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血液病的诊治和实验室检查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血液病的诊治和实验室检查技术
  • 徐功立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312817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67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7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血液病的诊治和实验室检查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3

总论3

第一章 血细胞生成与发育3

第一节 造血组织和血细胞生成3

一、造血组织3

二、胚胎造血期造血部位及血细胞生成4

三、出生后造血期造血部位及血细胞生成4

第二节 造血因子与造血调控5

第二章 造血系统疾病的分类7

第一节 红细胞疾病7

第二节 白细胞疾病8

第三节 出血、凝血性疾病8

第四节 血栓性疾病9

第三章 造血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技术10

第一节 主要临床表现10

一、贫血10

二、发热、感染11

三、出血11

四、肝、脾、淋巴结肿大11

第二节 血液病的主要诊断技术12

一、一般诊断技术12

二、特殊诊断技术16

第四章 造血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8

第一节 药物治疗18

一、抗贫血药物18

二、升白细胞药物20

三、止血药物22

四、抗凝及溶栓药物25

五、免疫抑制剂27

六、抗肿瘤药物29

七、抗感染药物41

第二节 生物制剂的应用53

第三节 输血治疗54

一、全血输注54

二、成分输血56

三、血细胞分离机的治疗与血液成分去除术57

第四节 胎肝细胞悬液输注59

第五节 血液光照治疗60

一、光疗60

二、紫外线照射血液充氧回输疗法60

三、光动力治疗62

第六节 血液病的放射治疗62

第七节 血液病脾切除治疗63

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63

二、海洋性贫血63

三、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64

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4

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4

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4

七、骨髓纤维化64

第八节 骨髓移植64

第九节 基因治疗64

各论65

第五章 红细胞系统疾病65

第一节 贫血概述65

第二节 铁代谢异常性贫血72

一、缺铁性贫血73

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77

三、血色病79

四、无或低转运铁蛋白血症80

第三节 巨幼细胞贫血81

第四节 溶血性贫血86

一、概述86

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87

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89

四、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92

五、冷凝集素病92

六、行军性血红蛋白尿93

七、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93

八、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94

九、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94

十、异常血红蛋白病97

十一、海洋性贫血99

十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101

十三、硫化血红蛋白血症102

十四、药物和化学毒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102

十五、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03

十六、红细胞机械性损伤性贫血104

第五节 骨髓增生低下性贫血106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106

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14

三、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15

第六节 卟啉病116

一、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116

二、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116

三、急性间歇性卟啉病117

四、混合性卟啉病118

五、迟发性皮肤卟啉病118

六、遗传性粪卟啉病118

七、获得性卟啉病119

第七节 继发性贫血119

一、感染性贫血119

二、肾性贫血120

三、恶性肿瘤性贫血121

四、结缔组织病性贫血122

五、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123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123

七、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贫血124

第六章 白细胞系统疾病126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126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130

一、慢性肉芽肿性疾病130

二、Chediak-Higashi综合征131

三、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131

四、中性粒细胞肌动蛋白功能不良132

第三节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32

一、概述132

二、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133

三、Churg-Strauss综合征135

四、嗜酸粒细胞心内膜炎135

五、嗜酸粒细胞胃肠炎136

六、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136

七、肉芽肿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37

八、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37

第四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7

第五节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140

第七章 类白血病反应142

第八章 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144

一、概述144

二、诊断依据146

三、MDS的特殊类型及诊断标准146

第九章 白血病150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150

第二节 白血病分类151

一、按细胞形态组织化学及免疫学分型(FAB)151

二、按免疫学分型151

三、细胞遗传学分型152

四、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型153

第三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4

第四节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56

第五节 难治性白血病159

一、多药耐药(MDR)是导致白血病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159

二、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标准160

三、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160

四、耐药的逆传161

第六节 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与诊断161

第七节 慢性白血病164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64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7

