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路由与交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路由与交换
  • Rita Puzmanova著;黄永峰,周可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0827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15页
  • 文件大小:178MB
  • 文件页数:741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路由选择-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路由与交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8.5.1 ATM交换机的结构 211

10.8.5 ICMPv6 311

1.1分层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

目 录3

第1章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3

第一部分通信网络3

1.2 OSI参考模型的7层6

1.2.3会话层——第5层6

1.2.4传输层——第4层6

1.2.2表示层——第6层6

1.2.1应用层——第7层6

1.2.5网络层——第3层7

1.2.6链路层——第2层7

1.2.7物理层——第1层7

1.2.8子层8

1.3实际网络体系结构8

1.4寻址8

1.5流量控制9

1.5.1拥塞控制9

1.5.2流量控制机制10

1.5.3基于信贷和速度的流量控制10

1.6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12

1.7连接和网络拓扑12

第2章局域网和城域网14

2.1 LAN的体系结构15

2.1.1介质访问控制子层15

6.2.2无环路网络的必备条件 115

2.1.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17

2.1.3子网访问协议18

2.2 LAN标准化18

2.2.1 LAN的拓扑结构20

2.2.2传输介质21

2.2…3访问方法22

2.3 以太网/IEEE802.322

2.3.2以太网和IEEE802.3帧23

2.3.1 CSMA/CD访问方法23

2.3.3以太网/IEEE802.3物理层24

2.3.4快速以太网IEEE802.3 U、Y25

2.3.5 1000Mbit/s以太网IEEE802.3z、ab27

2.3.6IEEE802.1P和802.1Q28

2.3.7 10Gbit/s以太网28

2.3.8共享和交换以太网29

2.4令牌环/IEEE802.530

2.4.1令牌通行访问方法30

2.4.2故障管理机制30

2.4.3令牌环/IEEE802.5帧31

2.4.4令牌环的寻址32

2.4.5令牌环/IEEE802.5物理层33

2.4.6高速令牌环34

2.5.2 FDDI的拓扑35

2.5.1 FDDI的体系结构35

2.5光纤分布数据接口35

2.5.3 FDDI的帧格式36

2.6无线局域网37

2.5.4 FDDI物理层37

2.6.1WLAN配置38

2.6.2 WLAN物理特征38

2.6.3 WLAN MAC协议38

2.6.4无线个人网络38

2.6.5正在进行的工作39

2.7光通道和SNA39

第3章广域网42

3.1交换设备和非交换设备43

3.2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43

3.3.1高级数据链路控制44

3.3链路协议44

3.3.2均衡链路存取规程45

3.3.3点对点协议46

3.4 ISDN48

3.4.2 ISDN基石49

3.4.1 ISDN寻址49

3.4.3服务50

3.4.4基本运行特征50

3.4.5第2层信令协议LAPD50

3.4.6第3层信令51

3.4.7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B-ISDN)51

3.5 X.2551

3.5.1 X.25的结构51

3.5.2 X.25的组成52

3.6帧中继53

3.6.1帧中继的帧格式54

3.6.2本地管理接口(LMI),UNI和NNI55

3.6.4 SLA在帧中继网络中56

3.6.3帧中继参数56

3.7交换多兆位数据业务58

3.8异步传输模式60

3.8.1 ATM的组成和操作61

3.8.2 ATM结构61

3.8.3虚连接和虚电路63

