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治制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3873705.jpg)
- 杨鸿年,欧阳鑫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9763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605页
- 主题词:政治制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政治制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秦汉至清的中央政治制度3
第一章 君主制度3
第一节 皇帝3
一、皇帝称谓出现前君主称王3
二、皇帝称谓的由来及皇帝一词的含义4
三、君主的其他称谓8
四、君主的特殊人格20
五、君主的权力23
第二节 我国君主制度观念的发展30
一、君主权力的来源30
二、君主制度观念的代表学说32
第二章 宫廷内外制度37
第一节 戒备内比外严37
一、内比外严的表现37
二、内比外严的结果40
第二节 宫门后重于前42
一、重大政变发生在后门42
二、帝后宫女活动在后门44
三、精兵良马驻扎在后门44
四、各种杂事出现在后门45
第三节 后宫官实权大于前宫官47
一、以尚书台为例说明后官官实权大47
二、以枢密院为例说明后官官实权大56
三、以翰林院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61
第四节 前宫官实权大于宫外官67
一、从大夫与太尉、丞相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67
二、从大司马大将军与丞相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69
三、从尚书与三公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71
第五节 其他有关问题72
一、君主由官外而前宫而后宫将权力向自己手里集中72
二、尚书由前宫官变为宫外官74
三、给事中由后宫官变为前宫官77
四、汉世后官称省与“省”字含义的变化79
第三章 宰相制度80
第一节 秦、汉宰相80
一、秦宰相80
二、汉宰相81
三、秦汉丞相的权力和职掌88
第二节 三国、晋、南北朝宰相94
一、三国宰相94
二、晋、南北朝宰相96
三、隋唐以后之诸公100
第三节 隋、唐宰相103
一、唐代的三省制度103
二、三省制的历史沿革108
第四节 宋宰相112
一、二府制112
二、中书省116
三、枢密院119
第五节 明、清宰相123
一、明宰相124
二、清宰相127
第四章 行政制度130
第一节 行政制度综述130
第二节 列卿132
一、列卿设置的沿革132
二、秦汉时期的列卿134
第三节 尚书141
一、尚书郎及其他141
二、尚书机关的内部组织144
三、尚书的职掌145
第四节 六部制度的发展146
一、隋、唐时期的六部概况146
二、宋、元、明、清的六部制度149
第五章 监察制度153
第一节 两汉至元的监察制度153
一、监察机关总述153
二、监察机关的设官157
第二节 明、清监察制度162
一、明监察制度162
二、清监察制度165
第三节 监察机关职权行使的方式168
一、弹劾168
二、推事173
三、谏诤与言事177
第六章 司法制度181
第一节 司法机关181
一、沿革181
二、刑部与大理182
三、特殊司法机关186
第二节 司法权的运用191
一、君主与司法191
二、宰相与司法193
三、监察机关与司法195
第三节 法典的编纂196
一、春秋战国时期196
二、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198
三、自隋唐至明清203
第四节 赦宥制度210
一、赦的解释和种类210
二、赦的作用214
三、赦后杀人与赦前事务的处理218
四、不赦221
五、赦的原因222
六、古人对于赦的态度227
第七章 文官制度229
第一节 秦汉以前文官制度简述229
第二节 人才的选拔——推荐及考试232
一、秦汉时期的推荐制度233
二、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度——九品中正制270
三、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273
第三节 文官的任用与考绩295
一、文官的任用制度295
二、文官的考绩制度299
第二编 秦汉至清的地方政治制度305
第一章 州郡制305
第一节 州机构305
一、州305
二、州官307
三、州佐属310
第二节 郡机构311
一、郡311
二、郡官315
三、郡佐属320
四、州郡佐属自辟的利弊325
第二章 府州制(上)——府州上级机构328
第一节 唐府州上级机构328
一、都督府328
二、观察使330
三、节度使332
四、诸杂使及特差使336
五、都统337
第二节 宋府州上级机构337
一、转运使338
二、提刑司341
三、提举司343
四、诸杂使345
第三节 元府州上级机构346
一、行中书省、行枢密院、行御史台346
二、诸道350
三、路354
第四节 明府州上级机构356
一、总督、巡抚、巡按356
二、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360
三、诸道367
第五节 清府州上级机构371
一、总督、巡抚371
二、布政使、按察使372
三、诸道373
第三章 府州制(下)——府州376
第一节 州机构376
一、州376
二、州官383
三、州佐属388
第二节 府机构391
一、府391
二、府官395
三、府佐属396
第四章 县制398
第一节 县398
一、设县沿革398
二、历代县之分等399
第二节 县官400
一、县官称谓之沿革400
二、县官的职掌401
三、县官的慎选404
第三节 县佐属407
一、县佐属设置概况407
二、县丞、主簿、县尉408
第四节 县下机构410
第三编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415
绪言415
第一章 中华民国中央政治制度418
第一节 临时政府时期(1912~1913年)418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418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23
三、民初的司法制度431
四、民初的文官制度432
第二节 南北政府对峙时期(1913~1923年)436
一、《新约法》436
二、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441
三、法统之争与南北两政府之对峙444
四、民初军阀割据之历史渊源457
第三节 军政时期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1924~1927年)458
一、中国国民党458
二、国民政府462
第四节 训政时期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1928~1945年)468
一、《训政时期约法》468
二、中央政治委员会469
三、国防最高会议471
四、《抗战建国纲领》之颁布与“总裁制”之设立471
五、国防最高委员会473
六、国民参政会474
第五节 五权宪法的理念与国民政府的构架476
一、五权宪法的理念476
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80
三、行政院483
四、立法院487
五、司法院490
六、考试院492
七、监察院495
八、军事委员会498
第六节 宪政时期(1946~1949年)500
一、《五五宪草》500
二、中国宪政的艰难之路:民国以来的十部宪法501
三、政治协商会议503
四、《中华民国宪法》512
第二章 地方政治制度517
第一节 省517
一、省行政机关517
二、省议会和临时参议会524
三、省司法机关526
第二节 特别区域行政机关528
一、省级特别区域行政机关528
二、省与中央间的组织530
第三节 省县间的行政组织532
一、道制532
二、各省特有的省县中间组织534
三、行政督察专员制538
第四节 县制544
一、县的地位发展沿革544
二、县行政机关546
三、县议会与县参议会550
四、县司法机关552
五、县的下级组织554
第五节 市制555
一、市的地位及发展沿革555
二、市的组织559
三、市临时参议会560
四、重点市组织概略560
第三章 革命政权之政制568
第一节 革命政权之中央政治制度568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568
二、抗日民主政权573
三、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制度575
第二节 革命政权的地方政制576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地方政制576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政制579
后记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