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肥料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肥料学
  • 王荫槐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21165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壤肥料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

二、土壤和肥料的概念2

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3

四、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5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6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6

一、地壳的元素组成6

二、成土的主要矿物7

三、成土的主要岩石7

四、岩石风化的类型9

第二节 风化产物的新性质和类型11

一、风化产物的新性质11

二、母质的类型11

第三节 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2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12

二、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13

第四节 土壤的机械组成13

一、土壤粒级13

二、土壤质地17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25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25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类型25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性质25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26

一、土壤微生物在有机质转化中的作用26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27

三、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30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31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32

一、腐殖酸组分的分离32

二、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32

三、腐殖酸的性质33

第四节 我国主要土壤的腐殖质特征和变化规律34

一、我国主要土壤腐殖质的元素组成34

二、我国主要土壤的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变化35

第五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36

一、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36

二、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36

三、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物理性质36

四、其它方面的作用37

第六节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37

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38

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39

第三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40

第一节 土壤孔性40

一、土壤比重40

二、土壤容重41

三、土壤孔隙状况41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44

一、土壤结构及结构性44

二、土壤结构的类型44

三、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45

四、团粒结构形成的机制48

五、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49

第三节 土壤耕性51

一、土壤物理机械性51

二、土壤的宜耕性与土壤耕作55

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57

第一节 土壤水分57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57

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63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67

四、土壤水的运动72

五、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76

六、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77

第二节 土壤空气79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79

二、土壤通气性80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81

第三节 土壤热量状况81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和平衡81

二、土壤的热特性82

三、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条件84

四、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85

五、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85

第四节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86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气、热条件86

二、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86

三、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87

四、合理轮作,氮磷配合,提高水的利用率87

五、降低土表蒸发,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88

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90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90

一、土壤胶体的种类90

二、层状铝硅酸盐矿物的结晶构造和特性91

三、土壤胶体的构造100

第二节 土壤胶体的特性101

一、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101

二、土壤胶体带有电荷103

三、土壤胶体有凝聚和分散的作用104

第三节 土壤吸收性能105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106

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107

三、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112

第六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113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113

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离子的来源113

二、土壤酸度114

三、土壤碱度和碱化度115

四、土壤缓冲性能116

五、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117

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119

第二节 土壤氧化还原性121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121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122

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123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124

第一节 土壤形成124

一、土壤形成因素124

二、成土过程125

三、成土过程与成土因素的关系127

四、土壤剖面127

第二节 土壤分类130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130

二、我国土壤分类发展概况130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原则136

第三节 土壤分布137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137

二、土壤垂直地带性138

三、土壤区域性139

第八章 土壤管理140

第一节 土壤培肥140

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140

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141

第二节 土壤污染144

一、土壤背景值144

二、土壤污染源145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147

第三节 土壤资源148

一、土地资源评价148

二、土壤资源评价151

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52

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156

第一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156

一、植物体的组成156

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157

三、主要营养元素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158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159

一、根部对养分的吸收159

二、叶部对养分的吸收162

第三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164

一、土壤温度与光照164

二、土壤通气性164

三、土壤反应165

四、土壤水分165

五、养分浓度166

六、植物吸收离子的相互作用166

第四节 施肥的基本原理167

一、养分归还学说167

二、最小养分律167

三、限制因子律167

四、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168

五、植物营养的选择性169

六、植物营养的阶段性169

第十章 氮肥171

第一节 作物的氮素营养171

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171

二、作物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营养特点171

三、作物的氮素缺乏与过剩172

第二节 土壤氮素173

一、土壤中氮的含量和形态173

二、土壤氮素平衡174

第三节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175

一、铵态氮肥175

二、硝态氮肥179

三、酰胺态氮肥180

四、长效氮肥182

第四节 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183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183

