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上
  •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
  • ISBN:756350610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51页
  • 文件大小:190MB
  • 文件页数:8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接入网技术概论1

第一节 接入网的发展历史1

一、接入网的引入1

二、接入网发展的驱动力2

第二节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3

一、概述3

二、电信网与本地网3

三、用户网与用户环路5

四、用户接入网5

五、用户驻地网的概念6

第三节 接入网的特点7

一、业务量密度低7

二、缺乏规模经济,成本高7

三、成本差异大7

四、成本与业务量无关8

五、运行环境恶劣8

六、技术变化慢8

第四节 接入网类型9

一、有线接入网技术9

二、无线接入网技术13

第五节 接入网的标准化进展15

第六节 接入网的建设与发展17

一、接入网在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17

二、通用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发展的基础17

三、接入网的市场19

四、国际接入网发展动态23

第七节 接入网的技术走向24

一、新的要求24

二、接入网的宽带化24

三、接入网的光纤化25

四、铜缆技术的更新25

五、以ATM技术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26

六、宽带无线接入26

七、内置SDH接入技术26

八、基于FITL和ATM的SDV技术27

九、网络管理27

第八节 我国接入网的发展现状27

一、我国用户线路的现状和平均长度27

二、我国用户线长度累计分布的数据分析36

三、我国与国际接入网用户线路平均长度的比较37

四、我国现有本地中继网与接入网的拓扑结构与特性分析39

五、我国的用户分布及接入网发展特点40

六、我国接入网发展概况42

第二章 接入网技术基础44

第一节 数字交换技术44

一、STM交换技术44

二、STM交换技术的发展45

第二节 光纤传输技术49

一、基本原理和特点49

二、光纤数字传输技术51

三、光纤通信的各种复用方式55

四、双向传输技术68

五、光通信技术的发展70

第三节 无线传输技术76

一、系统类型76

二、点到点无线链路77

三、一点多址接入无线系统77

四、视距地面无线系统78

五、多路多点分配业务系统78

六、本地多点分配业务系统79

七、卫星传输系统79

第四节 数字复用体系80

一、准同步数字复用体系80

二、同步数字复用体系81

第三章 网络基础93

第一节 概述93

一、简介93

二、网络融合94

三、电信业的发展趋势95

四、网络趋势95

五、多媒体业务的网络方面96

第二节 PSTN96

一、传统的PSTN96

二、未来的PSTN100

三、删和宽带ISDN103

第三节 互联网120

一、互联网历史回顾121

二、互联网商业概况123

三、互联网当前结构125

四、下一代互联网126

五、第二代互联网129

第四节 有线电视网络131

一、有线电视网络的现代化131

二、HFC: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络132

三、HFC接入的缺陷133

四、HFC的商业情况134

五、HFC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渗透135

六、HFC的展开问题136

七、HFC的话音业务136

第四章 接入网拓扑结构和可靠性139

第一节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139

一、接入网定义与定界139

二、通用协议参考模型140

三、接入网的主要功能140

第二节 接入网的分层结构142

一、传送层模型142

二、物理参考模型143

第三节 接口143

一、用户网络接口(UNI)143

二、业务节点接口(SNI)144

三、Q3管理接口148

第四节 接入类型148

第五节 传送能力148

一、传送层模型148

二、传送层功能和要求149

第六节 物理参考模型149

第七节 网络拓扑结构153

一、本地中继网和接入网网络拓扑结构的异同153

二、接入网的网络拓扑结构特点154

第八节 接入网各种网络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分析155

一、对接入网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的依据156

二、光纤接入网的网络拓扑结构156

第九节 在我国考虑接入网的网络结构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59