第八节 少见类型白血病169

一、嗜酸粒细胞白血病169

二、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169

三、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170

四、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170

五、急性浆细胞白血病171

六、多毛细胞白血病171

七、幼淋巴细胞白血病172

八、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72

九、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173

十、急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173

十一、急性混合细胞型白血病174

十二、不能分型的白血病174

十三、继发性白血病175

第十章 恶性淋巴瘤176

第一节 恶性淋巴瘤的分类及分期176

第二节 霍奇金病178

第三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182

第四节 皮肤T细胞淋巴瘤187

一、蕈样霉菌病(MF)187

二、Sezary综合征(SS)188

第五节 并发症的治疗及处理189

第六节 预后因素190

第十一章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192

第十二章 浆细胞病194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194

第二节 局限性浆细胞瘤199

第三节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200

第四节 重链病201

一、γ型重链病201

二、α型重链病201

三、μ型重链病202

第十三章 组织细胞性疾病203

第一节 高雪病203

第二节 尼曼—匹克病204

第三节 海蓝细胞增多症204

第四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205

第五节 组织细胞增多症206

第六节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07

第十四章 骨髓增殖性疾病208

第一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08

第二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10

第三节 骨髓纤维化症211

第十五章 脾功能亢进214

第十六章 出血性疾病216

第一节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16

第二节 血管性紫癜217

一、过敏性紫癜217

二、老年性紫癜220

三、自身红细胞过敏性紫癜220

第三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0

一、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1

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2

第四节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25

第五节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7

第六节 同族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9

第七节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229

一、遗传性血小板粘附功能缺陷性疾病230

二、遗传性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血小板无力症)231

三、遗传性血小板释放功能缺陷性疾病232

第八节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233

第九节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235

一、血友病235

二、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239

三、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239

四、遗传性因子Ⅴ缺乏症240

五、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240

六、遗传性因子Ⅹ缺乏症241

七、遗传性因子Ⅻ缺乏症241

八、遗传性因子ⅩⅢ缺乏症242

九、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242

十、遗传性凝血因子联合缺乏243

第十节 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243

一、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244

二、严重肝病引起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245

三、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症246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48

第十八章 血栓性疾病252

第一节 血栓形成252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252

二、血栓的结构及分类252

三、血栓的结局253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253

第二节 易栓症的分类253

一、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253

二、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254

三、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254

四、活化蛋白C辅因子—Ⅱ缺乏症254

五、遗传性肝素辅因子—Ⅱ缺乏症255

六、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过多255

七、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255

八、家族性富含组氨酸糖蛋白增多症255

九、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55

第三节 血栓前状态255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测定255

二、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检测256

三、凝血因子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测定256

四、抗凝系统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检测257

五、纤溶系统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及其测定257

第四节 动脉血栓栓塞258

一、急性心肌梗塞258

二、脑梗塞269

三、外周动脉闭塞性疾患284

第五节 静脉血栓栓塞292

一、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92

二、肺栓塞296

第十九章 其他血液疾病299

第一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99

第二节 高γ-球蛋白血症300

第三节 骨髓坏死300

第二十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01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301

