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0351233.jpg)
- 郑传芳,朱清主编;赖新民,庄锡福,吴兴南副主编;荆福生顾问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21104565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思想-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3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2
(三)邓小平在创立科学理论中的历史性贡献17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9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20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21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9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0
(二)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庄严的历史责任33
第二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3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3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3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4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创新成果4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4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46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49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51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53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5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67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6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6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75
(三)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80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84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85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与发展的曲折过程85
(二)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87
(三)江泽民同志对建设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88
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90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90
(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91
(三)在实践中开拓创新94
(四)不惟书只惟实96
三、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98
(一)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98
(二)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102
(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108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1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2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113
(二)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116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20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20
(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22
三、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8
(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29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关系131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132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13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36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3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与内容142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4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14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150
(三)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152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154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154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重大意义158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62
一、“三步走”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3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确立与实施163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基本特点165
(三)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7
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69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9
(二)科教兴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171
(三)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173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76
(一)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176
(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178
(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80
(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82
四、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84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184
(二)加快西部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187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190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开放193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194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94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96
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197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99
(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1
(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202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4
(一)市场经济及其基本特征205
(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框架208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11
(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11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16
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18
(一)坚持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要条件218
(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19
(三)增强独立自主能力,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社会安全222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225
一、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226
(一)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的关系226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27
(三)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230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32
(一)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32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34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235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36
(一)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236
(二)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37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238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239
四、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41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241
(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43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245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46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46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249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252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252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63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67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70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70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72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27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7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27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79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28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28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8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8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28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289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91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93
(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296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301
一、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302
(一)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增强国家战略实力的重要体现303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304
(三)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305
(四)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306
二、军队建设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课题307
(一)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307
(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11
(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314
(四)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319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321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同国家的经济实力相适应321
(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国防动员能力324
(三)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328
第十二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332
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333
(一)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334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334
(三)“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335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338
二、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341
(一)香港、澳门的回归历程341
(二)“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343
三、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共同努力349
(一)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349
(二)新世纪发展两岸关系、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350
(三)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共同努力354
第十三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58
一、正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态势359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59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362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其两重性363
二、积极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65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365
(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367
(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69
(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370
(五)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73
三、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77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377
(二)处理国际事务的方针和精神379
(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381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38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386
(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386
(二)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391
(三)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393
(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39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98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398
(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400
三、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401
(一)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402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403
(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405
(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406
(五)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408
(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409
结束语414
后记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