一、关于远端交换模块的问题159

二、关于SDH和PDH传输方案的比较160

三、我国接入网网络拓扑结构适用技术的考虑160

第十节 接入网可靠性分析161

一、影响可靠性的因素161

二、可靠性研究的一般方法161

第十一节 自愈网162

一、网络生存性162

二、业务保护方式的定义162

三、自愈网的类型和原理163

第五章 铜线接入网167

第一节 引言167

第二节 双绞线容量的演进168

第三节 双绞线的传输损伤170

第四节 双绞线传输介质的品种、性能与标准172

一、双绞线的品种172

二、双绞线电缆的测试数据172

三、常用的双绞线电缆173

第五节 铜线传输系统189

一、铜线传输系统的基本构成189

二、传统的铜线传输存在的问题189

第六节 数字线对增容技术190

一、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190

二、主要技术要求191

第七节 xDSL系列191

第八节 HDSL和HDSL2193

一、T1/E1的问题194

二、HDSL的诞生194

三、为T1设计的HDSL195

四、为E1设计的HDSL196

五、用于T1和HDSL帧结构197

六、用于E1的HDSL帧结构198

七、HDSL的优点200

八、HDSL的应用201

九、用于ISDN的HDSL202

十、向下的螺旋203

十一、HDSL的局限性204

十二、超越HDSL:HDSL2205

十三、HDSL2使用CAP还是PAM?206

十四、早期的HDSL2特性207

十五、HDSL2中的FDM和回波抵消207

十六、HDSL2报告卡208

第九节 ADSL209

一、一个ADSL网络209

二、ADSL网络要素210

三、ADSL及其标准211

四、回波抵消与ADSL212

五、CAP与DMT213

六、CAP如何工作214

七、CAP/QAM的操作215

八、四分幅度调制(QAM)215

九、ADSL的DMT216

十、离散多音(DMT)操作218

十一、DMTADSL的优点219

十二、ADSL接口与系统220

十三、ADSL的帧结构233

十四、ADSL的应用247

第十节 AlcatelADSL解决方案259

一、简介259

二、主要应用259

三、AlcatelSPEEDTOUCHpro260

四、AlcatelSPEEDTOUCHHome261

五、AlcatelSPEEDTOUCCHpc262

六、AlcatelSPEEDTOUCHUSB263

第十一节 如何使用ADSL接入Internet264

一、ADSL业务简介264

二、ADSL业务特点264

三、ADSL接入方案264

四、软件方式的ADSL接入方案265

第十二节 CiscoADSL解决方案267

一、Cisco627-ATM-25ADSL调制解调器267

二、Cisco675——小型家庭办公/电信运营商ADSL路由器269

三、Cisco677——小型家庭办公(SOHO)ADSL路由器271

四、Cisco827和Cisco827-4V-ADSL路由器272

第十三节 VDSL275

一、系统要求参考模型275

二、传送模式275

三、性能276

四、发送频谱277

五、功率消耗277

六、传输技术277

七、VDSL与ATM281

八、VDSL/ADSL的下行传输速率与距离282

九、VDSL的技术细节283

十、VDSL采用的技术284

十一、VDSL目前尚存在的问题285

十二、VDSL的标准化进程及总结286

第六章 光纤接入网的接口288

第一节 业务节点接口288

一、业务节点288

二、业务节点类型288

三、业务节点接口类型289

第二节 用户网络接口291

一、Z接口291

二、U接口291

三、其他接口292

第三节 电信管理网接口293

第四节 V5接口概述293

一、V5接口的由来293

二、V5接口的意义和特点293

三、V5接口基本内容294

四、V5接口与接入网294

五、V5接口的开发和应用296

第五节 V5接口的体系结构297

一、V5接口的结构配置297

二、V5接口的业务体系298

三、V5接口的功能描述300

四、时隙分配和复用结构301

第六节 V5接口的物理层304

一、电气和物理特性304

二、物理接口帧结构305

第七节 V5接口的数据链路层307

一、LAPV5封装功能子层(LAPV5-EF)307

二、LAPV5数据链路子层(LAPV5-DL)309

三、数据链路子层端对端的规程310

四、接入网帧中继子层313

五、子层间通信及映射功能314

第八节 V5接口的网络层315

一、第三层协议一般消息结构315

二、第三层协议消息内容316

三、其它信息单元318

第七章 光纤接入网的关键技术321

第一节 光纤321

一、光纤的种类321

二、光纤的主要参数324

三、主要参数的规范329

四、光纤的非线性332

五、塑料光纤335

第二节 光缆336

一、光缆的设计原则336

二、光缆的结构336

三、光缆的种类338

四、高密度用户光缆341

五、连接技术343

第三节 有源光器件343

一、光源343

二、光电探测器357

第四节 无源光器件379

一、3端口和4端口光纤耦合器380

二、星形耦合器384

三、波分复用器件387

四、光纤活动连接器396

