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权利外观的依赖保护 以财产权继受取得为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事权利外观的依赖保护 以财产权继受取得为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3854845.jpg)
- 侯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823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财产权-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事权利外观的依赖保护 以财产权继受取得为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动机1
二、研究目的2
三、研究视角2
四、研究方法3
五、研究创新4
第一章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条件论6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6
一、交易行为与财产权的继受取得6
二、交易安全7
三、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9
四、交易事项的实像、虚像与权利外观10
第二节 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的相互关系12
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2
二、相互冲突,相互竞存12
第三节 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发生冲突的必然14
一、交易事项的抽象性与主观性14
二、人类的有限理性16
第四节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价值论17
一、秩序价值17
二、公正价值18
三、自由价值19
四、经济价值19
第二章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宏观分析21
第一节 实像绝对保护主义21
一、行为能力瑕疵制度21
二、第三人胁迫制度28
第二节 实像相对保护主义34
一、意思表示错误制度基本理论35
二、意思表示错误制度法律后果分析38
第三节 虚像相对保护主义39
一、故意的意思表示不一致39
二、第三人欺诈制度46
三、法人越权原则否定制度47
四、表见代理制度52
五、动产善意取得55
六、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制度62
第四节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的立法特征69
第三章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微观分析72
第一节 具体制度内部衡平机制的微观分析72
一、行为能力瑕疵制度中的利益衡平机制72
二、欺诈与胁迫制度中的利益衡平机制85
三、意思表示错误制度中的利益衡平机制93
四、法人越权原则否定制度中的利益衡平机制107
五、表见代理制度中的利益衡平机制110
六、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利益衡平机制118
七、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制度中的利益衡平机制133
第二节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发展史的微观分析138
一、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的现实依据及理论基础138
二、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法制史分析142
三、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对民法基本理论的渗透和重构153
第三节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制度构建特征160
第四章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的体系构建163
第一节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的学说演变163
一、韦尔施帕赫的权利外观理论163
二、赫伯特·迈尔的权利外观理论165
三、莱德如普的权利外观理论166
四、卡纳里斯的权利外观理论167
第二节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要件论168
一、权利外观的客观存在168
二、交易相对人的合理信赖187
三、真正权利人的可归责性190
第三节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程度不同的正当性195
一、实像绝对保护主义的正当性195
二、权利外观信赖保护二分法的合理性197
第四节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的综合权衡方式203
一、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中占有委托物与占有脱离物区分的扬弃204
二、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的综合权衡206
第五节 权利外观信赖保护原则地位论208
一、权利外观信赖保护原则在民法原则体系中的定位208
二、权利外观信赖保护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的关系212
三、权利外观信赖保护原则与禁反言原则、信赖保护原理、无因理论之间的关联216
第五章 我国民事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的重构226
第一节 实像绝对保护主义制度重构226
一、行为能力瑕疵制度现有立法、学理及其缺陷226
二、立法建议233
第二节 实像相对保护主义制度重构235
一、意思表示错误制度235
二、第三人胁迫制度240
三、戏谑表示制度242
第三节 虚像相对保护主义制度重构243
一、故意的意思表示不一致243
二、第三人欺诈制度245
三、法人越权原则否定制度247
四、表见代理制度251
五、动产善意取得制度254
六、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制度258
参考文献262
后记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