115

4.4 空场法矿柱因应力集中造成的抗剪能力衰减规律118

4.5 露天转地下开采应力场119

4.5.1 应力场变化规律119

4.5.2 应力场演化FLAC3D计算理论及方法119

5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的微震监测123

5.1 露天转地下开采诱发的微震活动123

5.2 微震监测技术原理126

5.2.1 监测系统简介126

5.2.2 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127

5.3 监测系统操作方法129

5.3.1 模型导入129

5.3.2 事件时间范围查看130

5.3.3 事件处理131

5.3.4 信号实时采集与记录132

5.3.5 HNAS中连续数据的人工处理133

5.3.6 数据过滤及报告生成134

5.3.7 远程网络传输及MMS-View的使用134

5.3.8 监测系统常见操作问题140

5.4 石人沟铁矿微震监测实例141

5.4.1 采场稳定性分区142

5.4.2 监测系统方案150

5.4.3 监测信号抗干扰158

5.4.4 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160

5.4.5 监测数据预处理165

5.4.6 微震监测结果解析171

6 露天转地下开采风险控制安全技术193

6.1 露天转地下开采重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93

6.1.1 露天边坡极限破坏193

6.1.2 地下巷道与采场失稳194

6.1.3 爆破震动致灾195

6.1.4 地下突水与泥石流195

6.1.5 覆盖层和境界顶柱安全结构弱化196

6.1.6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198

6.2 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评价198

6.2.1 露天边坡防护安全评价方法198

6.2.2 覆盖层和境界顶柱安全评价211

6.2.3 地下采场稳定性评价218

6.3 矿山岩体动力灾害预测预警219

6.3.1 岩体安全程度评价和预测219

6.3.2 矿山动力灾害预测预警221

6.4 基于微震监测系统的人员搜救和应急救援227

7 露天转地下开采防排水230

7.1 露天矿防排水230

7.1.1 露天矿防水230

7.1.2 露天矿排水232

7.2 地下矿防排水234

7.2.1 矿坑涌水量234

7.2.2 附加涌水量235

7.3 地面与井下的综合防护措施238

7.3.1 地面防护措施239

7.3.2 井下防护措施239

7.4 露天转地下开采应急水仓240

7.4.1 应急水仓的概念240

7.4.2 应急水仓应达到的效果240

7.4.3 应急水仓基本原理及实施方案241

7.4.4 应急水仓形式与建设投入243

8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恢复245

8.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248

8.1.1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质灾害种类248

8.1.2 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51

8.2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技术252

8.2.1 露天采场边坡治理252

8.2.2 地面塌陷区的治理257

8.3 生态环境恢复策略研究258

8.3.1 基本原则——核心价值观的确立258

8.3.2 技术保证——多专业技术的支撑260

8.3.3 运行保障——管理与维护机制的构建266

9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实例268

9.1 国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实例268

9.1.1 瑞典Kiruna铁矿268

9.1.2 俄罗斯盖斯克铜矿272

9.1.3 加拿大Kidd Creek矿273

9.1.4 俄罗斯克里沃罗格矿区275

9.2 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实例276

9.2.1 海南联合矿业北一采区277

9.2.2 河北钢铁集团石人沟铁矿280

9.2.3 太钢集团峨口铁矿284

9.2.4 首钢矿业杏山铁矿292

9.2.5 鞍钢眼前山铁矿296

参考文献3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