3.8.4 ATM连接的类型64

3.8.5 ATM信元65

3.8.6 ATM传输功能66

3.8.7服务类别67

3.8.8服务质量67

3.8.9 ATM路由协议69

3.8.10 ATM和帧中继互连注解——FUNI70

3.8.11 LANE71

3.8.12多协议异步传输方式73

3.8.13基于ATM的经典IP77

3.9同步光纤网79

3.10服务级别协定80

第4章网络管理84

4.1管理任务分配84

4.2 ISO网络管理模型85

4.3 TCP/IP网络管理86

4.4远端监控RMON87

4.5交换机监控——SMON88

4.6基于网页的管理89

5.1物理层网间互连设备91

第5章网络互连的原理91

5.1.1中继器的类型92

5.1.2以太网(IEEE802.3局域网)中的冲突和自动分割93

5.1.3中继器的发展93

5.2链路层的中继94

7.9.3令牌环交换机的特征 194

5.2.1桥接95

5.2.2局域网交换机97

5.3网络层的中继98

5.3.1路由操作99

5.4应用层中继101

5.3.2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根本区别101

5.5确定该使用什么102

5.6.3其他地方的监控103

5.6网络互连设备的监控103

5.6.2路由器作为监测点103

5.6.1集线器是监控中心103

5.7分组交换和信元中继104

5.8重传说明105

第一部分总结105

第6章网桥109

第二部分网 桥109

6.1网桥基本要素109

6.1.1网桥的功能109

6.1.2网桥的类型110

6.1.3网桥的必要条件111

6.1.4网桥的操作112

6.2透明网桥113

6.2.1转发和学习114

6.3源路由网桥125

6.3.1 SRB网桥操作125

6.3.2 SRB算法126

6.3.3路由信息域128

6.4远程网桥129

6.5源路由透明网桥131

6.6翻译网桥132

6.7 FDDI的地位134

6.8桥连网络的应用和设计135

6.8.1负载共享和平衡135

6.8.2过滤136

6.8.3性能136

6.8.4 设计137

第二部分总结140

7.1交换的理由143

第7章局域网交换143

第三部分交 换143

7.2局域网交换的定义144

7.2.1 LAN交换技术向VLAN和第3层交换的发展146

7.2.2交换中的地址处理147

7.2.3交换机的多播和广播管理149

7.3 LAN的分段151

7.4交换性能152

7.4.1自动监听152

7.4.2链路聚类153

7.5交换模式154

7.4.3交换机的流量控制154

7.5.1直通模式155

7.5.2存储转发模式155

7.5.3混合交换模式156

7.5.4选择交换模式156

7.5.5自适应交换机制156

7.6交换机技术156

7.6.1交换结构157

7.6.2交换机的拓扑160

7.6.3端口和网段交换161

7.6.4可堆叠交换机和交换机簇161

7.6.5设计的注意事项162

7.7虚拟局域网164

7.7.1 VLAN的定义165

7.7.2 VLAN和寻址问题167

7.7.3 VLAN的互连168

7.7.4 VLAN的组成170

7.7.5 STP和等价交换170

7.7.7 IEEE802.1Q171

7.7.6 VLAN标识171

7.7.8专用虚拟中继线协议179

7.7.9交换机之间链路181

7.7.10重叠式VLAN182

7.7.11 VLAN成员通信183

7.7.12 VLAN成员类型183

7.7.13 VLAN配置187

7.7.14 VLAN扩展188

7.8第2层的多播189

7.8.1 CISCO组管理协议190

7.9.1令牌环考虑191

7.8.2 IGMP窃听191

7.9令牌环交换191

7.9.2第一代与第二代令牌环交换193

7.10 FDDI交换机196

7.10.1局域网交换选择策略196

7.10.2局域网交换和路由的简单比较197

7.11 LAN交换和ATM,分组与信元198

第8章广域网交换200

8.1分组交换的优点201

8.2 X.25分组交换202

8.2.1交换操作203

8.2.2交换机选择方针205

8.3帧中继网络中的交换206

8.4基于信元通信的发展208

8.5异步传输模式(ATM)交换209

8.5.2 ATM的路由——PNNI213

8.5.3 ATM交换机操作220

8.6光交换224

8.6.1光MAN交换机224

8.7广域网的设计226

8.6.2光交换机226

第三部分总结228

第四部分路由技术233

第9章路由原理233

9.1路由理论的演变234

9.1.1静态或动态路由235

9.1.2被路由协议、可路由协议、路由协议240

9.1.3广播域241

