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交换技术分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交换技术分册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4223968.jpg)
- 本书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0610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82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802页
- 主题词:通信技术 通信交换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交换技术分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交换技术概论1
第一节 交换的概念1
一、交换的引入1
二、交换点的基本功能2
第二节 交换方式2
一、电路交换3
二、多速率电路交换4
三、快速电路交换4
四、分组交换5
五、帧交换8
六、快速分组交换8
七、ATM交换8
第三节 脉冲编码调制基本原理10
一、时分多路复用原理11
二、模拟信号的抽样和抽样定理12
三、抽样信号的量化和编译码12
四、传输码型16
五、几个基本概念19
六、32路PCM的帧结构21
七、PCM的高次群21
第四节 交换技术基础21
一、话务基本理论21
二、交换网络的内部阻塞30
三、控制部件的呼叫处理能力--BHCA34
四、可靠性设计42
一、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60
第五节 交换技术的发展60
二、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61
三、ATM交换技术的发展63
第二章 电路交换技术67
第一节 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分类67
一、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67
二、电路交换技术的分类68
第二节 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功能69
一、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69
二、电路交换的基本功能70
三、控制系统的结构72
第三节 T型接线器和S型接线器75
一、T型接线器76
二、S型接线器77
第四节 数字交换网络技术78
一、TST交换网络78
二、STS交换网络81
三、其他类型的交换网络81
四、串/并变换原理及应用82
第五节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85
一、呼叫接续的处理过程85
二、SDL图88
三、输入处理92
四、分析处理97
五、任务执行和输出处理100
第六节 程控交换机软件101
一、程控交换机的运行软件101
二、基本软件103
三、程序的执行管理107
四、故障处理108
第三章 程控交换机实例115
第一节 C C08数字交换机115
一、C C08数字交换机系统性能及115
二、C C08数字交换机硬件系统结构117
三、管理和通信模块120
四、交换模块125
五、各种接口单元和接口电路128
六、C C08数字交换机软件系统简介140
第二节 TETEX-150交换机145
一、总体介绍145
二、用户级和用户处理机155
三、选组级交换网络161
第三节 S-1240型数字交换机简介189
一、S-1240型数字交换机特点189
二、各种终端模块195
三、数字交换网络(DSN)198
四、局内呼叫的接续过程203
第四节 H20-20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205
一、H20-20特点与技术参数205
二、H20-20系统206
三、H20-20的呼叫处理211
第四章 移动交换技术216
第一节 公用陆地移动网(PLMN)216
一、网络结构216
二、信道划分和波道指配219
三、编号计划220
第二节 移动交换基本技术223
一、移动呼叫一般过程223
二、漫游226
三、切换226
四、网络安全技术228
第三节 移动交换信令230
一、无线接口信令231
二、基站接入信令234
三、网络接口信令238
第四节 移动交换系统239
一、移动交换机结构和特点239
二、移动呼叫处理244
三、自动漫游实现技术247
四、切换实现技术249
五、移动交换机示例254
第五章 七号信令256
第一节 7号信令基本概念256
一、分层协议结构256
二、信令传送方式260
三、7号信令网260
四、7号信令消息格式263
第二节 消息传递部分266
一、信令链路功能266
二、信令消息处理功能270
三、信令网管理功能272
一、消息格式276
二、标题码分配276
第三节 电话用户部分(TUP)276
三、消息名277
四、各种消息格式279
五、信号传递程序291
第四节 ISDN电话用户部分(ISOP)297
一、ISUP的功能和支持的业务297
二、ISUP信令消息和参数298
三、ISUP信令消息应用示例306
四、呼叫建立程序307
第五节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311
一、概述311
二、原语和参数311
三、SCCP消息格式315
四、SCCP消息类型编码及基本功能317
五、SCCP消息参数319
六、SCCP业务323
七、SCCP管理326
