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11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11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3898607.jpg)
- 李子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978780234728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中小企业-概况-中国-2011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11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2
第1章 2010年中小企业发展概况2
1.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发展情况4
1.2中小企业实有户数情况6
1.2.1全国实有企业数量变化情况6
1.2.2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情况7
1.3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8
1.3.1全部实有企业的行业分布8
1.3.2内资企业的行业分布9
1.3.3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10
1.3.4外资企业的行业分布11
1.3.5个体工商户行业分布11
1.4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12
1.4.1国家统计局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情况12
1.4.2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情况15
1.5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20
1.6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22
第2章 2010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25
2.1综合性政策26
2.2财税政策27
2.3金融政策30
2.3.1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一揽子方案30
2.3.2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合作33
2.3.3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34
2.3.4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6
2.4节能减排政策38
2.4.1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38
2.4.2强化合同能源管理40
2.4.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41
2.5劳动就业政策42
2.6其他政策44
2.6.1加快产业转移44
2.6.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45
2.6.3鼓励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发展46
2.6.4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46
2.6.5知识产权保护47
第3章 中小企业融资和金融服务50
3.1积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51
3.1.1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快速增加,比重明显提高51
3.1.2资本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融资规模再创新高52
3.1.3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取得新突破52
3.1.4小额贷款公司蓬勃发展54
3.1.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快速发展55
3.1.6中小企业方面的银政合作取得积极成效56
3.2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面临的突出问题58
3.2.1融资难问题在货币信贷收紧的背景下更为突出58
3.2.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诸多不足58
3.2.3小额信贷公司作用亟需提升59
3.2.4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偏小,非银行金融业务开展不足59
3.2.5多数中小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偏低60
第4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61
4.1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62
4.1.1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62
4.1.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现状64
4.2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状况69
4.2.1基础设施整体建设状况概述69
4.2.2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状况69
4.3中小企业软件应用状况71
4.3.1软件整体应用状况概述71
4.3.2重点软件应用状况73
4.4中小企业与云服务75
4.4.1云计算在行业中的应用分析75
4.4.2云服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79
4.4.3典型中小企业云服务案例分析80
4.5中小企业与电子商务83
4.5.1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分析83
4.5.2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整体应用状况84
4.5.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趋势84
4.6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议87
4.6.1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障碍87
4.6.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议89
第二部分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机制94
第5章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意义94
5.1中小企业对国家的意义95
5.2中小企业与自主创新的定义96
5.2.1中小企业的界定96
5.2.2自主创新98
5.2.3中小企业与自主创新的关系98
5.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99
5.3.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环境99
5.3.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财税政策的关系99
5.3.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系统的关系100
5.3.4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101
5.3.5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法律体系的关系102
5.3.6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电子商务的关系103
第6章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制环境研究106
6.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制环境建设的必要性107
6.2部分国家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建设109
6.2.1部分国家的经验和做法109
6.2.2国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制环境建设的主要特点113
6.3对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制环境建设的审视114
6.3.1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114
6.3.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制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17
6.4加快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123
6.4.1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123
6.4.2努力清除创新型中小企业在设立和成长方面的障碍124
6.4.3加快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24
6.4.4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125
6.4.5推动政府采购向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倾斜125
第7章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研究127
7.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结构和现状分析128
7.1.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结构分析128
7.1.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131
7.1.3现阶段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瓶颈133
7.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动态需求分析框架135
7.2.1企业种子期发展特点与创新要素需求135
7.2.2企业初创期发展特点与创新要素需求137
7.2.3企业成长期发展特点与创新要素需求139
7.2.4企业成熟期发展特点与创新要素需求140
7.3创业队伍的培养与建设142
7.3.1国外创业队伍培养与建设142
7.3.2创业队伍培养与建设的影响因素144
7.3.3我国创业队伍的培养与建设144
7.4服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创新网络建设146
7.4.1欧洲创新网络建设147
7.4.2欧洲创新网络建设的启示148
7.4.3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网络建设149
7.4.4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平台的建设及其经验150
7.5服务中小企业创新的中介组织建设152
7.5.1国外服务中小企业创新的中介组织152
7.5.2我国服务中小企业创新的中介组织建设154
7.6服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现阶段任务156
7.6.1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与原则156
7.6.2制度建设与重点任务——以高新区为例157
第8章 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160
8.1我国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现状161
8.1.1直接类政策162
8.1.2间接类政策166
8.1.3小结167
8.2我国财税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168
8.2.1财政支持力度总体仍然偏弱168
8.2.2具体政策工具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69
8.2.3各级政府间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责任不明晰170
8.2.4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套有待完善171
8.2.5税制中还存在重大阻滞因素171
8.3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国际比较172
8.3.1美国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172
8.3.2日本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180
8.3.3对我国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启示188
8.4建设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190
8.4.1加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立法建设190
8.4.2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与整合,形成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合力191
8.4.3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和手段,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体系191
8.4.4加快财税体制相关改革步伐,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环境193
第9章 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194
9.1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融资需求195
9.2中小企业权益性融资环境196
9.2.1多层次证券市场197
9.2.2股票私募204
9.2.3私募股权投资205
9.3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环境211
9.3.1商业银行贷款211
9.3.2发行债券216
9.3.3民间借贷和民营中小型贷款银行219
9.3.4政策性金融220
9.3.5融资租赁222
9.4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总结224
9.4.1金融市场的缺陷224
9.4.2金融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225
9.4.3金融市场未能发挥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应有作用227
9.5政策建议228
9.5.1加快多层次证券市场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228
9.5.2促进私募股权投资230
9.5.3促进中小企业获得贷款230
9.5.4发展融资租赁业231
9.5.5扩大政策性金融规模231
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大事记232
参考文献245
后记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