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中国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中国哲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1/34235645.jpg)
- 詹石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店
- ISBN:780663129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8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822页
- 主题词:哲学史(地点: 中国 学科: 高等学校) 哲学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中国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国哲学与山水性灵1
导论1
二、中国哲学史的范围和任务3
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3
引言3
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6
一、原始宗教信仰的思维形态7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思维形态与商周宗教变革7
四、中国哲学史的分期与基本特点9
二、上吉神话母题及其思维特点12
五、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意义15
三、殷周宗教变革及其哲学理趣16
第二章 《周易》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影响21
一、《周易》的名义与由来21
二、《周易》体系及其整体功能26
三、《周易》“阴阳五行”与“尚中”思想29
四、《周易》的历史地位33
第三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本色的哲学思想38
一、道家的思想渊源与先驱39
二、老子及其主要哲学思想41
三、从关尹到庄周:早期道家哲学的发展49
四、稷下学宫与先秦黄老学派57
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62
第四章 儒家以仁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64
一、儒家思想渊源65
二、孔子生平与哲学思想67
三、从孟子到荀子:先秦儒家的弘扬75
四、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84
第五章 墨家的经验论哲学与名家88
一、墨家思想渊源与概况89
二、前期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91
三、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理论98
四、名家的“合同异”、“离坚白”与墨辩逻辑100
第六章 管仲学派及其科技哲学思想109
一、管仲学派与《管子》109
二、管仲学派以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111
四、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理论117
五、管仲学派“人与天调”思想及其科技政策121
一、法家的思想发端、基本特点与先驱人物127
第七章 法家的由来与法治哲学思想127
二、战国前期至中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31
三、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法治哲学134
四、法家流变教训与历史影响139
第八章 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143
一、兵家的思想渊源143
二、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145
三、孙膑对兵家军事哲学的继承与发展150
四、先秦兵家的历史影响154
第二编 秦代至南北朝的中国哲学161
引言161
一、《吕氏春秋》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164
第一章 秦统一的舆论准备与儒家经常的曲折流布164
二、儒家经学中的政治理想:《礼运》的社会蓝图170
三、秦汉时儒家道德修养旨要:《大学》与《孝经》172
四、《中庸》的“天人合一”论与“尚中”的人生哲学175
第二章 汉代早期黄老之学的勃兴179
一、河上公与汉初统治者对黄老学的推崇179
二、陆贾对道家黄老学的弘扬181
三、黄老学派集大成著作:《淮南子》186
四、黄老之学在汉代早期繁荣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193
第三章 董仲舒的崇天哲学与谶纬197
一、思想主流由“道”而“儒”的转轨198
二、董仲舒与《春秋》公羊学199
三、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201
四、董仲舒的崇天道德论206
五、谶纬流行与《白虎通》的宗教神学210
第四章 扬雄《太玄》的象数变体与王充哲学215
一、道家哲学新成就及其对扬雄的影响215
二、扬雄《太玄》象数体系的结构特点及其哲学思维219
三、王充的道家立场与《论衡》哲学思想227
第五章 道教产生及其早期哲学235
一、《太平经》的哲学思想236
二、符箓派与《想尔注》的宗教哲学247
三、金丹派与《周易参同契》的卦爻象征模式251
第六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259
一、玄学名义及其形成的社会思想原因260
二、何晏、王弼以“无”为本的玄学体系263
三、从阮籍、嵇康的“自然”论到张湛的《列子注》269
四、魏晋玄学的理论贡献与社会影响277
第七章 佛教中国化及其在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建构284
一、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魏晋时人之理解284
二、“般若”学与六家七宗287
三、中观学派与僧肇的“不真空”论293
四、慧远以“业报”核心的佛学理论296
五、涅?佛性论与竺道生298
一、魏晋社会的人生态度与生死观304
第八章 范缜与魏晋南北朝反宗教思潮304
二、形神问题:反宗教思潮之理论着眼点306
