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复杂性科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复杂性科学研究
  • 苗东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3122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125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科学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复杂性科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科学系统的转型演化说起1

第一节 科学系统演化的基本模式1

第二节 科学系统面临新的转型演化3

第三节 科学系统本次转型演化的社会历史根源6

第四节 作为科学系统自组织运动的转型演化10

第五节 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性科学13

第六节谁“开错了药方”——科学哲学在中国18

第二章 复杂性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困惑22

第一节 复杂性科学的孕育22

第二节 复杂性研究的开创期24

第三节 复杂性科学的诞生28

一、软系统方法论29

二、自组织理论30

三、非线性动力学32

四、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33

五、开放复杂巨系统(OCGS)理论34

六、小结35

第四节 复杂性科学的现状36

第五节 复杂性科学主要学派的贡献38

一、软系统方法论的贡献38

二、自组织理论的贡献39

三、非线性动力学的贡献41

四、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贡献42

五、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贡献43

第六节 复杂性科学的困惑44

一、软系统方法论的局限与困惑45

二、欧洲自组织学派的局限与困惑45

三、非线性动力学的局限与困惑46

四、圣塔菲学派的局限与困惑47

五、钱学森学派的局限与困惑48

六、如何认识复杂性科学的困惑50

第三章 复杂性科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52

第一节 孕育复杂性科学的社会文化环境52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科学56

第三节 透视“后”字招牌的后面61

第四节“终结论”终结了什么65

第五节 复杂性科学发展壮大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环境68

第六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复杂性科学的重大现实意义71

第四章 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77

第一节 本体论意义上的复杂性77

第二节 认识论意义上的复杂性81

第三节 语言哲学意义上的复杂性85

第四节 辨证论意义上的复杂性90

第五节 价值论意义上的复杂性97

第六节 实践论意义上的复杂性102

第五章 科学视野中的复杂性107

第一节 复杂性的定义107

第二节 国外学者的复杂性定义111

第三节 复杂性的来源,什么不是复杂性113

第四节 两种科学世界图景118

第五节 钱学森的复杂性定义119

一、关于巨系统119

二、关于复杂巨系统122

三、关于开放复杂巨系统124

四、复杂性的系统科学定义125

第六节 以信息观点看复杂性126

一、信息研究与复杂性科学127

二、信息复杂在哪里?130

三、区分元信息和现实信息132

四、信息与信宿的关系136

第六章 从几个独特科学视角看复杂性139

第一节 自组织与复杂性139

一、概念辨识:组织、自组织、他组织139

二、自组织的特点142

三、自组织的根源143

第二节 他组织与复杂性145

一、自组织演化需要他组织145

二、他组织带来的复杂性150

三、自组织与他组织互动产生的复杂性151

第三节 混沌与复杂性154

一、混沌学与复杂性科学154

二、混沌复杂在哪里?154

三、混沌还不够复杂157

第四节 分形与复杂性158

一、分形学与复杂性研究158

二、分形复杂在哪里?160

三、从分形看系统的空间复杂性162

四、从分形看系统的时间复杂性163

五、自组织的分形机制164

第五节 网络与复杂性166

一、自然界自组织产生的复杂网络166

二、人工他组织的复杂网络168

三、人类社会的复杂网络170

四、网络系统的对立统一172

五、网络研究:从简单到复杂173

第六节 模糊性与复杂性175

一、还原论科学的精确性崇拜175

二、模糊性是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形式176

三、模糊学是复杂性探索大潮中的重要方面军178

第七章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181

第一节 什么是还原论181

第二节 超越还原论185

第三节 走向系统论191

第四节 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对待196

第五节 再谈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202

第六节 方法论意义上的复杂性定义207

第八章 复杂性研究的逻辑工具209

第一节 复杂性研究呼唤逻辑创新209

第二节 从标准逻辑到非标准逻辑213

一、逻辑思想的多维性213

二、多值逻辑214

三、概率逻辑214

四、模态逻辑215

五、时态逻辑215

第三节 从精确逻辑到模糊逻辑216

一、定义与分类216

二、模糊概念论218

三、模糊命题论219

四、模糊推理论219

五、模糊词语计算220

第四节 从协调逻辑到亚协调逻辑222

一、简单性科学把逻辑协调性要求推向极致223

二、复杂性科学的需要孕育和产生了亚协调逻辑224

三、亚协调逻辑的要点226

四、应用:协商逻辑227

第五节 从集合论逻辑到系统论逻辑229

一、整体逻辑229

二、开放逻辑230

三、非线性逻辑232

四、有无系统论逻辑?233

第六节 发展辩证逻辑234

一、有没有辩证逻辑234

二、关于辩证概念235

三、关于辩证命题237

四、关于辩证推理240

第九章 复杂性科学的实践基础242

第一节 古代科学与现场实践242

第二节 还原论科学确立了实验室实验在科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244

第三节 复杂性科学向现场实践的回归246

第四节 计算机数值试验——社会实践的第四种重要形式249

第五节 复杂性科学催生虚拟实践254

第六节 复杂性科学实践基础的复杂化257

第十章 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261

第一节 简单性科学无须明确涉及认识论261

第二节 复杂性研究催生科学的认识论转向263

第三节 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中审视《实践论》268

第四节 完善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275

第五节 映构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能动的映构280

第六节 复杂性科学的学习观284

第十一章 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290

第一节 从形而上学思维到辩证思维290

一、复杂性科学兴起加速推动向辩证思维的复归290

二、学界对向辩证思维复归的体认292

三、实践层面的复归294

第二节 从分析思维到系统思维297

第三节 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300

第四节 把矛盾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303

第五节 把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起来305

第六节 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309

第十二章 关于中国科学发展战略的思考312

第一节 中国科学现代化的艰难历程312

第二节 抓住科学转型的历史机遇313

第三节 解读钱学森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315

第四节 解读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317

第五节 占领复杂性研究的制高点320

第六节 科技发展要走中国自己的路323

参考文献3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