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集装箱港口网络形成演化与发展机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集装箱港口网络形成演化与发展机制
  • 王成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5602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集装箱码头-网络系统-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集装箱港口网络形成演化与发展机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3

第二节 研究综述4

一、港口研究范畴4

二、港口演化理论7

三、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理论8

四、枢纽港的界定与空间识别10

五、航运网络与航运市场11

六、航运企业重组的空间效应12

七、码头企业扩张的空间效应14

八、中国集装箱航运体系的研究15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17

一、研究目标17

二、研究思路17

三、研究内容19

第二章 世界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发展演化21

第一节 港口模型与港口体系21

一、港口理论模型21

二、港口体系的空间尺度23

三、港口基本功能24

第二节 世界港口集装箱化历程26

一、世界港口集装箱化历程26

二、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0

第三节 世界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演化32

一、分析样本与数据33

二、集装箱港口演化33

第四节 世界集装箱港口及运量的空间集散趋势40

一、评价方法40

二、集装箱吞吐量的港口集散趋势41

三、集装箱港及运量的国家集散趋势42

四、集装箱港及运量的区域集散趋势44

第三章 世界集装箱航运网络的空间组织47

第一节 世界主要航线网络47

一、集装箱航运模式47

二、航线组织模式48

三、航线网络拓展历程53

第二节 运输组织空间分析模型55

一、数据与样本55

二、研究方法57

第三节 全球集装箱航运网络的空间组织60

一、集装箱航线的宏观格局60

二、集装箱港口的航线组织62

三、集装箱港的港口覆盖率63

四、集装箱港口的航班组织65

五、主要港口的航运联系格局66

第四章 集装箱枢纽港识别与空间体系69

第一节 港口体系的职能结构69

一、港口体系职能结构69

二、枢纽港界定70

第二节 枢纽港识别模型72

一、研究样本72

二、研究数据73

三、识别模型74

第三节 集装箱枢纽港的空间识别75

一、枢纽港甄选75

二、枢纽港特征77

第四节 集装箱枢纽港的空间体系79

一、评价指标体系79

二、枢纽港全球体系80

第五节 全球集装箱航运网络的空间系统84

一、集装箱网络的空间系统84

二、亚非欧澳航运系统86

三、南北美洲航运系统91

第五章 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演化机理95

第一节 集装箱港发展的驱动因素95

一、驱动因素构成95

二、驱动因素分类96

第二节 主要影响因素解析97

一、经济因素98

二、航线网络和区位107

三、船舶大型化与泊位水深111

四、航运企业的空间行为118

五、规模经济和成本121

第三节 集装箱港口网络同贸易网络的耦合机理123

一、集装箱吞吐量与国际贸易的关系123

二、集装箱港口网络同贸易网络的耦合124

第四节 国际枢纽港的发展演化机制129

一、集装箱枢纽港发展图式129

二、枢纽港的驱动因素演变132

第六章 航运企业重组对集装箱港口网络的影响134

第一节 全球航运企业重组模式与演进134

一、全球航运资源重组模式134

二、航运合作联盟发展历程137

三、航运企业兼并历程139

第二节 航运企业重组的空间响应142

一、全球运力的企业重新配置142

二、主干航线的运力配置及演进146

三、航运企业市场份额的格局演变149

四、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区域分布152

第三节 基于航运联盟的全球港口体系155

一、集装箱港口数量155

二、集装箱港口挂靠航线156

三、集装箱港口航班密度157

四、集装箱港口的通达性158

五、集装箱港口的联系格局159

六、集装箱港口的空间系统160

第七章 国际码头企业扩张对集装箱港口网络的影响162

第一节 国际码头企业扩张模式及历程162

一、世界港口管理模式162

二、世界主要码头运营企业163

三、国际码头企业扩张模式165

四、国际码头企业扩张分析166

第二节 码头企业扩张对全球港口市场的影响168

一、世界集装箱装卸量的企业集中168

二、全球码头经营市场的空间差异169

三、主要国际码头企业的全球网络171

四、航运企业扩张对港口体系的影响177

五、码头经营模式与港口私有化182

第八章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发展演化185

第一节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185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185

二、集装箱港口体系构成186

三、集装箱港口地域集聚187

四、集装箱港口规模结构188

五、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国际化193

六、港口集装箱化程度194

第二节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演化196

一、港口数量结构扩张196

二、港口分布格局扩张197

三、港口规模结构调整200

四、主要港口发展演化202

第三节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集散205

一、集聚指数演变205

二、区域运量集聚206

第四节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发展演化机理207

一、自然本底条件207

二、经济与城镇体系209

三、交通与区位条件212

四、国际经济联系216

五、政府管制与政策219

六、港航企业行为221

七、港口空间竞争223

第九章 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组织网络225

第一节 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组织225

一、数据与样本225

二、港口集装箱组织能力226

三、港口集装箱运输联系230

第二节 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组织系统233

一、中国近海集装箱运输组织系统233

二、中国集装箱航运国际组织系统235

三、中国集装箱运输系统组织能力236

第十章 边缘挑战理论与珠江三角洲实证研究238

第一节 边缘挑战的理论溯源238

一、集散性研究的理论基础238

二、Hayuth理论模式239

三、边缘挑战的理论本质242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变244

一、样本与数据244

二、港口体系演变245

第三节 港深边缘挑战的实证研究248

一、研究方法248

二、结果分析与结论250

三、边缘挑战形成机制252

第十一章 现代集装箱港口体系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实证259

第一节 现代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模式259

一、现代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模式259

二、离岸枢纽与港口区域化的理论机制264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271

一、集装箱化前期与技术试验阶段271

二、技术传播与集中化阶段273

三、中心枢纽港阶段274

四、扩散化与离岸枢纽阶段276

五、区域化阶段277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离岸枢纽的建设与发展279

一、洋山港的规划建设279

二、洋山港的航运发展281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离岸枢纽与区域化形成机制282

一、航运中心战略与本地约束282

二、港口码头投资与建设模式284

三、集装箱航运网络模式转变285

四、政府支持政策287

五、出口加工一产业一物流基地288

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发展态势289

一、东亚枢纽港秩序重新组合289

二、长三角港口职能继续调整290

三、国际航运中心逐步形成291

四、长江三角洲物流基地发展291

第十二章 国际港航企业重组与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293

第一节 航运企业重组对中国港口体系的影响293

一、国际班轮挂靠中国港口的历史293

二、基于航运联盟的中国港口体系294

三、基于航运联盟的中国航运系统297

第二节 国际码头企业扩张对中国港口的影响298

一、港口类型与管理机构298

二、中国港口政策演进与外资进入299

三、外部资本的中国港口经营网络301

四、中国港口的政企关系模式307

第十三章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模式与发展战略309

第一节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模式309

一、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图式309

二、集装箱港口体系图式特征310

第二节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发展环境313

一、国际环境313

二、国内环境314

第三节 中国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战略317

一、港口体系战略317

二、港口码头战略319

三、港航企业战略321

四、政府部门战略322

第十四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324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324

第二节 未来展望326

参考文献329

附录339

后记3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