一、骨髓移植301

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02

三、脐带血干细胞移植302

第二节 脐血移植305

第二十一章 输血与输血反应306

第一节 输注血液成分的种类306

一、全血306

二、成分输血306

第二节 输血反应和处理308

第二十二章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310

第二十三章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314

一、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314

二、放射治疗在血液病中的临床应用315

第二十四章 血液病的基因治疗323

一、ADA免疫缺乏症323

二、血友病323

第二十五章 血液病的护理325

第一节 心理护理325

一、焦虑325

二、抑郁325

三、依赖325

四、疑虑325

五、寂寞325

六、愤怒325

第二节 病人的营养326

第三节 皮肤、粘膜反应的护理327

第四节 静脉护理328

第五节 锁骨下静脉插管术的应用及护理328

第六节 白细胞减少病人的护理330

第七节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护理330

一、病房的清洁消毒331

二、人体环境的保护331

第八节 层流室的应用及病人的护理332

参考文献333

下篇 血液病实验室检查技术339

第二十六章 血液细胞学基础339

第一节 血细胞的来源、分化与成熟339

一、造血理论的发展339

二、造血干细胞340

三、血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340

四、血细胞的成熟341

第二节 红细胞的生理及生化341

一、红细胞的增殖、分化和释放341

二、红细胞的生成调节341

三、红细胞的破坏343

四、红细胞的功能和生理特征343

五、红细胞的代谢344

六、血红素的合成与铁的代谢345

七、珠蛋白347

八、红细胞膜347

九、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子348

第三节 白细胞的生理及生化349

一、粒细胞系统349

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52

三、淋巴—浆细胞系统353

四、血小板356

第四节 血细胞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359

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359

二、细胞浆的结构和功能360

三、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63

第二十七章 骨髓及血液细胞形态学365

第一节 瑞氏染色下的血细胞形态学365

一、干细胞365

二、红细胞系统365

三、粒细胞系统367

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68

五、淋巴-浆细胞系统368

六、巨核细胞系统370

七、骨髓中其他细胞370

八、各类原始细胞鉴别371

第二节 相差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学372

一、正常血细胞的形态372

二、病理状态下的各系统细胞形态373

第三节 荧光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学374

一、正常血细胞形态学374

二、病理形态血细胞学375

第四节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376

一、红细胞系统376

二、粒细胞系统376

三、单核细胞系统379

四、淋巴—浆细胞系统379

五、巨核细胞系统380

六、其它细胞381

第五节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学381

一、红细胞系统381

二、白细胞382

三、血小板383

第二十八章 血液病的一般检查技术384

第一节 血液细胞分析技术384

一、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简介384

二、各项参数的代号、参考值及其简要临床意义385

三、网织红细胞自动化分析与临床应用386

四、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的质量控制387

第二节 血细胞涂片与染色391

一、血细胞涂片391

二、瑞氏(Wright)染色法391

三、姬姆萨(Giemsa)染色法393

四、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393

第三节 血细胞的一般检查技术393

一、血红蛋白测定—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393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394

三、血清结合珠蛋白定量测定395

四、红细胞计数395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396

六、点彩红细胞计数397

七、白细胞计数、分类397

八、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检查400

第四节 骨髓穿刺术406

一、胸骨穿刺术406

二、棘突穿刺术406

三、骼前上棘穿刺术407

四、骼后上棘穿刺术407

五、骨髓象检查407

六、骨髓标本的保存和存档409

第五节 脾脏穿刺术410

第六节 淋巴结穿刺术410

第二十九章 血液病的特殊检查技术412

第一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412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412

