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
  • 夏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857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原型(文学)-文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型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

第一节 原型理论研究的历史1

一 哲学、宗教领域的“原型”概念1

二 心理学领域的“原型”概念4

三 文化人类学领域中与“原型”有关的思想6

四 文学领域的“原型”概念7

五 小结:原型概念的发展及存在问题11

第二节 中西原型理论的研究现状13

一 原型理论在西方的研究现状13

二 原型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16

三 原型理论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22

第三节 中西原型理论批评实践现状24

一 原型理论在西方批评实践领域的运用状况24

二 原型理论在中国批评实践领域的运用状况26

三 运用原型理论进行批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9

第二章 原型概念重释32

第一节 关于原型发生问题的多种看法35

一 荣格:原型“遗传论”35

二 弗莱:原型的起源与“初级关怀”密切相关39

三 李泽厚: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说”42

第二节 原型发生问题新解45

一 人类学阐释46

二 心理学阐释51

三 生理学阐释54

四 社会学阐释55

五 生态学阐释57

第三节 原型的承传61

一 关于原型能否承传的论争62

二 原型承传问题辨析63

第四节 原型的表现:由隐态向显态转化的条件69

一 文化、社会的塑造71

二 意识的激发72

三 特定的民族(种族)气质76

第五节 原型的分类78

一 荣格和弗莱的原型分类标准78

二 对原型分类问题的再认识80

第六节 原型的特征86

一 原型的集体性86

二 原型是人性的产物87

三 原型的“不确定性”90

第七节 原型相关概念辨析92

一 原型与神话92

二 原型与梦94

三 原型与象征96

第八节 原型的价值98

一 超越(精神)价值99

二 文化价值103

第三章 原型批评理论的特征106

第一节 原型批评理论与结构主义107

一 突出的结构主义特征107

二 重视文学主体的能动性和具体的文学经验118

第二节 原型批评理论与形式主义121

一 鲜明的形式主义特征121

二 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125

第三节 原型批评理论与浪漫主义132

一 显著的浪漫主义特征133

二 重视传统的力量138

第四节 原型批评理论的优点与缺陷139

一 原型理论的优点139

二 原型理论的缺陷141

第四章 原型与文学创作148

第一节 原型与想象150

一 原型制约想象的前提:对“想象”的界定154

二 原型制约想象的原因156

三 原型制约想象的不同情形159

四 结论160

第二节 原型制约与文学创新161

一 “置换”:文学在原型制约下的创作方式163

二 原型“置换”的方式164

三 影响原型“置换”的因素167

第三节 决定原型效应性质的因素174

第四节 原型对创作的正负效应177

一 原型对创作的正面效应177

二 原型对创作的负面效应及应对策略184

第五节 原型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启示193

一 “继承”、“影响”与“创新”193

二 生存的“原生态”与创作的“普遍性”196

三 终极关怀与意识形态200

四 文化传统与批判意识202

第五章 原型接受204

第一节 原型接受的前提:接受主体与原型的文化对应207

一 原型接受的主体因素:主体具有与文本中的原型性因素相契合的“前理解”208

二 原型接受的客体因素:具有与原型相应的“社会情境”218

第二节 原型接受的方式:体验221

一 原型接受的方式:体验221

二 原型体验的本质和特征225

三 原型接受与心理仪式体验232

第三节 原型预示与接受效果237

一 原型预示的正面效应237

二 原型预示的负面效应239

第六章 原型理论的意义及未来发展取向244

第一节 原型理论对文学本质问题研究的启示245

一 原型显现与现实批判245

二 原型与艺术“预示”251

三 原型与“文学向神话回归”现象254

第二节 原型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启示258

一 文学、自然与宇宙258

二 原型理论、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260

三 原型研究与文本阅读261

四 文学研究与文本语境的拓展263

第三节 原型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向及应注意的问题267

一 原型理论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流行的原因268

二 原型理论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未来发展270

三 原型理论未来发展应注意的问题271

参考文献276

后记2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