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品不良反应救治与防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药品不良反应救治与防范](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0036923.jpg)
- 张石革,朱建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048012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475页
- 主题词:药物副作用-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药品不良反应救治与防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1
第一节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1
一、药品不良反应1
二、药品不良事件1
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2
四、上市后药品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2
第二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级与类型3
第三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可能原因6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6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8
第四节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和评定方法16
一、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16
二、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方法17
第五节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18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18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9
三、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原则22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管理23
第六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责任24
一、药品不良反应免责的法律依据24
二、不良反应的救济机制存在的问题24
三、药品不良事件的追责25
第二章 药品可致的主要不良反应27
第一节 精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27
一、中枢兴奋药27
二、中枢镇静药与抗惊厥药29
三、催眠药30
四、抗癫痫药31
五、抗躁狂症药(碳酸锂)35
六、抗精神病药35
七、抗偏头痛药40
八、抗震颤麻痹药41
九、抗抑郁症药44
十、抗痛风药49
十一、抗老年期痴呆药(多奈哌齐、利斯的明、石杉碱甲)50
十二、麻醉性镇痛药50
十三、非甾体抗炎药51
第二节 麻醉药与骨骼肌系统用药52
一、全身麻醉药52
二、局部麻醉药53
三、骨骼肌兴奋药54
四、骨骼肌松弛药55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用药55
一、抗酸药55
二、抑酸药56
三、助消化药(乳酶生、胰酶、胃蛋白酶、淀粉酶)57
四、胃黏膜保护剂57
五、胃肠解痉药58
六、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莫沙必利、伊托必利)58
七、泻药59
八、止泻药60
九、催吐药(阿扑吗啡)60
十、止吐药61
十一、微生态药61
十二、利胆药61
十三、肝病辅助用药62
十四、抗溃疡性结肠炎药(柳氮磺吡啶、奥沙拉嗪、美沙拉嗪)63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用药64
一、抗心功能不全药64
二、抗心律失常药65
三、抗心绞痛药68
四、抗高血压药69
五、调节血脂药74
六、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76
第五节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77
一、镇咳药77
二、祛痰药78
三、平喘药79
四、抗肺动脉高压症药81
五、减轻鼻充血药(伪麻黄碱)81
第六节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81
一、促凝血药81
二、抗血小板药83
三、抗凝血药85
四、抗贫血药87
五、促进白细胞增生药88
六、促进红细胞增生药(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88
七、促进血小板增生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89
八、血浆及血浆代用品(聚明胶肽、琥珀酰明胶、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89
第七节 泌尿系统疾病用药89
一、利尿药89
二、脱水药(甘露醇、甘油果糖)91
三、抗利尿药(鞣酸加压素、去氨加压素)92
四、抗前列腺疾病用药92
五、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药物93
第八节 生殖系统疾病用药93
一、促子宫收缩及引产药93
二、抗早产药95
三、促宫颈成熟药(普拉睾酮钠)95
四、退乳药(溴隐亭)96
第九节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用药96
一、下丘脑和腺垂体激素96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98
三、雌激素99
四、孕激素100
五、雄激素100
六、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101
七、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101
八、降糖药与抗糖尿病药102
九、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105
十、调节骨代谢与形成的药物107
十一、减重药(奥利司他)109