二、红细胞温育后渗透脆性试验413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413

四、糖水溶血试验415

五、酸溶血试验415

六、蛇毒因子溶血试验417

七、人红细胞膜的制备417

八、红细胞膜胆固醇的测定418

九、红细胞膜磷脂的分析419

十、红细胞膜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421

十一、红细胞膜脂肪酸组分的测定422

十二、红细胞膜磷脂两侧不对称性分布的测定423

十三、红细胞膜巯基总量的测定423

第二节 红细胞酶缺陷试验424

一、红细胞乙酰胆碱脂酶测定424

二、红细胞膜Na+、K+-ATP酶测定425

三、ATP、哇巴因测定425

四、红细胞膜Ca2+、Mg+-ATP酶的测定427

五、红细胞膜Na+、K+—ATP酶及Ca2+、Mg2+-ATP酶一次测定法429

六、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430

七、高铁血红蛋白定量测定431

八、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431

九、丙酮酸激酶的生化测定433

十、还原型谷胱甘肽测定434

十一、谷胱甘肽稳定性试验435

十二、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酶荧光“点”试验435

十三、丙酮酸激酶的荧光“点”试验435

十四、磷酸丙糖异构酶荧光“点”试验435

十五、红细胞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436

第三节 异常血红蛋白检验436

一、血红蛋白溶液的制备437

二、抗碱血红蛋白测定437

三、异丙醇沉淀试验438

四、热不稳定试验438

五、含血红蛋白F的红细胞染色439

六、血红蛋白H包涵体染色439

七、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440

八、还原型血红蛋白溶解度试验440

九、血红蛋白镰变试验441

十、血红蛋白S胶溶试验441

十一、血红蛋白吸收光谱测定442

十二、血红蛋白C试验442

十三、血红蛋白电泳442

十四、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1443

十五、淀粉胶电泳-2444

十六、琼脂胶电泳-3445

十七、pH6.25琼脂胶电泳445

第四节 白细胞系统检验技术446

一、白细胞凝集试验446

二、白细胞溶解试验447

三、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448

四、细胞毒试验449

五、骨髓中粒细胞储存能力的测定449

六、边缘池粒细胞数量的测定450

七、粒细胞动力学及寿命的测定450

八、白血病相关抗原的测定450

九、溶菌酶测定(比浊法)450

第三十章 出血、凝血及血栓性疾病的实验技术452

第一节 血管壁和内皮细胞检查452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LCFT,束臂法)452

二、出血时间测定(BT,IVY法)452

三、阿斯匹林耐量试验(ATT)453

四、内皮细胞功能试验453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454

一、凝血因子筛选试验454

二、内源系统凝血因子纠正试验456

三、凝血因子活性检查457

四、凝血因子抗原测定459

五、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检查460

第三节 抗凝蛋白测定461

一、抗凝血酶Ⅲ抗原测定(ATⅢ:Ag,免疫火箭电泳法)461

二、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ATⅢ:C,凝胶空斑法)462

三、蛋白C抗原测定(PC:Ag,免疫火箭电泳法)462

四、蛋白C活性测定(PC:A,发色底物法)463

第四节 纤溶系统的检查463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加钙法)463

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t-PA:A,发色底物法)464

三、纤溶酶原活性测定(PLG:A,发色底物法)464

四、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时间(3P)试验465

五、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ELISA法)465

第五节 循环抗凝物质的检查465

一、凝血酶时间测定(TT)465

二、血浆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检查(甲苯胺蓝纠正试验)466

三、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检查466

第六节 全自动凝血仪467

一、全自动凝血仪简介467

二、全自动凝血仪的检测方法及原理467

三、各项参数的代号、参考值及主要临床意义468

第三十一章 血液细胞化学染色470

第一节 酶类的显示470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法(POX)470

二、单胺氧化酶染色(Glenner法)471

三、DOPA氧化酶染色(Clqidlaco改良法)472

四、琥珀酸脱氢酶染色(Hayhoe法)472

五、乳酸脱氢酶染色(Hayhoe法)472

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染色(Hayhoe法)473

七、苹果酸脱氢酶染色(Barka法)473

八、水解酶染色法473

第二节 蛋白质的显示480

一、蛋白质结合硫氢基染色法480

二、碱性蛋白染色法(Poroyny法)481

第三节 核酸的显示482

一、脱氧核糖核酸(DNA)染色482

二、核糖核酸(RNA)染色482

第四节 糖类的显示483

一、过碘酸-Schiff反应PAS(改良Wislocki法)483

二、甲苯胺蓝染色484

三、玫瑰红-耐尔蓝染色法484

四、胶体铁染色(改良Kieman法)485

五、阿利新蓝染色(改良Lison法)485

第五节 脂类的显示486

一、苏丹黑B染色(SBB)486

二、油红O染色(Calalan法)486

三、酸性氧化苏木素染色(改良Baker法)486

四、缩醛磷脂染色(Hayes法)487

第六节 无机盐显示487

一、铁染色(Perls法)487

二、锌染色(Smith法)488

第七节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488

一、直接免疫酶标染色(安田法)488

二、间接免疫酶标染色(安田法)489

三、免疫酶标PAP染色(安田法)489

四、免疫酶标ABC染色(改良Sandhaus法)489

五、免疫酶标APAAP染色490

六、免疫金银染色(李春海法)491

七、铁蛋白结合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邓明亮法)491

八、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染色(张晓红等法)492

九、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的酶标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法492

