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
  • 杨芷英著;王树荫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750511238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1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3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4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7

第二章 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基础8

一、心理发展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前提8

(一)心理的形成与发展8

(二)思想政治品德与心理的关系20

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27

(一)思想政治品德认知的深化27

(二)思想政治品德情感的激发29

(三)思想政治品德意志的培养32

(四)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养成33

三、思想政治品德的心理结构33

(一)思想政治品德的心理内容34

(二)思想政治品德的心理成分38

(三)思想政治品德的心理动力39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45

一、心理过程与接受46

(一)认知过程——接受的先导系统46

(二)情感过程——接受的调控系统53

(三)意志过程——接受的保证系统56

二、个性心理与接受59

(一)个性倾向性是个体接受的动力59

(二)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个体的接受差异65

三、心理状态与接受73

(一)心理状态影响接受态度74

(二)心理状态影响接受质量74

(三)心理状态影响接受行为74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心理机制76

一、激励的心理依据76

(一)需要77

(二)动机80

(三)个体行为与激励89

二、激励的理论依据93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93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99

(三)综合型激励理论104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108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原则108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方法111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互动的心理机制116

一、人际互动的前提条件116

(一)人际交往117

(二)人际关系121

二、人际互动的心理依据126

(一)同化融合说126

(二)去个性化说132

(三)社会比较说135

三、人际互动的表现形式136

(一)人际吸引136

(二)社会助长作用146

(三)社会惰化作用148

(四)合作与竞争150

四、人际互动的心理效应152

(一)角色效应152

(二)名片效应153

(三)自己人效应153

(四)期待效应154

(五)霍桑效应155

第六章 教育对象学习的心理机制156

一、学习的心理过程156

(一)学习的内涵156

(二)学习的过程158

(三)学习的分类162

二、学习的心理依据164

(一)现代西方学习理论165

(二)学习动机理论189

(三)西方道德教育理论205

三、学习的心理机制232

(一)理解与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233

(二)迁移与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235

(三)强化与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239

(四)三条基本学习规律与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241

(五)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241

(六)自主性的发掘与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254

(七)榜样的树立与思想政治品德的学习258

第七章 教育对象态度转变的心理机制262

一、态度与行为262

(一)态度的构成262

(二)态度的特点263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264

二、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依据265

(一)认知失调理论265

(二)认知平衡理论266

(三)认知说服理论269

(四)刺激——反应理论278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态度转变280

(一)教育者与态度转变280

(二)教育对象与态度转变285

(三)教育内容与态度转变290

(四)教育方式与态度转变297

(五)教育环境与态度转变300

第八章 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304

一、自我教育的心理依据304

(一)自我教育的心理条件——自我意识的成熟305

(二)自我教育的心理动因——自我意识的分化311

二、自我教育的心理结构314

(一)自我认识系统314

(二)自我调控系统316

(三)自我发展系统317

三、自我教育的心理过程318

(一)自我引导319

(二)自我比较319

(三)自我强化321

(四)自我否定322

(五)自我监督323

四、自我教育的心理功能324

(一)唤起功能324

(二)定向功能325

(三)推动功能327

(四)自持功能328

(五)促进功能329

五、自我教育的心理效应331

(一)升华效应331

(二)归因效应332

(三)自我暗示效应333

主要参考文献3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