9.2路由器——复杂的设备241

9.2.1路由器的要求241

9.2.2路由器体系结构243

9.2.3路由器交换技术的类型245

9.2.4路由器的容错能力247

9.3动态路由247

9.4路由算法248

9.4.1路由算法的设计目标249

9.4.2路由算法的类型249

9.4.3用户的选择263

9.5路由协议的可扩展性263

9.6安全性264

9.7负载分担和负载均衡264

9.8分层路由265

第10章TCP/IP综述266

10.1 TCP/IP体系结构266

10.2互联网层268

10.3 IPv4寻址268

10.3.1 IPv4地址类别269

10.3.2子网划分271

10.3.3 VLSM和前缀路由275

10.3.4无类域间路由协议276

10.3.5 IP数据报282

10.4地址映像协议284

10.4.1地址解析协议284

10.4.2反地址解析协议287

10.5网际控制报文协议288

10.5.1 ICMP消息格式290

10.5.2 Ping291

10.5.3 Traceroute291

10.5.4 ICMP路由重定向292

10.5.5 ICMP路由器发现协议293

10.6.1传输控制协议294

10.6传输层294

10.6.2 TCP可靠传输297

10.6.3 TCP流量控制和拥塞管理298

10.6.4 TCP和QoS301

10.6.5用户数据报协议301

10.7新的网络协议302

10.7.1动态主机配置协议302

10.7.2实时传输协议303

10.7.3实时传输控制协议304

10.7.4实时流协议304

10.7.5资源预留协议304

10.8.1 IPv6寻址305

10.8互联网协议版本6305

10.8.2 IPv6的地址自动配置308

10.8.3 IPv6路由器性能309

10.8.4 IPv6数据报309

10.9下一跳解析协议 .312

10.10回顾IP网络中的广播和多播314

第11章IP路由 .317

11.1路径选择和分组转发318

11.1.1 IP数据报微观转发过程318

11.1.2环路探测和保护320

11.2 IP内部和外部网关协议320

1 1.2.1逻辑网络拓扑322

11.2.2正确的路由协议选择323

11.3 内部路由协议327

11.3.1路由信息协议328

11.3.2内部网关路由协议——所有权336

1 1.3.3增强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339

11.3.4开放的最短路径优先349

11.3.5 IP内部路由协议的比较366

1 1.4外部网关协议367

11.4.1外部网关协议368

11.4.2边界网关协议370

11.5IPv6和IPv4网络中的路由389

11.6IP多播协议391

1 1.6.1多播简介391

11.6.2 IP多播地址392

11.6.3 IP多播路由协议399

11.6.4主要IP多播路由协议的比较404

1 1.6.5多播扩展405

11.6.6多播主干407

1 1.7移动IP的问题407

11.7.1移动IP路由和隧道410

11.7.2路由优化410

11.7.3移动adhoc网络中的路由411

11.8等价多路径路由412

11.9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414

11.10通过被重访路由器来传递IP数据报417

1 1.10.1再分配418

11.10.2 IGP收敛420

1 1.10.3分组重传和路由器421

12.1.1 AppleTalk协议的体系结构425

12.1 AppleTalk路由425

第12章非IP环境下的路由425

12.1.2底层426

12.1.3网络层426

12.1.4传输层428

12.1.5高层协议428

12.1.6在AppleTalk网络中多播(而不是广播发送)429

12.1.7路由功能429

12.2 Novell NetWare路由434

12.2.1 NetWare体系结构:IPX/SPX434

12.2.2底层——IPXWAN协议435

12.2.3网络层436

12.2.4传输层437

12.2.6 Novell网中的广播439

12.2.5高层协议439

12.2.7 NetWare互联网的路由440

12.3施乐网络系统的路由447

12.3.1 XNS体系结构447

12.3.2技术基础447

12.3.3媒介访问448

12.3.4网络层448

12.3.5传输层449

12.3.6高层协议450

12.3.7路由解决方法450

12.4 Banyan VINES路由451

12.4.1 VINES体系结构451

12.4.2媒介访问452

12.4.3网络层452

12.4.5高层协议454