十、二肽酰氨基肽酶染色法493

第八节 双重染色技术494

一、氯酸AS-D萘酚酯酶与过氧化酶双染色(Yam等法)494

二、α-醋酸萘酯酶与过氧化酶双染色(Yam等法)494

三、α-醋酸萘酯酶与氯醋酸AS-D萘酯酶双染色(Yam法)494

四、α-丁酸萘酯酶与氯醋酸AS-D萘酯酶双重染色(Li法)495

五、溶菌酶与过氧化酶双染法(改良Kageok法)495

六、酸性磷酸酶与硷性磷酸酶双重染色(铃木法)496

第九节 其他染色技术496

一、墨汁吞噬试验(改良寺田秀夫法)496

二、尿水解试验496

三、热盐水溶解试验497

四、嗜银染色(Grimelius法)497

五、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497

六、溶菌酶的细胞细菌学染色法497

七、血细胞超活体染色法(Supravitalstain)498

八、细胞?(phi)小体染色499

第三十二章 血液病骨髓病理学诊断与检查技术501

第一节 骨髓活检的意义501

第二节 正常骨髓的组织形态学502

一、骨髓的分布502

二、骨髓组织的结构及功能502

三、骨髓活检切片中血细胞的形态学特点504

第三节 血细胞的发生和免疫表型的表达507

一、血细胞发生507

二、正常血细胞免疫表型的表达509

三、血细胞免疫表型检查的意义514

四、CD单抗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合理应用516

五、对白血病免疫分型的评价与瞻望516

第四节 骨髓活检与标本处理517

一、骨髓取材前的准备517

二、骨髓穿刺术517

三、骨髓活检标本的制备518

第五节 骨髓组织切片染色技术524

一、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525

二、Giemsa(姬姆萨)染色526

三、苏木素-Glemsa-酸性品红(HGF)染色526

四、May-Grunwald-Giemsa(MGG染色)527

五、GOmori网状纤维染色527

六、Masson胶原纤维三色染色528

七、淀粉样物质染色(改良刚果红染色法)529

八、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染色)529

九、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染色)529

十、肥大细胞染色(甲苯胺蓝法)530

十一、铁染色(Perlsblue反应)530

十二、核仁形成体区银染色(AgNOR)530

第六节 骨髓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531

一、染色前组织切片的预处理531

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536

三、免疫组化染色注意事项539

第七节 骨髓组织形态测量技术及造血细胞的分类计数法543

一、骨髓组织切片中单位面积的计算方法543

二、Chalkley计点法543

三、网形目镜测微尺计点法544

四、骨髓增生程度分级544

五、骨髓活检组织切片中造血细胞的分类计数法545

六、网状纤维增生的分级标准545

七、骨髓活检组织中含铁量的分级标准546

第八节 骨髓组织切片观察内容及注意事项547

一、骨髓活检观察内容547

二、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注意事项548

第九节 骨髓活检报告549

第十节 贫血的骨髓组织病理学诊断550

一、缺铁性贫血550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550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552

