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东原,周美湘主编;吴乃文,赵志明,倪修仁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23482X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2
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自然科学成果和优秀社会理论的结晶5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1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严整的理论体系16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16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19
第三节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21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21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23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24
第一篇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8
第一节 人类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研究和探索28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8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0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1
第二节 运动、时间、空间35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5
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39
第三节 意识42
一、意识的起源42
二、意识的本质43
三、意识的作用45
第四节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7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47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48
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0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50
一、联系的普遍性50
二、联系的多样性54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56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原因56
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5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60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61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62
第三章 物质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65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65
一、质、量、度65
二、质量互变68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69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72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72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75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77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80
一、辩证的否定80
二、否定之否定82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4
第四章 物质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主要范畴88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88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88
二、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90
第二节 原因和结果91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91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93
第三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95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95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96
第四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99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9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00
第五节 内容和形式102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02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03
第五章 认识的实践基础和辩证运动106
第一节 实践的特点和形式106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106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108
第二节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11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11
二、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113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17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120
一、由实践到认识121
二、由认识到实践124
三、认识运动的全过程127
第六章 真理131
第一节 客观真理131
一、真理是客观的131
二、真理和谬误134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36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36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36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138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9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和不确定140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143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44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44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必要性145
第七章 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148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148
一、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148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151
三、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55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57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58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59
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161
第三节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63
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163
二、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167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170
第四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71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171
二、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73
三、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75
第八章 群众、个人和社会进步17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基本力量178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178
二、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180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83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85
一、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85
二、个人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186
第三节 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187
一、人的本质187
二、人的价值188
三、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89
第二篇 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192
第九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192
第一节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192
一、商品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192
二、商品194
三、货币199
四、资本20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过程205
一、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05
二、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07
三、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210
第十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213
第一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213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13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216
三、资本主义工资217
四、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218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实现220
一、资本循环220
二、资本周转222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225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分割229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230
二、资本主义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232
第四节 剩余价值规律236
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236
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237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240
第一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40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240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242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244
第二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246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246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247
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249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和意义251
第三节 资本积累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52
一、资本积累252
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255
三、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258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60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变化260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260
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261
第二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65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265
二、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267
三、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269
四、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272
第三节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75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275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277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278
第十三章 现代资本主义特点及其历史命运282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282
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282
二、资本主义垄断阶段283
第二节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286
一、国内垄断的新发展286
二、国际垄断的新发展289
三、国家垄断的新发展290
第三节 战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新形式292
一、推行“资本民主化”292
二、实行“管理民主化”293
三、实施.“福利制度化”295
第四节 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296
一、经济发展与停滞的两种趋势296
二、各种“救世良方”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命运298
第三篇 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303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303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303
一、莫尔、闵采尔和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303
二、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308
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312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317
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317
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319
三、科学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323
第十五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327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327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327
二、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329
第二节 过渡时期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331
一、过渡时期的科学定义331
二、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332
三、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334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保证335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335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338
第四节 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339
一、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339
二、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面临的实际问题342
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国策344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3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48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348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49
三、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354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354
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356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358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36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361
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361
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364
三、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66
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36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369
一、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369
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371
三、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37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37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核心375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377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378
第十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381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381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81
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条件381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要实现384
一、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386
二、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388
三、立足现实,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390
后记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