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546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成就4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四九——一九五五年)4

第一节 新中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建立4

第二节 新中国科学技术队伍的建设6

第三节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签订8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的主要成就9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五六——一九六六年)12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和“双百”方针的提出12

一、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成立国家技术委员会12

二、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14

第二节 有计划地发展科学技术事业14

一、编制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4

二、编制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年度计划15

第三节 建立和健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16

一、初步建立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系统16

二、建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7

第四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调整18

一、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大跃进”对科学技术工作的影响18

二、纠正“左”的偏向,制定《科研工作十四条》19

三、召开广州会议,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23

第五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24

一、编制《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24

二、编制《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5

三、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若干政策条例26

四、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科技战线的主要任务29

第六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成就30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3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作遭受严重摧残34

第二节 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35

第四章 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40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重大转折40

一、举行科学教育座谈会,恢复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40

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42

第二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拨乱反正44

一、平反冤假错案,肃清“左”的余毒45

二、恢复科技队伍管理机构45

三、普查科技队伍46

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47

五、恢复技术职称评定49

第三节“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执行50

第四节 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方针53

第五节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措施55

一、组织全国力量进行科技攻关55

二、选拔科技人员担任领导职务56

三、成立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56

四、制定技术政策和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57

五、加强科学技术立法59

第六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新局面61

一、科学技术领导机构的改革61

二、中小城市科学技术工作蓬勃发展64

三、农村科学技术工作阔步前进66

第七节 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69

第二编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执行76

第五章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76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76

第二节 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78

第三节 《十二年科学规划》的执行84

一、一九五六年四项紧急措施84

二、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体制85

三、制定年度科学技术计划86

第四节 丰硕成果87

第六章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92

第一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制定92

第二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重点任务95

一、农业96

二、工业、交通运输和资源勘探97

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98

四、其他98

第三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执行情况98

一、下达和落实规划任务98

二、积极创造条件,缩短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99

三、“文化大革命”对执行规划的冲击102

第七章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03

第一节 《八年科学规划》的制定103

第二节 《八年科学规划》的基本内容106

一、农业107

二、资源和自然条件108

三、能源108

四、工业108

五、医药和环境保护109

六、新兴技术110

七、自然科学理论110

第三节 《八年科学规划》的执行112

第八章 制定和执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经验教训115

第一节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115

第二节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116

第三节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原则117

第四节 实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保证118

第三编 科学技术成果管理124

第九章 科学技术成果的鉴定与登记124

第一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鉴定124

一、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制度的形成124

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制度的执行125

第二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登记127

一、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制度的形成127

二、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制度的执行128

三、科学技术成果的档案管理129

第十章 科学技术成果的交流和推广131

第一节 多种形式的科学技术成果交流131

一、举办科学技术成果展览会131

二、出版科学技术成果专刊132

三、利用声像手段普及科学技术成果133

第二节 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的机制133

一、有计划地推广科学技术成果133

二、科学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137

三、技术市场的兴起和发展138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成果的奖励141

第一节 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制度的形成141

第二节 发明、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144

一、《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和《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144

二、《发明奖励条例》14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148

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152

第三节 自然科学奖励155

一、《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15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157

第四节 科学技术进步奖励158

第十二章 专利制度与专利管理161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专利工作161

第二节 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162

一、中国专利制度的筹建162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法163

三、专利工作的开展164

第四编 科学技术条件工作170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经费170

第一节 科学技术经费的构成和开支范围170

一、国家预算拨款170

二、国家预算外资金17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经费不断增长174

第三节 科学技术经费的管理178

一、科学技术经费的管理体系179

二、科学技术经费的预算管理179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物资供应18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物资的计划供应与管理181

一、科学技术物资计划供应体制的沿革182

二、科学技术物资的管理机构186

第二节 科学器材的供应与服务187

一、中国科学器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187

二、建立全国科学器材供应网188

三、开展技术服务189

四、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191

第十五章 实验室建设192

第一节 中国科学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192

第二节 典型实验室简介194

一、分子酶学实验室195

二、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195

三、遗传工程实验室196

四、元素有机化学实验室196

五、微循环研究实验室197

六、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197

七、环行铁道试验基地198

第三节 分析测试中心198

第十六章 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与开发201

第一节 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201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02

二、大型精密仪器协作共用203

第二节 大型精密仪器的开发204

一、电子显微镜204

二、质谱仪205

三、色谱仪206

四、光谱仪206

五、波谱仪207

第三节 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208

一、引进国外先进仪器制造技术208

二、国际实验技术交流209

第十七章 实验动物与化学试剂210

第一节 实验动物科技工作210

第二节 化学试剂的研制开发214

第五编 科技情报工作的建立和发展220

第十八章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发展历程220

第一节 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创立220

一、建立科技情报工作的历史背景220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起步221

三、奠定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的初步基础223

第二节 科学技术情报工作从调整到发展224

一、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调整224

二、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迅速发展22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学技术情报工作227