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553

五、铁粒幼细胞贫血554

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555

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55

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556

九、海洋性贫血556

十、继发性贫血557

第十一节 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诊断558

一、白血病的定义和分类558

二、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561

三、微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562

四、未分化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562

五、急性部分分化型粒细胞白血病563

六、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564

七、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64

八、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566

九、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567

十、急性红白血病568

十一、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569

十二、绿色瘤570

十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71

十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75

十五、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76

十六、多毛细胞白血病578

十七、浆细胞白血病579

第十二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骨髓病理学诊断580

一、MDS诊断标准及分型580

二、MDS血象和骨髓象的特征581

第十三节 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病理学诊断583

一、骨髓纤维化583

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584

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585

第十四节 淋巴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病理学诊断586

一、霍奇金病586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587

三、多发性骨髓瘤589

四、巨球蛋白血症589

五、重链病590

六、淀粉样变性591

七、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591

第三十三章 染色体检验技术592

第一节 常规染色体检验技术592

一、基本方法和技术592

二、非显带染色体的识别595

第二节 染色体显带技术596

一、染色体显带技术596

二、显带染色体的识别598

第三节 染色体显带的命名600

一、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600

二、染色体的命名601

第四节 其他常用染色体分析技术604

一、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技术604

二、染色体脆性位点显示604

三、性染色质检查605

第三十四章 血型血清学检查技术607

第一节 ABO血型鉴定607

一、ABO血型鉴定607

二、A1和A2亚型鉴定609

三、其他A亚型鉴定610

四、B亚型鉴定610

第二节 Rh血型鉴定610

一、Rh血型定型610

二、Du型鉴定611

第三节 其他血型鉴定612

一、MN血型定型612

二、P血型定型612

第四节 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613

一、抗球蛋白试验613

二、唾液中ABH血型物质测定614

三、吸收试验615

四、放散试验616

五、IgG抗A(B)测定617

六、凝聚胺试验617

第五节 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检617

第六节 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619

第七节 交叉配血试验619

一、交叉配血方法619

二、交叉配血试验中的不配合问题620

第八节 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621

一、ABO HDN血型血清学检查621

二、Rh HDN血型血清学检查622

三、患儿换血的准备623

第三十五章 血液寄生虫检查技术624

第一节 疟原虫检查624

一、形态624

二、检查方法624

第二节 微丝蚴检查625

一、虫种鉴定625

二、检查方法625

第三节 回归热螺旋体检查626

一、虫体形态626

二、检查方法626

第四节 黑热病利-朵氏体检查626

一、虫体形态626

二、检查方法626

第五节 弓浆虫检查626

一、虫体形态627

二、检查方法627

第三十六章 血液病免疫学检查技术628

第一节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628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628