三、反宗教情绪的高涨与范缜《神灭论》的思想锋芒310
引言319
第三编 隋唐五代的中国哲学319
第一章 隋朝至初唐政治哲学的主要建树323
一、王通的王道政治论323
二、社会变迁与《贞观政要》的由来327
三、贞观君臣的治国理论与方略330
第二章 儒家经常的发展及其哲学倾向339
一、隋唐经学的盛衰340
二、隋唐主要经学家及其撰述342
三、隋唐经典注疏之哲学倾向354
第三章 隋唐佛教宗派的兴盛与思想发展358
一、天台宗的性具圆教358
二、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365
三、禅宗的由来与演变371
第四章 隋至盛唐道教地位的提高与重玄哲学381
一、图谶流行与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植381
二、老学繁衍与重玄派之勃兴383
三、隋至盛唐重玄派哲学的集大成385
四、隋至盛唐重玄派哲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390
第五章 李筌的阴符哲学及其历史影响394
一、李筌著述与《阴符经》之流传395
二、李筌以“盗机论”为核心的辩证思想及认识方法论398
三、李筌的社会政治理想与“明道修身”论402
四、李筌阴符哲学的历史影响407
第六章 韩愈、李翱心性哲学与反佛思想410
一、韩愈生平及其心性道德说411
二、李翱的复性说416
三、“道统说”与韩、李辟佛言论之得失419
一、从生平主张看刘禹锡、柳宗元思想的相互关系425
第七章 刘禹锡、柳宗元的天人哲学与历史观425
二、刘禹锡、柳宗元的天人哲学428
三、柳宗元的封建论435
四、刘禹锡、柳宗元思想的概括与评价439
第八章 晚唐五代道德哲学的新动向441
一、外丹术逐步向内丹术过渡441
二、道教传播新走向与杜光庭的理论贡献446
三、罗隐《太平两同书》统合儒道的思想建构449
四、谭峭《化书》的变化哲学理念452
引言459
第四编 宋元明清的中国哲学459
第一章 陈抟与宋代理学的初步建立463
一、陈抟的《无极图》与《先天图》463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465
三、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468
第二章 张载与气本论哲学的日趋完善474
一、“太虚即气”的本原构成论474
二、“由气化,有道之名”的太和理论477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与联系479
四、“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不同境界482
第三章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486
一、工程兄弟的理本论486
二、二程兄弟对性、理关系的见解489
三、二程兄弟关于性命修行的精神492
四、二程兄弟关于天理、人欲的一般看法495
五、二程兄弟“洛学”之南渡496
第四章 朱熹的学术生涯及其理学集大成500
一、朱熹的学术生涯500
二、朱熹对“理一分殊”与理气关系的解读503
三、朱熹以理为本的心性之学509
四、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用敬进学513
五、朱熹对先儒“天理人欲”命题的新解释519
六、朱子学派传承述略521
第五章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的哲学525
一、陆王心学的形成525
二、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内容528
三、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531
四、王守仁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论533
第六章 明末清初儒家的历史反思与思想总结541
一、顾炎武反对空谈与主张实学541
二、王夫之对理学的历史总结与本体论重建548
三、黄宗羲关于永恒本体之构想与批判精神566
第七章 清代治学与颜元、戴震的理性反思574
一、清代治学的形成及其研究方法574
二、颜元:尊重人道,推崇实践578
三、戴震的性理哲学思想587
第八章 明清道教与民间宗教597
一、正统道教衰落与民间宗教流衍597
二、道教对民间宗教的影响601
三、对民间宗教的认识和评价610
第五编 近现代的中国哲学619
引言619
第一章 近代哲学的先驱621
一、龚自珍以自我为宇宙主宰的思想621
第二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考639
一、康有为:穷极天下之理以求大同理想639
二、谭嗣同:超越生死的仁学精神645
三、梁启超:重塑国魂652
第三章 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探索661
一、严复对西方文化的传播661
二、章太炎的革命精神与虚无主义668
三、孙中山“知难行易”与突驾革命的理论674
第四章 道教对近代思潮的回应682
一、李西月心性修养的见解682
二、陈撄宁的仙道救国论686
三、魏尧与吕纯一对道教的改造690
第五章 近现代佛学研究之复兴694
一、杨文会与佛法之播扬694
二、章太炎“增益执”、“损减执”之说697
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699
第六章 西方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回应707
一、胡适:实用主义的中国化707
二、梁漱溟关于东西文化的哲学比较715
三、金岳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回应721
四、冯友兰继往开来的新理学726
第七章 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创立与发展736
一、王国维在近现代美学创立中的贡献及意境说的总结736
二、鲁迅“力之美”与无产阶级文艺743
三、朱光潜:艺术是心灵的表现749
四、宗白华:宇宙生命与心的空灵755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767
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767
二、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宣传倡导772
三、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777
后记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