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过失理论研究 基于心理本体的三维建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犯罪过失理论研究 基于心理本体的三维建构
  • 苏雄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175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过失(法律)-犯罪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犯罪过失理论研究 基于心理本体的三维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绪论1

一、感念犯罪过失理论的身世变迁1

二、探寻犯罪过失独立的结构和地位4

三、本书的方法论立场与主要研究方法7

(一)方法论立场:目的的二元论与手段的一元论7

(二)主要研究方法:体系性建构下的问题思考10

第一章 犯罪过失的学说史考察13

第一节 我国大陆地区的犯罪过失理论13

一、古代对犯罪过失的认识13

(一)眚灾肆赦13

(二)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16

(三)意以为然,谓之失……不易误犯,谓之过失18

(四)唐代对犯罪过失的认识19

(五)古代犯罪过失的特点21

二、近代犯罪过失理论21

(一)晚清时期21

(二)民国时期23

三、现代犯罪过失理论26

(一)犯罪过失的法律规定26

(二)犯罪过失的研究历程28

第二节 大陆法系的犯罪过失理论30

一、德国的犯罪过失理论30

(一)犯罪过失的历史源流及现行规定30

(二)犯罪过失的研究现状32

二、日本的犯罪过失理论36

(一)犯罪过失的历史源流及现行规定36

(二)犯罪过失的研究现状37

三、意大利的犯罪过失理论42

(一)犯罪过失的历史源流及现行规定42

(二)犯罪过失的研究现状43

第三节 英美法系的犯罪过失理论47

一、英国的犯罪过失理论47

(一)犯罪过失的历史源流及现行规定47

(二)犯罪过失的研究现状48

二、美国的犯罪过失理论52

(一)犯罪过失的历史源流及现行规定52

(二)犯罪过失的研究现状55

第四节 前苏联及俄罗斯的犯罪过失理论56

一、犯罪过失的历史源流及现行规定56

二、犯罪过失的研究现状58

第二章 犯罪过失的概念清理63

第一节 概念的机能与确定方法63

第二节 犯罪过失概念介评66

一、无认识说:对犯罪过失的本初印象66

二、不注意说:对犯罪过失的心理追问69

三、能预见说:对犯罪过失的伦理审视71

四、义务违反说:对犯罪过失的规范评价73

五、希望避免说:对犯罪过失的虚幻评价75

六、综合说:对犯罪过失的评价乱象78

第三节 犯罪过失的应有概念80

一、没有预见:犯罪过失的心理要素81

二、能够预见:犯罪过失的伦理要素82

三、应当预见:犯罪过失的规范要素85

四、犯罪过失的概念构造87

第三章 犯罪过失的心理结构91

第一节 罪过及其心理过程91

一、罪过的概念92

二、罪过的基本特征95

三、考察罪过的时点97

四、罪过的心理过程99

第二节 犯罪过失的意识状态106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没有认识106

(一)疏忽大意过失的概念106

(二)疏忽大意过失的意识状态108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附条件的否定认识110

(一)过于自信过失的概念110

(二)过于自信过失的意识状态111

三、犯罪过失的意识状态:没有正确认识117

(一)犯罪过失意识状态的内容117

(二)犯罪过失意识状态的表现118

第三节 犯罪过失的意志状态120

一、犯罪意识与犯罪意志的关系120

(一)心理学上意识与意志的关系120

(二)犯罪意识与犯罪意志的关系122

二、疏忽大意过失的意志状态:没有意志态度125

三、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状态:避免侵害的意志态度127

四、犯罪过失的意志状态:没有形成能够避免法益侵害的意志态度129

第四节 相关主观心态的心理区别132

一、有认识过失与无认识过失的区别133

二、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135

(一)意志说:情绪化的危险标准136

(二)认识说:客观化的表象标准139

(三)否定说:无奈的合一标准142

(四)综合说:整体化的区分标准145

三、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之间的转化148

(一)犯罪过失向犯罪故意的转化148

(二)犯罪故意向犯罪过失的转化150

第四章 犯罪过失的理论建构152

第一节 犯罪过失的构造前提152

一、犯罪过失与行为153

(一)各种行为理论下犯罪过失的存在范围153

(二)过失行为的样态159

二、犯罪过失与刑事归责162

(一)刑事归责的概念162

(二)刑事归责的根据164

(三)犯罪过失的归责根据167

三、构造犯罪过失理论的必要假定169

(一)相对的意志自由169

(二)积极的意志态度171

第二节 伦理的构成要素:注意能力173

一、注意能力的地位173

二、注意能力的概念177

(一)注意能力的概念厘定177

(二)注意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区别180

三、注意能力的对象183

(一)自己行为的危害性质184

(二)避免自己行为的危险性质实现的措施186

四、注意能力的判断188

(一)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之争188

(二)注意能力应有的判断过程195

五、注意能力的程度196

(一)具体预见说197

(二)抽象预见说198

(三)注意能力的应有程度200

第三节 规范的构成要素:注意义务202

一、注意义务的地位202

二、注意义务的概念203

(一)预见义务说204

(二)避免义务说205

(三)预见义务与避免义务统一说206

(四)注意义务的应有概念208

三、注意义务的根据210

四、特殊情形下注意义务的认定213

(一)允许的危险理论213

(二)信赖原则218

(三)监督过失222

第四节 心理的构成要素:不注意227

一、不注意的实质227

二、不注意的表现形式及其程度229

(一)具体的表现形式229

(二)不注意的程度231

三、不注意的原因234

四、不注意的判断路径236

五、特殊情形下的不注意238

(一)超越承担过失与无知过失238

(二)结果假定发生241

(三)阶段性过失244

(四)共同过失246

第五章 犯罪过失在犯罪论中的体系性归属251

第一节 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252

一、责任要素的地位252

二、双重要素的地位254

三、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下的区别对待257

四、阶层体系中的分层考察260

第二节 我国大陆地区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263

一、平面犯罪论体系中的主观要素263

二、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考察265

(一)两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主观要素265

(二)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区别考察266

三、传统犯罪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268

(一)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之争269

(二)对传统犯罪论体系的修正271

(三)犯罪过失的应有地位274

参考文献276

后记2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