第十节 营养与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用药109
一、维生素109
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用药110
三、调节酸碱平衡用药111
四、葡萄糖与果糖112
五、氨基酸112
六、脂肪乳112
第十一节 眼科疾病用药113
一、散瞳药和睫状肌麻痹药113
二、抗青光眼药(降眼压药)114
三、人工泪液、眼润滑剂116
四、抗视网膜病变药(羟苯磺酸钙)116
五、抗黄斑变性药116
六、抗白内障药(硫普罗宁、吡诺克辛钠)117
七、眼病诊断剂117
第十二节 耳鼻喉科疾病用药118
一、鼻用糖皮质激素(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118
二、鼻减充血剂(麻黄碱、羟甲唑啉、赛洛唑啉)118
三、抗鼻变态反应药(氮?斯汀)118
四、减鼻流涕药(异丙托溴铵)118
五、咽喉含漱剂(复方硼砂含漱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过氧化氢溶液)118
六、咽喉含片(西地碘、度米芬喉片)118
第十三节 皮肤科疾病用药119
一、抗皮肤细菌感染药(莫匹罗星、夫西地酸)119
二、抗寻常性银屑病(牛皮癣)药119
三、抗寻常痤疮药120
四、抗白癜风药(甲氧沙林)122
五、抗皮肤色素(黄褐斑)药(氢醌)122
六、抗过敏反应药122
第十四节 抗菌药物124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124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125
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霉素类)125
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126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氧头孢烯类)126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27
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28
八、四环素类128
九、林可胺类抗生素129
十、糖肽类与环脂肽类抗生素130
十一、酰胺醇类抗生素130
十二、噁唑烷类抗生素131
十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131
十四、磺胺类药物132
十五、抗真菌药133
十六、抗结核杆菌药136
十七、抗麻风药138
第十五节 抗病毒药138
一、抗流感病毒药138
二、抗疱疹病毒药(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喷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140
三、抗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药140
四、抗乙型肝炎病毒药(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142
五、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膦甲酸钠)143
六、其他抗病毒药143
第十六节 抗寄生虫药144
一、驱肠虫药144
二、抗疟药145
三、抗阿米巴病药(依米丁、双碘喹啉、卡巴砷)146
四、抗滴虫药(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哌硝噻唑、塞克硝唑、尼莫唑)147
五、抗丝虫药(乙胺嗪、伊维菌素)147
六、抗吸虫药148
七、抗利什曼原虫药149
第十七节 抗肿瘤药149
一、作用于DNA化学结构药149
二、干扰核酸生物合成药152
三、作用于核酸转录药(放线菌素D、阿柔比星A、阿柔比星B)155
四、拓扑异构酶抑制药156
五、芳香化酶抑制剂157
六、干扰有丝分裂药158
七、调节机体激素平衡而抑制肿瘤药——激素类160
八、分子靶向抗肿瘤药162
九、单克隆抗体靶向药(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群司珠单抗)164
十、抗肿瘤辅助用药165
第十八节 解毒用药167
一、重金属、类金属中毒解毒剂167
二、有机磷中毒解毒剂169
三、氰化物中毒解毒剂169
四、亚硝酸盐中毒解毒剂(亚甲蓝)170
五、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解毒剂(乙酰半胱氨酸、蛋氨酸)170
六、苯二氮?类镇静药中毒解毒剂(氟马西尼)170
七、异烟肼中毒解毒剂(维生素B6)170
八、麻醉性镇痛药中毒解毒剂(纳洛酮、美沙酮)171
九、华法林中毒解毒剂(维生素K1)171
十、有机氟(灭鼠药)中毒解毒剂(乙酰胺)171
十一、铅中毒解毒剂(琥巯酸)171
第十九节 造影剂(对比剂)172
一、有机碘化合物172
二、无机碘化合物(碘化钠)173
三、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173
四、含钆造影剂(钆喷酸葡胺、钆双胺、钆贝葡胺、钆布醇、钆特酸葡胺)173
五、顺磁性磁共振造影剂(锰福地吡三钠)174
第三章 诱发各种不良反应的药品与救治措施175
第一节 发生在精神和神经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175
一、头痛179
二、发热180
三、眩晕182
四、耳鸣183
五、谵妄185
六、惊厥187
七、抽搐188
八、寒战189
九、麻木190
十、癫痫191
十一、幻觉193
十二、疲倦194
十三、困倦195
十四、共济失调196
十五、步履蹒跚197
十六、神经-肌肉接头损害198
十七、精神失常200
十八、嗜睡201
十九、失眠203
二十、焦虑204
二十一、抑郁206
二十二、流涎207
第二节 发生在呼吸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208
一、咳嗽209
二、哮喘210
三、急性喉头水肿211
四、呼吸困难212
五、胸闷214
六、胸痛214
七、支气管痉挛216
八、肺水肿217
九、肺纤维化218
十、类流感样综合征220
第三节 发生在循环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221
一、血压升高222
二、直立性低血压223
三、心悸224
四、心肌缺血226
五、心肌梗死227
六、心功能不全229
七、心动过速230
八、心动过缓232
九、房室传导阻滞233
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34
十一、水肿236
十二、面部潮红237
十三、血栓性静脉炎238
第四节 发生在消化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240
一、呕吐240
