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植物学简明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植物学简明教程
  • 高信曾,汪劲武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176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1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植物学简明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节 绿色植物与非绿色植物1

第二节 植物界分类2

第一篇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5

第一章 种子的结构和种子萌发5

第一节 种子的结构5

第二节 种子的萌发6

第三节 幼苗的形成8

第一节 植物生长的特性11

第二章 植物的生长11

第二节 植物生长大周期12

第三章 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14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14

第二节 细胞的分裂19

第三节 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21

第四章 根系的形成26

第一节 根系发育的规律26

第二节 根的结构26

第三节 根系对水分及矿物质的吸收30

第四节 根的合成活动32

第五节 根瘤与根菌33

第五章 茎叶的生长35

第一节 芽的结构和茎叶的形成35

第二节 茎的形态和结构36

第三节 茎的生理功能41

第四节 叶的形态和结构42

第五节 落叶44

第六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45

第一节 植物体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47

第六章 植物的开花结实47

第二节 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49

一、花的结构49

二、雄蕊和雌蕊的发育52

三、开花与传粉53

四、双受精过程54

五、果实和种子的形成55

第二篇 植物界的四大类群及其进化60

第七章 藻菌植物60

第一节 藻类植物60

第二节 菌类植物68

第三节 藻类与菌类共生植物--地衣73

第四节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74

第八章 苔藓植物76

第九章 蕨类植物79

第一节 肾蕨79

第二节 中华卷柏81

第十章 种子植物84

第一节 裸子植物84

第二节 被子植物87

第一节 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意义89

第三篇 被子植物的分类89

第十一章 总论89

第二节 怎样学好被子植物的分类90

第三节 被子植物分类的等级90

第四节 植物双名法的命名91

第五节 被子植物分类检索表92

第六节 被子植物分类的原则94

第七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95

一、多心皮目(Polycarpicae)97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97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的分类97

(一)木兰科(Magnoliaceae)98

(二)毛莨科(Ranunculaceae)99

二、胡椒目(Piperales)102

胡椒科(Piperaceae)102

三、蔷薇目(Rosales)102

蔷薇科(Rosaceae)102

四、豆目(Leguminosales)106

豆科(Leguminosae)107

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110

五、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110

六、锦葵目(Malvales)111

(一)锦葵科(Malvaceae)111

(二)梧桐科(Sterculiaceae)112

(三)木棉科(Bombacaceae)112

(四)椴树科(Tiliaclae)113

七、大戟目(Euphorbiales)113

大戟科(Euphorbiaceae)113

八、芸香目(Rutales)115

(二)苦木科(Simarubaceae)116

(三)楝科(Meliaceae)116

(一)芸香科(Rutaceae)116

九、卫矛目(Celastrales)117

(一)卫矛科(Celastraceae)117

(二)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118

(三)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118

十、鼠李目(Rhamnales)119

(一)鼠李科(Rhamnaceae)119

(一)无患子科(Sapindaceae)120

(二)槭树科(Aceraceae)120

十一、无患子目(Sapindales)120

(二)葡萄科(Vitaceae)120

(三)漆树科(Anacardiaceae)122

十二、伞形目(Umbelliferales)123

(一)伞形科(Umbelliferae)123

(二)五加科(Araliaceae)124

十三、茜草目(Rubiales)125

(一)茜草科(Rubiaceae)125

(三)败酱科(Valerianaceae)127

(四)川续断科(Dipsacaceae)127

(二)忍冬科(Caprifoliaceae)127

十四、木犀目(Ligustrales)(Oleales)128

木犀科(Oleaceae)128

十五、管花目(Tubiflorae)129

(一)旋花科(Convolvulaceae)129

(二)茄科(Solanaceae)130

(三)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131

(四)唇形科(Labiatae)133

(一)罂粟科(Papaveraceae)135

十六、罂粟目(Papaverales)135

(二)十字花科(Cruciferae)136

十七、侧膜胎座目(Parietales)138

堇菜科(Violaceae)138

十八、葫芦目(Cucurbitales)139

葫芦科(Cucurbitaceae)139

十九、桔梗目(Campanulales)140

(一)桔梗科(Campanulaceae)140

(二)菊科(Compositae)141

二十、杨柳目(Salicales)144

杨柳科(Salicaceae)144

(一)桦木科(Betulaceae)146

二十一、壳斗科(Fagales)146

(二)壳斗科(Fagaceae)147

二十二、荨麻目(Urticales)149

(一)榆科(Ulmaceae)149

(二)桑科(Moraceae)150

(三)荨麻科(Urticaceae)151

二十三、中子目(Centrospermae)151

(一)石竹科(Caryophyllaceae)151

(二)藜科(Chenopodiaceae)152

(三)仙人掌科(Cactaceae)153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154

二十四、报春花目(Primulales)154

报春花科(Primulaceae)154

二十五 沼生目(Helobiae)155

(一)泽泻科(Alismataceae)155

(二)花蔺科(Butomaceae)156

二十六、百合目(Liliales)156

(一)百合科(Liliaceae)156

(二)石蒜科(Amaryllidaceae)158

(三)鸢尾科(Iridaceae)159

(二)芭蕉科(Musaceae)160

二十七、?荷目(Scitamincae)160

(一)?荷科(Zingiberaceae)160

(三)美人蕉科(Cannaceae)161

二十八、微子目(Microspermae)161

兰科(Orchidaceae)161

二十九、莎草目(Cyperales)163

莎草科(Cyperaceae)163

三十一、颖花目(Glumiflorae)165

禾本科(Gramineae)165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165

三十、直胚目(Enantioblastae)165

三十二、肉穗花序目(Spadiciflorae)167

(一)棕榈科(Palmaceae)167

(二)天南星科(Araceae)170

(三)浮萍科(Lemnaceae)171

(四)香蒲科(Typhaceae)171

附录:被子植物四个系统172

一、恩格勒系统172

二、哈钦松系统172

三、塔赫他间系统175

四、柯朗奎斯特系统1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