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184

第十一章 磷肥187

第一节 作物的磷素营养187

一、作物体内磷的含量和分布187

二、作物对磷的吸收187

三、磷素缺乏和过剩的症状188

第二节 土壤磷素189

一、土壤磷素的含量和形态189

二、土壤中磷的固定及其机制191

第三节 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193

一、水溶性磷肥193

二、弱酸溶性磷肥196

三、难溶性磷肥197

第四节 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199

一、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199

二、根据作物需磷特性和轮作换茬制度合理分配和施用199

三、根据磷肥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200

四、氮、磷配合施用200

第十二章 钾肥202

第一节 作物的钾素营养202

一、作物体内钾的含量、形态和分布202

二、作物缺钾的症状和诊断202

第二节 土壤钾素203

一、土壤钾素妁含量、形态和转化203

二、土壤钾素的平衡205

第三节 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05

一、氯化钾205

二、硫酸钾206

三、窑灰钾肥207

四、草木灰207

第四节 钾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208

一、钾肥的合理分配208

二、钾肥的施用技术210

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212

第一节 微量元素肥料212

一、硼肥212

二、锌肥214

三、锰肥217

四、钼肥219

五、铜肥221

六、铁肥222

第二节 复合肥料224

一、复合肥料的特点224

二、复合肥料的种类和施用225

第十四章 粪尿肥和堆杂肥227

第一节 人粪尿228

一、人粪尿的成分和性质228

二、人粪尿的贮存和管理229

三、人粪尿的合理施用和肥效230

第二节 家畜粪尿和厩肥231

一、家畜粪尿的成分和性质231

二、厩肥的成分和性质及其积制234

三、家畜粪尿和厩肥的施用236

第三节 堆沤肥及沼气池肥238

一、堆肥238

二、沤肥241

三、沼气池肥242

四、秸秆直接还田242

第四节 土杂肥243

一、泥炭243

二、泥土肥245

三、饼肥247

四、家禽粪和蚕沙248

五、兔粪尿249

第十五章 绿肥和菌肥250

第一节 绿肥250

一、发展绿肥的意义250

二、绿肥作物的种植方式254

三、主要绿肥作物的栽培和利用要点254

四、绿肥发展中的问题和展望264

第二节 菌肥265

一、根瘤菌肥料266

二、固氮菌肥料268

第十六章 施肥技术270

第一节 施肥量的估算方法270

一、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法270

二、肥料效应函数估算法274

第二节 施肥方式280

一、基肥的有效施用技术280

二、种肥的有效施用技术283

三、追肥的有效施用技术283

第三节 肥料的配比混合284

一、肥料混合配比的必要性284

二、肥料混合配比的优缺点286

三、肥料混合配比的原则286

四、化学肥料的混合286

五、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混合288

六、肥料的混合比例与计算289

七、肥料混合的配制方法290

八、肥料与农药的混合290

土壤肥料学实验指导293

实验规则293

*实验一 岩石矿物的识别293

实验二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98

实验三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烘干法)301

实验四 土壤质地的测定(简易比重计法和手测法)304

实验五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309

实验六 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环刀法)311

*实验七 土壤吸力的测定(张力计法)313

*实验八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围框淹灌法和环刀法)316

*实验九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EDTA-铵盐快速法)319

实验十 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测定法和混合指示剂比色法)321

*实验十一 土壤和灌溉水中水溶性盐的测定324

实验十二 土壤全氮量的测定(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336

实验十三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339

*实验十四 碳酸氢铵含氮量的测定(中和滴定法)341

实验十五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碳酸氢钠法)342

*实验十六 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含量和游离酸的测定(钒钼黄比色法和中和滴定法)344

实验十七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醋酸铵-火焰光度法或四苯硼钠比浊法)347

*实验十八 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350

实验十九 施肥量的估算(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法)354

附录一 英汉土壤肥料学常用词汇357

附录二 地质年代367

附录三 稀土微肥368

附录四 本书中法定计量单位的符号369

主要参考文献3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