二、粘附法纯化淋巴细胞629

三、吞噬粘附法纯化淋巴细胞629

四、T、B淋巴细胞分离法(E花环沉降法)630

五、尼龙毛柱法分离T、B淋巴细胞630

六、NK细胞与LAK前体细胞的分离631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功能测定631

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631

二、外周血细胞促凝血活性(LPCA)测定633

三、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633

四、B淋巴细胞的测定635

五、NK细胞活性测定636

六、K细胞活性测定638

七、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测定640

八、干扰素测定640

九、人肿瘤坏死因子酶联免疫检测641

十、LAK细胞和TIL细胞活性测定642

十一、吞噬细胞功能检测643

第三节 血液病自身抗体检测646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试验)646

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647

三、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647

四、专一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648

五、酶处理红细胞凝集试验检测不完全抗体648

六、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649

七、青霉素抗体测定649

八、壁细胞抗体的检测(酶联免疫染色法)650

九、内因子抗体测定650

十、血小板抗体测定652

十一、冷凝集素测定653

十二、冷溶血素试验(D-L试验)654

十三、免疫荧光法测定红细胞抗体654

十四、白细胞抗体测定655

第三十七章 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657

第一节 流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657

一、概述657

二、工作原理657

三、流式细胞术的影响因素658

第二节 流式细胞术的荧光染色、检测及分析659

一、流式细胞术的荧光染色659

二、样品的检测和分析663

三、人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666

四、外周血NK细胞活性测定666

五、流式细胞术检测癌基因蛋白666

第三节 流式细胞术对细胞DNA的测定667

一、流式细胞术DNA检测的组织来源667

二、常用于流式细胞术DNA检测的荧光染料667

三、定量分析DNA的染色方法668

第四节 白血病的表型检测671

一、急性淋巴母细胞白细胞血病免疫表型分析672

二、恶性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分析673

三、白血病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674

四、白血病细胞凋亡与多药耐药基因分析675

第三十八章 细胞凋亡检查技术676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基本概念676

一、PCD的形态学变化676

二、PCD的生物化学变化677

三、PCD的诱导和抑制677

四、PCD的基因调控677

五、PCD与肿瘤678

第二节 形态学检测细胞凋亡678

一、甲基绿-派诺宁染色法678

二、吖啶橙染色法679

第三节 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679

一、常规法检测PCD679

二、快速法检测PCD679

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680

一、碘化丙啶染色法680

二、Hoechst-PI染色法681

第五节 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681

一、5’-32P末端标记法681

二、原位末端标记法682

第六节 免疫学方法(ELISA法)检查细胞凋亡683

第七节 生物化学法检查细胞凋亡683

第八节 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溶解试验684

第三十九章 血液病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检查技术685

第一节 核酸的提取与纯化685

一、DNA的提取(酚/氯仿提取法)685

二、RNA的提取686

三、核酸的纯化686

四、样品中核酸浓度的测定687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687

一、Southern印迹分析法688

二、Northern印迹分析法690

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692

一、PCR基本原理693

二、PCR的特点694

三、PCR基本操作技术、设备与试剂694

四、PCR技术的影响因素697

五、PCR操作过程中避免假阳性的措施702

六、PCR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704

七、荧光定量PCR712

八、PCR的质量控制714

第四节 PCR技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718

一、原癌基因、癌基因的一般检测方法718

二、原癌基因、癌基因的PCR检测720

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嵌合基因mRNA的PCR检测726

四、B淋巴细胞瘤染色体重排727

五、PCR检测白血病时T细胞受体β链基因重组728

六、PCR检测白血病时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728

七、PCR检测白血病时t(10;14)(q24;q11)染色体易位729

八、PCR检测白血病时ras癌基因突变730

九、PCR检测急性白血病p53基因突变731

十、PCR分析白血病的耐药基因732

十一、海洋性贫血的基因诊断733

十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诊断735

十三、甲型血友病基因诊断736

第五节 端粒酶检测技术737

第六节 DNA芯片技术及其应用739

一、DNA芯片的概念及主要类型739

二、DNA芯片基本原理740

三、目前DNA芯片制造技术741

四、芯片杂交的检测方法742

五、DNA芯片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744

六、DNA芯片技术存在的问题745

第四十章 放射性核素检查技术746

第一节 红细胞寿命测定746

一、示踪剂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746

二、测定方法746

第二节 红细胞破坏部位的测定748

第三节 血浆及红细胞铁更新和红细胞铁利用率测定749

第四节 血小板动力学研究及血小板存活时间(PLS)测定750

第五节 骨髓γ照相751

第六节 脾脏显像753

第七节 淋巴显像754

第四十一章 X线、B型超声、CT、MRI检查在血液病中的应用757

第一节 X线检查757

一、骨骼X线检查757

二、胸部改变758

三、消化道侵犯759

第二节 B型超声波检查760

一、淋巴结探查760

二、浆膜腔探查(液性暗区)760

三、腹部实质性脏器的探查760

四、胆囊探查761

五、睾丸探查761

六、乳腺探查761

七、其他761

八、介入性超声761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761

一、淋巴瘤761

二、骨髓瘤763

三、白血病763

四、血色病763

第四节 MRI磁共振成像763

一、白血病763

二、淋巴瘤763

三、骨髓瘤764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764

五、骨髓纤维化764

六、放疗、化疗对骨髓的影响764

参考文献7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