二、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242
三、厌食244
四、吞咽困难245
五、味觉异常246
六、腹痛248
七、腹胀249
八、腹泻250
九、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51
十、便秘252
十一、便血254
十二、口干255
十三、反酸或胃酸过多256
十四、胃溃疡257
十五、胃石症259
十六、胆石症260
十七、肠梗阻262
十八、肝大263
十九、肝衰竭265
二十、肝硬化266
二十一、肝毒性267
二十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68
二十三、黄疸270
二十四、胰腺炎271
二十五、口腔溃疡273
二十六、大便色泽改变274
第五节 发生在血液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275
一、贫血275
二、溶血性贫血276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277
四、凝血功能障碍278
五、血白细胞计数减少280
六、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281
七、血红蛋白计数减少282
八、血小板计数减少283
九、出血284
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6
第六节 发生在生殖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287
一、阴茎勃起障碍(阳萎)287
二、早泄289
三、精子功能异常290
四、男性乳房肿胀及女性化291
五、月经异常293
六、闭经294
七、阴道出血295
八、性冷淡297
第七节 发生在泌尿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298
一、肾衰竭299
二、尿素氮升高301
三、血肌酐升高302
四、尿潴留303
五、排尿困难304
六、尿石症305
七、血尿307
八、结晶尿307
九、蛋白尿308
十、多尿310
十一、小便色泽改变310
第八节 发生在内分泌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311
一、低钾血症311
二、高钾血症313
三、低镁血症315
四、低钙血症316
五、高钙血症318
六、代谢性酸中毒319
七、血糖升高321
八、新发糖尿病322
九、血尿酸升高324
十、血胆固醇升高325
十一、体重增加327
十二、体重下降328
第九节 发生在骨与软组织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329
一、肌痛329
二、肌病(炎)331
三、横纹肌溶解症332
四、关节痛334
五、骨痛335
六、骨质疏松症336
七、骨关节炎337
八、股骨头坏死338
第十节 发生在皮肤与软组织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340
一、接触性皮炎340
二、剥脱性皮炎341
三、脂溢性皮炎342
四、光敏感性皮炎344
五、皮疹345
六、荨麻疹347
七、血管神经性水肿349
八、痤疮351
九、瘙痒352
十、变应性血管炎354
十一、皮肤色泽改变356
十二、固定性红斑药疹357
十三、脱发361
十四、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362
十五、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363
十六、史蒂文斯-约翰综合征364
第十一节 发生在感官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367
一、结膜炎367
二、角膜炎368
三、睑缘炎370
四、眼底出血370
五、视神经炎371
六、眼球色素沉着372
七、眼压升高373
八、视物模糊374
九、听力减退(下降)376
十、声音嘶哑377
十一、牙齿黄染378
十二、牙周炎379
十三、牙龈增生380
十四、口腔金属味381
第十二节 特殊的药品不良反应381
一、首剂效应382
二、灰婴综合征382
三、红人综合征383
四、阿-斯综合征384
五、5-羟色胺综合征385
六、激素停药综合征386
七、高催乳素血症388
八、锥体外系反应389
九、过敏性休克390
十、类磺胺类药过敏症391
十一、双硫仑样反应392
第四章 药物警戒395
第一节 药物警戒的概念396
一、药物警戒基本概念396
二、药物警戒的目的396
三、药物警戒的重要作用396
四、药物警戒的现状400
五、药物警戒的工作内容401
六、药物警戒的范围401
七、药物警戒信息402
八、药物警戒的瞻望403
第二节 质量源于设计404
一、药物的构效与毒性的辩证关系404
二、药物作用靶位与毒性关系405
三、药物生产的各个环节至关重要406
四、临床不合理用药可以改变药品的性质407
五、药物的正确保存亦是重要环节409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411
一、药源性疾病的概念411
二、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411
三、常见药源性疾病424
四、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427
五、药源性疾病的治疗428
第五章 药品不良反应的规避与防范433
第一节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433
第二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436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436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437
第三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437
一、避免滥用药品,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和数量437
二、规避特殊人群的用药438
三、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给药间隔和持续时间,防止蓄积性中毒441
四、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前用药防范446
五、针对显著的毒性,应用适宜的解毒剂447
六、对易致过敏或过敏性休克的药品,必须做皮肤试验449
七、及时救治不良反应449
八、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与护理450
主要参考文献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