12.4.4传输层454

12.4.6 VINES中的路由455

12.5 DECnet的路由456

12.5.1 DECnet体系结构456

12.5.2数字网络体系结构457

12.5.3介质访问457

12.5.4网络层457

12.5.5传输层459

12.5.6高层协议459

12.5.7 DECnet路由回顾459

12.6 OSI路由461

12.6.1 OSI术语461

12.6.3网络层462

12.6.2底层462

12.6.4 OSI传输层464

12.6.5高层协议465

12.6.6 OSI路由465

12.6.7端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466

12.6.8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468

12.6.9域内的路由协议473

12.7综合IS-IS474

12.7.1综合IS-IS协议总结475

12.7.2支持混合的路由域476

12.7.3使用综合IS-IS的优点478

12.7.4 IS-IS与OSPF的区别478

12.7.5 IS-IS路由在IP环境中的新扩展479

12.8多协议路由482

12.8.1路由信息的重新发布483

12.8.2过滤路由更新484

12.9 要点路由(SNAPSHOT ROUTING)485

12.10隧道486

12.11路由协议扩展的回顾488

第四部分总结490

第五部分网络速度的提升493

第13章高速网络493

13.1面临的挑战495

13.1.1高速接口496

13.1.2线路容量与整个交换容量的比较496

13.1.3分组转发498

13.1.4队列498

13.1.5交换结构500

13.2高速网络互连设备506

13.2.1第2层和第3层的交换技术507

13.2.2第4到第7层的交换机509

13.2.3多层交换技术510

13.3快捷路由技术和标记交换技术513

13.3.1标记交换技术概述514

13.3.2信元交换路由器522

13.3.3 IP交换524

13.3.4聚类的基于路由的IP交换529

13.3.5标签交换534

13.3.6其他的一些专利技术540

13.3.7快捷路由选择的演化过程541

第14章服务质量(QoS)543

14.1 QoS的背景情况543

14.1.1 QoS选择——额外服务(overprovision)543

14.1.2 QoS性能标准544

14.1.3服务水平协定545

14.2 IP服务质量546

14.2.1实时应用547

14.2.2网络服务和网络资源548

14.2.3 QoS体系结构551

1 4.3资源预留协议552

14.3.1 RSVP的操作553

14.3.2 SBM——子网带宽管理557

14.4综合服务559

14.5区分服务562

14.5.1每跳行为565

14.5.2信息业务量调节和网络拥塞567

14.5.3帧中继:区分服务的思考575

14.6.2区分服务对多播的支持576

14.6 QoS对多播传输的支持576

14.6.1 RSVP/综合服务对多播的支持576

第15章多协议标记交换579

15.1MPLS的背景579

15.2 MPLS体系582

15.2.1控制和转发的分离582

15.2.2 MPLS路由583

15.2.3 MPLS——标记交换590

15.3标记分发协议592

15.3.1 LSR邻居发现594

15.3.2业务量工程596

15.3.3约束性路由598

15.3.4区分服务型业务量工程601

15.3.5多播和MPLS602

15.3.6 MPLS扩展603

15.3.7通用交换管理协议604

15.4 VPN中的MPLS606

15.4.1 IPVPN解决方案606

15.4.2 MPLSVPN的组成610

15.4.3 MPLS/VPN扩展618

15.4.4把RSVP、区分服务和MPLS比较619

15.4.5 MPLS:实现与误解620

第16章光通信网络624

16.1光通信网络的背景624

16.1.1典型的4层网络624

16.1.2高级的2层网络625

16.2光通信网络的不同风格626

16.2.1标准化活动627

16.2.2 SONET和WDM在高速网络结构中的地位628

16.2.3光交换技术630

16.3光交换机631

16.4标记交换和光网络连接634

16.4.1 MPλS637

16.4.2广义的MPLS638

第五部分总结640

第六部分附 录643

附录A缩略语643

附录B网络标准化概述658

附录C网络故障诊断快速入门673

附录D传输速率概述675

附录E有用的编号680

附录F推荐的参考读物7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