第六节 事务处理能力部分(TCAP)328
一、事务处理能力的功能328
二、成份子层329
三、TC消息格式和编码333
第六章 智能网技术344
第一节 智能网概述344
一、电信新业务的发展与智能网344
二、什么是智能网345
三、智能网的概念模型348
四、智能网的国际标准352
第二节 业务平面354
一、智能网业务的类型354
二、CS--1业务平面356
三、CS--2的业务平面366
第三节 总功能平面375
一、概述375
二、CS--1总功能平面378
第二节 可编程交换平台技术381
三、CS--2总功能平面399
四、总业务逻辑(GSL)、SIB、BCP间的关系439
第四节 分布功能平面与物理平面441
一、功能实体与物理实体的关系441
五、业务平面和总功能平面的映射441
二、业务交换点443
三、业务控制功能451
四、业务数据功能(SDF)460
五、专用资源功能(SRF)461
六、业务管理系统(SMS)462
七、业务创建环境(SCE)466
第五节 智能网应用协议469
一、INAP与No.7信令的关系470
二、INAP的定义方法471
第六节 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473
一、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模型473
二、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473
三、体系结构中IN的功能实体475
四、体系结构中的物理实体476
五、宽带体系结构实现多媒体业务举例477
第七节 宽带智能网的基本呼叫状态模型487
一、宽带智能网基本呼叫状态模型的位置487
二、宽带智能网的基本呼叫状态模型(BCSM)488
三、宽带智能网中BCSM的其他实现方案503
第八节 宽带智能网主要功能实体504
一、宽带智能网的业务交换功能504
二、宽带智能网的业务控制功能511
三、宽带智能网的特殊资源功能513
四、宽带智能网的业务管理功能517
五、宽带智能网的业务生成环境功能520
第九节 智能网的发展趋势524
一、智能网的几个发展阶段524
二、智能网能力集2的功能及业务527
三、未来的研究课题531
第七章 分组交换技术534
第一节 分组交换原理534
一、分组交换的起源和早期历史534
三、通信线路的资源共享535
二、分组交换迅速发展的原因535
四、交织传输537
五、分组的形成539
六、分组的传输540
七、分组的交换542
八、路由选择544
九、流量控制551
第二节 分组交换网554
一、分组交换网的构成554
二、分组传送业务和用户业务类别562
三、网路编号568
四、网内控制569
五、终端接口577
六、主要性能579
七、计费原则581
第三节 X.25582
一、X.25建议概述582
二、X.25的层次583
三、X.25的物理层583
四、X.25的数据链路层584
五、X.25分组层607
第四节 分组交换网设备627
一、分组交换机629
二、分组集中器631
三、分组装拆设备632
四、网络管理中心633
五、分组式终端635
六、非分组式终端637
七、优质音频电路传输标准639
八、数据通信测试643
九、数据线路分析仪644
第五节 分组交换网规划设计645
一、网络结构645
二、网络图649
三、网络的连通性和可靠性652
四、网络信息流量分析654
五、网络时延分析657
六、系统响应时间的分配和计算658
七、中继线容量的分配和计算661
八、系统可用性计算663
九、网络设计664
第六节 分组交换网实例666
一、北方电信公司的分组交换网666
二、SPRINT公司的分组交换网675
第一节 帧中继技术概述691
一、什么是帧中继691
第八章 帧中继技术691
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帧中继692
三、帧中继业务692
四、帧交换业务695
五、帧中继常用的技术术语的说明695
六、帧中继的参考模型697
七、帧中继的基本功能699
八、帧中继的带宽管理701
九、帧中继的国际标准702
十、帧中继的应用704
第二节 帧中继协议710
一、数据链路层帧方式接入协议(LAPF)710
二、数据链路层核心协议719
三、帧中继的寻址功能722
四、帧方式的基本呼叫控制协议723
第三节 帧中继用户接入及帧中继设备732
一、帧中继用户接入733
二、帧中继用户接入设备737
三、帧中继交换机739
二、组网技术755
一、建立帧中继的必要考虑755
第四节 帧中继的网络技术755
三、帧中继网络技术平台的比较760
四、网络服务质量762
五、拥塞管理766
六、帧中继的网络管理768
七、计费方式770
八、帧中继技术的发展770
第五节 帧中继的测试770
一、测试类型及内容771
二、协议测试方式773
三、测试工具779
一、异步转移模式的定义和特点783
第一节 ATM基础783
第九章 ATM技术783
二、ATM的信元结构784
三、ATM协议参考模型785
四、ATM层788
五、ATM适配层800
六、物理层812
第二节 ATM交换817
一、引言817
二、交换要求821
三、基本交换模块823
四、ATM交换机构850
第三节 ATM交换结构控制机理872
一、缓冲策略873
二、竞争消除890
三、反压控制902
四、选路方法904
五、多播实现907
六 队列管理917
一、ATM通信网信令简介927
第四节 ATM通信网信令927
二、ATM通信网接入信令929
三、ATM通信网局间信令942
四、ATM通信网信令处理过程956
第五节 ATM网络管理957
一、ATM网络管理结构和功能957
二、ATM网络管理协议962
三、ATM网接口管理968
四、ATM通信网总体管理969
五、ATM网业务量控制管理972
第六节 ATM交换设备973
一、Alcatel公司的多业务网络平台AVANZA974