一、七十年代初期出现的转机227

二、七十年代中期出现的转机228

第四节 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新的发展阶段229

一、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出科技情报工作新方针229

二、部署科技情报工作重点任务231

三、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31

第十九章 规划和立法233

第一节 科技情报工作的规划233

一、《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科学技术情报工作规划(草案)》233

二、《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十年发展规划》233

三、科技情报工作专项规划234

第二节 科技情报工作的法令和规定236

一、《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236

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通知》237

三、《国家科委关于加强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意见》238

四、《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条例》239

五、《中国国家科技情报政策》239

第二十章 组织建设241

第一节 系统与体制241

一、情报系统和情报网建设241

二、情报干部队伍建设243

第二节 情报体制改革244

第二十一章 业务建设246

第一节 文献基础工作246

一、文献编译报道工作246

二、文献分类法和主题词表249

三、文献标准化工作250

四、书刊资料进口工作251

第二节 情报分析研究工作252

第三节 情报手段现代化253

一、计算机情报检索254

二、机器翻译256

三、声像技术257

四、复印技术257

第四节 情报学术活动258

第五节 国际科技情报合作与交流261

第二十二章 服务和效果263

第一节 情报服务的发展变化263

一、从单纯提供科技文献服务到提供综合服务263

二、从被动的无偿服务到主动的面向社会服务264

第二节 情报服务效果265

第六编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272

第二十三章 中国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概述272

第一节 三十六年的历程272

一、最初发展阶段272

二、调整阶段272

三、动乱阶段273

四、新的发展阶段273

第二节 科技外事工作的组织管理281

一、管理体制的形成281

二、组织管理工作的完善282

第三节 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本认识284

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84

二、国家管理是开展对外科技活动的强大杠杆284

三、科技外事工作的外交制约因素和相对独立性285

四、收获和成果286

第二十四章 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288

第一节 科技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288

一、科技合作协定的签订288

二、曲折的发展道路289

第二节 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执行情况290

一、苏联290

二、捷克斯洛伐克292

三、罗马尼亚293

四、匈牙利294

五、民主德国295

六、波兰296

七、阿尔巴尼亚297

八、保加利亚298

九、南斯拉夫299

第三节 同亚洲和拉美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执行情况300

一、朝鲜300

二、蒙古302

三、越南303

四、古巴305

第二十五章 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307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科技合作关系的特点307

一、共同的命运与共同的愿望307

二、合作国家日益增多308

三、合作规模日渐扩大309

第二节 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310

一、巴基斯坦310

二、印度311

三、印度尼西亚312

四、柬埔寨313

五、菲律宾314

六、孟加拉314

七、泰国314

八、伊朗315

九、土耳其315

第三节 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316

一、阿尔及利亚316

二、埃及316

三、苏丹317

四、摩洛哥318

第四节 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318

一、墨西哥318

二、阿根廷319

三、智利320

四、巴西320

五、秘鲁321

第二十六章 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322

第一节 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22

一、从民间交流开始322

二、官方科技合作的闸门终于被打开323

三、走上按政府协定合作的轨道324

第二节 同亚太地区和北美发达国家政府间的科技合作324

一、日本324

二、澳大利亚325

三、新西兰326

四、美国326

五、加拿大328

第三节 同欧洲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329

一、法国329

二、意大利329

三、联邦德国330

四、英国331

五、瑞典332

六、丹麦333

七、希腊333

八、奥地利333

九、西班牙334

十、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盟334

十一、欧洲共同体334

第二十七章 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336

第一节 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的多边科技合作与活动336

一、联合原子核研究所336

二、渔业、海洋学和湖沼学研究337

三、热带电器试验338

第二节 参加联合国系统的有关组织和多边科技活动339

一、科学和技术发展政府间委员会339

二、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339

三、发展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府间委员会340

四、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340

五、国际原子能机构340

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41

七、世界卫生组织341

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41

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342

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342

十一、联合国大学342

十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343

第三节 参加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国际学术活动343

一、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344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344

三、国际电工委员会345

四、世界采矿大会345

五、国际宇航联合会345

六、国际大坝委员会345

七、世界工程师组织联合会346

第二十八章 民间对外科技交流和地方科技外事工作347

第一节 民间对外科技交流347

一、中国科学院348

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348

三、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349

第二节 地方科技外事工作349

一、地方科技外事工作职能的转变349

二、地方科技外事工作蓬勃发展350

第七编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354

第二十九章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创建与发展354

第一节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创建354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初创354

二、地方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建立356

第二节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358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迅速发展359

二、地方科学技术工作在调整中发展363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方科学技术工作366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瘫痪366

二、地方科学技术工作开始复苏368

第四节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全面发展368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恢复368

二、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整顿371

三、地方科学技术工作全面发展372

第三十章 城市科学技术工作377

第一节 城市科学技术工作的成就377

一、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科技工作管理体系377

二、建成了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科技队伍378

三、取得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378

第二节 大城市科学技术工作379

一、发挥大城市的科技优势380

二、建立新兴技术的“源泉区”380

三、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381

四、积极推动郊区农业的现代化382

五、发展医药卫生技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382

六、改善城市环境383

七、发展软科学研究,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83

八、向全国各地扩散和转移科技成果384

第三节 中小城市科学技术工作385

一、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城市经济386

二、加强同大城市的协作387

三、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389

四、加强厂矿企业科技工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390

第四节 沿海开放城市科学技术工作391

一、积极引进技术,改变生产面貌392

二、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392

三、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开发本地资源393

四、广泛开展国内联合和协作393

第三十一章 农村科学技术工作395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工作395

一、农业科技工作的基础395

二、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大变革397

第二节 乡镇企业科学技术工作402

一、乡镇企业科技工作的发展402

二、用科学技术武装乡镇企业403

三、研制开发新产品405

第三节 把科学技术的星火撒向农村405

一、“星火计划”的诞生406

二、“星火计划”的内容407

三、“星火计划”的实施408

第三十二章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学技术工作410

第一节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410

一、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技工作的地位410

二、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技工作的基础411

第二节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412

一、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少数民族科技干部412

二、推广适用技术,改进生产方式414

三、建立与发展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415

四、接受全国支援,广泛开展科技协作416

五、开展资源考察,为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417

第三节 科学技术工作对当地其他事业的促进419

一、推动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发展420

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421

三、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422

四、推动沙漠的改造与治理425

五、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426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事业大事记(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429

附录二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452

彩色插图目录4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