第五节 用户接入系统光收发器件和模块401

一、用户接入网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401

二、用户接入网的主要光电子器件405

三、光接入系统用组件(模块)413

第八章 光接入网技术423

第一节 概念和分类423

一、概述423

二、光接入网的基本概念424

三、光接入网的目标424

四、光接入网的应用类型425

第二节 光纤接入网基本结构427

一、参考配置428

二、基本功能块429

第三节 光纤接入网的拓扑结构431

一、拓扑结构的类型431

二、各种拓扑结构的性能比较434

第四节 光纤接入网网络恢复时间435

一、线路保护倒换方式435

二、自愈环435

第五节 光纤接入网自愈环系统436

一、自愈环的特点436

二、光纤切断的保护倒换次数436

第六节 窄带有源光网络系统439

一、基本概念439

二、Z接口系统441

三、2M专用接口的数字用户环路系统449

四、具有V5接口的光接入网设备454

第七节 无源光网络系统460

一、PON的基本概念和结构460

二、PON的功能结构466

三、PON的双向传输技术479

四、宽带PON技术483

五、窄带无源光网络(NPON)典型系统描述487

六、APON496

第八节 基于ATM-PON的交换式数字视像(SDV)全业务接入网498

一、全业务接入网网络结构498

二、网络单元功能描述499

第九节 国际光纤接入网的发展508

一、美国光纤接入网的发展概况508

二、欧洲光纤接入网发展概况515

三、日本光纤接入网发展概况520

第十节 光接入系统的应用523

一、图像专线系统523

二、数字传输方式524

三、光用户复用传输系统525

四、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的光接入系统528

第十一节 实际系统简介536

一、采用TDM/TDMA的双纤单工PON系统536

二、采用TDM/TDMA的单纤TCM双工PON系统537

三、采用TDM/SCMA的单纤双工PON系统539

四、AON系统542

五、以BPON为基础的SDV业务544

第十二节 ZXA10光纤接入系统简介546

一、ZXA10系统结构546

二、ZXA10接入系统的特点547

三、ZXA10的综合业务接入能力551

四、ZXA10的应用555

第九章 CATV和HFC网技术557

第一节 CATV网结构及其演进557

第二节 CATV网的业务需求和趋势559

第三节 CATV传输系统的性能参数560

一、信号质量参数560

二、非线性畸变563

第四节 CATV光纤传输系统565

一、光纤VSB—AM传输系统565

二、光纤FM传输系统566

三、数字图像传输系统566

四、传输链路光功率预算569

五、对关键器件的技术要求571

第五节 HFC网络概念575

一、什么是HFC网络575

二、HFC网络特点和优点575

第六节 HFC网络结构576

一、传统CATV网络结构的不足576

二、HFC网络组成577

三、HFC网络结构578

第七节 HFC网络前端系统580

一、什么是前端580

二、前端功能580

三、前端设备580

四、有线电视前端解决方案601

第八节 CableModem宽带接入技术概述607

一、什么是CableModem607

二、为什么需要CableModem608

第九节 双向CableModem系统数据传输原理609

一、双向CableModem系统网络结构609

二、服务器规范609

三、CMTS上行技术规范610

四、CMTS下行规范613

五、用户端CableModem(CM)规范614

六、电缆调制解调器传输工作过程615

第十节 单向CableModem系统数据传输原理616

一、为什么需要单向CableModem系统616

二、单向CableModem系统体系结构617

三、接口规范617

四、电话回传CM协议栈618

五、单向CableModem系统工作过程618

六、单向CableModem应用解决方案621

第十一节 CableModem前端设备622

一、CiscouBR7200系列622

二、3Com公司的TotalCntrol624

第十二节 CableModem用户端设备625

一、CableLabs认证通过的电缆调制解调器625

二、GeneralInstrument(GI)公司的用户端电缆调制解调器626

第十三节 某市有线电视CableModem宽带接入网解决方案632

一、简介632

二、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632

三、下行通道频点范围及调制方式的选择632

四、Internet接入平台方案633

五、前端设备和CableModem选型636

第十四节 Cisco双向HFCCableModem数据接入系统解决方案638

一、uBR7246CableModem前端技术指标638

二、网络管理系统技术指标640

三、系统组成641

四、应用方案652

五、CableModem前端产品结构介绍652

六、机房环境668

七、有关CableModemRF(射频)的几个问题668

八、uBR7246预置和配置670

第十五节 HFC网建设费用的经济性分析675