二、Siemens/Newbridge公司的EWSXpress/MainstreetXpress系列产品986
三、北方电讯公司的Magellan系列ATM交换设备998
四、Ascend公司的ATM交换设备1003
第十章 IP与ATM结合技术1008
第一节 传统Internet技术及其面临的问题1008
第二节 利用ATM构造宽带Internet骨干网1010
第三节 ATM上的传统IP规范(Classical IP Over ATM)1012
一、配置1012
二、协议结构1013
三、工作过程1013
四、网络连接1015
第四节 局域网仿真1016
五、优缺点分析1016
一、局域网仿真的配置结构1018
二、局域网仿真的协议结构1019
三、LANE的帧格式1020
四、ATM仿真局域网中的连接1021
五、局域网仿真的工作过程概述1022
六、虚拟LAN的概念1023
七、LANE的协议规程1023
八、LANE的网络连接1025
九、LANE的优缺点分析1026
十、LANE与IPOA的比较1026
第五节 ATM上的多协议规范(MPOA)1028
一、MPOA的参考配置1031
二、MPOA的逻辑组成部分1031
三、MPOA的工作原理1033
四、MPOA优缺点分析1035
五、MPOA与其他相关协议的关系1036
第六节 IP交换1037
一、IP交换的组成1037
二、流的分类1037
三、IP交换的工作原理1038
四、IP交换网的配置1040
五、IP交换中所使用的协议1041
六、IP交换的优缺点分析1042
第七节 标记交换1043
一、标记交换的原理1043
二、标记交换的优缺点分析1047
三、标记交换与IP交换的比较1048
第八节 在ATM上支持IP协议总结1050
一、重叠模型1050
二、集成模型1051
三、两种模型的比较1052
四、技术的成熟度1052
附录 局域网仿真技术规范1053
1序言1053
2 LAN仿真业务的描述1057
3 LAN仿真业务规范1069
4 LAN仿真帧格式1080
5 初始化协议、程序和帧格式1087
6 注册协议、程序和帧格式1104
7 地址解析协议、程序和帧格式1106
8 数据传输协议和程序1113
9 Flush消息协议、程序和帧格式1118
10 终止协议和程序1121
11 ATM地址的使用1122
12 附录1125
第十一章 多协义标签交换(MPLS)1145
第一节 概述1145
一、MPLS的提出及其标准化工作1145
二、MPLS工作原理1147
三、MPLS的功能特征1148
四、MPLS技术特点及优势1149
五、MPLS的性能表示1150
六、IPOA、MPOA、LANE、IP、Switching、ARIS、Tag Switching与MPLS的比较1153
第二节 MPLS网络体系结构1154
一、概述1154
二、MPLS技术发展动力1156
三、MPLS网络的基本运作机制1159
四、MPLS基础1161
五、第二层与第三层转发1178
六、MPLS网络扩展性1179
七、MPLS聚合与流合并1179
八、MPLS环路处理1183
九、MPLS与多路径路由1187
十、MPLS的组播1188
十一、层次化结构的MPLS网络运作1188
十二、基于传统ATM技术的MPLS系统运作1191
第三节 标记分发协议(LDP)1192
十三、MPLS网络操作与管理1192
一、概述1193
二、LDP操作1194
三、协议规范1207
第四节 标签交换路径(LSP)1242
一、标签交换路径概述1242
二、LSP中倒数第二跳标签弹栈1244
三、LSP建立的控制模式:有序与独立1244
四、LSP路由选择1245
五、LSP隧道1246
六、BGP边界路由器间的LSP隧道1248
七、基于约束的LSP1249
八、利用RSVP建立隧道式LSP1256
九、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故障检测及保护1258
十、LSP的快速重选路由1262
十二、LSP的循环控制方法:螺线法1264
十二、组播LSP1272
第五节 MPLS的OoS机制1272
一、综合业务模型1274
二、Diff-serv1276
三、MPLS与Diff-serv的结合1285
第六节 LSP网络的管理及其在VPN上的应用1313
一、概述1313
二、相关的Cisco设备及其建立和配置1314
三、配置网络管理系统1316
四、基于MPLS的虚拟专用网(VPN)1321
附录 英文缩略语索引1334
第一节 概述1342
第十二章 光交换技术1342
第二节 光交换元件1343
一、半导体光开关1343
二、耦合波导开关1343
三、硅衬底平面光波导开关1344
四、波长转换器1344
五、光存储器1345
六、空间光调制器1346
第三节 光交换网络结构1346
一、空分光交换网络1347
二、波分光交换网络1348
三、时分光交换网络1349
四、自由空间光交换网络1352
五、混合型光交换网络1353
第四节 多维交换系统1354
一、多维光网络结构1354
二、多维光交换网络应用1356
第五节 光交换的应用1357
一、光分插复用1357
二、光互连1358
第六节 通用MPLS(GMPLS)的提出1359
一、MPLS的关键概念回顾1359
二、GMPLS的基本问题1360
三、GMPLS对控制平面信令的增强1362
一、引言和背景1364
第一节 软交换技术1364
第十三章 可编程交换技术1364
二、公共通信网络的演变1365
三、软交换解决方案1368
四、软交换的路由问题1379
五、如何提供增值的PSTN业务1379
六、如何提供新的数据业务1380
七、第三方业务创建1380
一、引言1381
二、可编程承载信道处理平台1382
三、高层业务和应用可编程软件平台1399
四、可编程综合业务平台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