一、HFC方式的CATV传输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及计算方法675

二、HFC组成的CATV传输网结构及其建设费用的计算677

三、计算结果的分析694

第十六节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实例694

一、系统功能694

二、工程概况695

三、系统设计指标695

四、设备选型695

五、系统设计696

六、干线供电计算(供电方式采用前端集中供电方式)700

七、系统的防雷、接地和安全措施700

八、前端供电系统要求700

九、工程施工依据700

第十七节 小区有线电视解决方案实例700

一、简介700

二、方案(见9-70)701

第十八节 HFC有线电视网络设计方案实例702

一、HFC网综述702

二、设计依据705

三、设计原则705

四、前端系统设计707

五、下行光链路设计方案710

六、上行光链路设计方案715

七、分配系统设计716

八、防雷、接地与安全防护718

第十九节 典型的HFC系统719

一、用于电话、数据和电视业务的ACT-3000系统720

二、用于专用网电话、电视业务的CABLETEL—503系统721

三、具有业务逐步升级的光缆同轴混合网724

第二十节 双向HFC网络施工727

一、双向HFC网络施工概述727

二、干线电缆的敷设728

三、干线设备的安装730

四、分配网电缆的敷设731

五、分配网设备的安装732

六、避雷接地要求733

第十章 无线接入技术734

第一节 无线接入技术基本概念734

一、无线接入技术734

二、无线接入的特点736

三、无线接入的业务需求739

四、无线接入技术的作用和影响740

第二节 无线接入与因特网742

一、概述742

二、无线通信与因特网的发展关系743

三、无线通信和因特网的有机结合743

四、因特网的无线接入744

第三节 无线接入网的发展趋势748

一、接入网建设的技术发展策略748

二、接入网向宽带方向的发展749

三、无线接入网进入IP时代750

四、无线接入技术的农村市场752

五、无线接入的技术展望752

第四节 无线接入网的拓扑结构与基本组成753

一、无线接入网的基本拓扑结构753

二、蜂窝式无线接入网的拓扑结构754

三、蜂窝无线接入的系统组成与网路结构756

第五节 无线接入网的接口756

一、用户网络接口(UNl)757

二、业务节点接口(SNl)及其要求758

三、管理接口(Q)765

第六节 无线本地环路766

一、标准无线本地环结构766

二、有线和无线接入结构比较766

三、无线本地环路系统767

四、无线本地环路的发展应用769

第七节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772

一、系统配置772

二、业务和功能773

三、频率配置773

四、服务质量774

五、同步775

六、接口775

七、设备基本进网要求776

八、操作维护系统778

九、固定无线接入的基本方案779

第八节 移动无线接入技术783

第九节 SCDMA无线用户环路785

一、概述785

二、SCDMA系统结构786

三、SCDMA的关键技术787

四、SCDMA无线接入系统设备与接口789

第十节 无线本地环路的系统与技术应用790

一、基于卫星通信的系统790

二、一点多址微波系统792

三、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的接入系统793

四、基于无绳电话技术的接入系统794

五、专用无线本地环路系统795

六、我国无线接入系统的市场与技术应用795

第十一节 无线应用协议(WAP)798

一、什么是WAP798

二、为什么需要WAP798

三、发展WAP的目标799

四、WAP应用模型799

五、WAP协议体能结构800

六、WAP应用802

七、无线应用环境(WAlE)803

八、WAP网关管理模块809

九、WAP中的安全问题812

十、WAP的发展与应用816

第十二节 无线接入网的工程经济分析817

一、概述817

二、无线接入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818

三、无线接入中的工程经济问题826

第十三节 无线接入的网络规划829

一、新技术和网络规划830

二、发展规划830

三、业务需求和业务量预测832

四、设备选择833

五、网络规划的新概念834

六、总结836

第十四节 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规划原理836

一、无线通信中的蜂窝思想836

二、关于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概念837

三、无线接入网的频谱规划839

四、无线接入网的电磁兼容性842

第十五节 无线接入工程设计846

一、概述846

二、无线电频段的工程预算846

三、无线传播路径分析849

四、无线覆盖区域850

五、用户段工程8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