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政治精要 比较政治概论暨重要试题汇整与解答分析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罗立编著 著
- 出版社: 晶华文化事业出版社
- ISBN:986826306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38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5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政治精要 比较政治概论暨重要试题汇整与解答分析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读1
上篇 基础认知与理论9
【上篇相关申论题综览】10
第一章 导论17
一、比较政治为何17
一、比较政治与政治学之关系以及其基本内涵17
(一)与政治学之关系17
(二)主要内涵17
二、为何研究比较政治18
三、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18
(一)单一个案/国家之研究法18
(二)程序与制度性研究法19
(三)类型建构研究法19
(四)区域统计分析研究法20
(五)全球性统计分析法21
二、研究途径21
一、制度研究途径21
(一)传统制度研究21
(二)新制度主义的兴起22
(三)新制度主义的学派23
(四)研究发展阶段25
二、行为研究途径27
(一)主要内涵27
(二)三个代表27
三、系统研究途径28
(一)一般系统论28
(二)「结构功能」的系统论31
四、国家研究途径:国家理论之再现33
三、国家理论之再现/新国家主义34
一、国家概念再起之历程与理由35
(一)概念之再界定35
(二)历程35
(三)理由35
二、当前国家制度(新制度)之研究与问题36
(一)与早期国家研究(传统制度)之异同36
(二)问题37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39
第二章 国体主权与宪法43
一、国家的分类43
一、以国体区分43
(一)依据国家元首产生而区分者43
(二)依据政治权力之分配的集中或分散之程度而区分者43
(三)以国家目的为分类之标准46
(四)Mac lver之分类46
二、以政体区分47
(一)传统的政体分类47
(二)运用治能的分类47
二、主权48
一、意义48
二、特性48
三、主权学说的发展49
四、功能与理论50
(一)功能50
(二)理论51
三、国家的自主性51
一、国家自主性之界说51
二、国家是否有自主性52
(一)、系统论与公共选择理论见解52
(二)国家是具有自主性者53
四、宪法54
一、意义54
二、性质与内容55
三、特征56
四、功能56
五、宪法的种类57
一、法典形式的分类57
二、依修改难度的分类58
三、钦定宪法、君民协定宪法以及民定宪法58
四、按照宪政主义实行之分类59
六、宪法的变迁60
一、制定新宪法60
二、宪法之正式修正60
三、国会法的补充60
四、宪政惯例61
五、宪法的解释61
附录:各主要国家之中央与地方权限之划分63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66
第三章 民主政治、民主化与民主巩固69
一、民主政治与其实践的要件69
一、民主政治的原则69
二、民主政治的模型70
(一)Andrew Heywood之分类70
(二)A.Li jphart之分类71
三、精英与民主政治76
(一)精英与国家统治权关系之争论76
(二)精英掌握国家之统治权76
(三)精英政治观之一:Gatano Mosca之政治阶级论76
(四)精英政治观之二:Robert Michaels之「寡头铁律」78
(四)精英政治观之三:Joseph Schumpeter之民主精英论78
四、民主政治成功的要件79
(一)经济与社会的条件79
(二)文化与信仰的条件81
(三)政治的条件82
(四)教育水准84
(五)市民社会84
二、民主化与民主转型84
一、民主与非民主的政治型态84
(一)自由主义式民主(Liberal Democracy)85
(二)部分民主(Partial Democracy)85
(三)威权统治(Authoritarian Democracy)86
二、民主化之意涵与原因87
(一)意涵87
(二)近代三波的民主化浪潮87
(三)民主化的原因88
三、解释民主化的三种理论取向89
(一)现代化理论途径(Modernization Approach)89
(二)转型理论途径(Transition Approach)89
(三)结构理论途径(Structural Approach)89
四、民主转型的阶段、类型与困境90
(一)转型理论中的民主转型之阶段90
(二)类型91
(三)民主转型的困境93
五、总结94
三、民主政治的巩固94
一、民主巩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的定义94
二、民主巩固之政治制度的设计96
(一)政治体制与民主政治96
(二)代议体制与民主政治:一院制或两院制孰者为优?99
(三)政党体系与民主政治99
(四)良好的公民文化与民主政治:反民粹主义之理性的政治文化100
三、国家认同与民主巩固之问题101
(一)国家认同101
(二)国家认同的问题对民主巩固之困扰101
(三)国家认同对民主巩固之挑战102
(四)国家认同与民主巩固问题的几个面向之探究102
四、民主治理与民主巩固103
(一)意涵103
(二)民主治理之内容103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105
第四章 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变迁111
一、政治文化的意涵111
一、意义111
(一)定义111
(二)政治文化所展现之三种基本层面112
二、政治文化的三个取向与类型112
(一)三个取向112
(二)三个类型113
三、政治文化的特性113
(一)基本特性113
(二)文化共有的特性114
(三)文化与次级文化的特性115
二、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116
一、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之影响116
(一)政治稳定性之影响116
(二)对政治体系中之政治人物所表现之影响116
(三)对政治变迁的影响117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117
三、政治文化的变迁118
三、政治参与以及政治文化119
一、何谓政治参与119
二、参与的类型:从个人与政体的关系而论者120
三、参与的层次120
四、政治参与以及社会参与之差异121
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121
六、省思122
四、政治发展123
一、意义123
(一)基本意涵124
(二)Lucian Pye对政治发展的看法:十项内涵124
(三)Helio Jaguaribe的简化公式与其立论124
(四)四个层面125
二、政治发展与现代化126
(一)政治现代化126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127
三、政治发展研究途径与理论128
(一)研究途径128
(二)理论131
四、政治发展的目标与危机133
(一)目标133
(二)危机134
五、政治变迁135
一、定义135
二、政治变迁的原因135
三、政治变迁之关键136
(一)压力形成后之政府对策136
(二)在野社会精英对政治变迁之态度137
三、政治变迁的主要形式138
(一)从变迁之动力而论138
(二)从变迁之速度与范围而论138
四、政治变迁之解释139
五、政治变迁与政治发展139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140
第五章 民主理论147
一、古典与修正民主理论147
一、古典民主理论与其批判147
(一)主要内涵147
(二)批评147
二、修正民主理论与其批判147
(一)主要内涵147
(二)批评149
二、多元主义民主理论与其批判150
一、主要内涵150
二、评论150
三、协商式与参与民主理论151
一、「协商式民主论」151
二、参与式民主理论与其批判152
(一)主要内涵152
(二)评论153
四、审议民主理论与其批判154
一、源起154
二、审议民主之内涵155
三、审议式民主之局限157
五、直接民主理论一公民投票的理论内涵与其争议158
一、人民的参政权与公民投票158
(一)拥有普遍性之参政权158
(二)公民投票(Referendums)159
(三)公民投票与民主政治161
(四)小结162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163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与其相关的重要理论167
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167
一、马克思主义(Marxism)167
(一)唯物史观167
(二)异化(Alienation)168
(三)阶级斗争168
(四)剩余价值168
(五)无产阶级革命168
二、新马克思主义169
(一)或称为现代马克思主义169
(二)对马克思主义之修正169
(三)主要代表者:法兰克福学派与其批判理论171
二、帝国主义171
一、霍布森(John A.Hobson)的帝国主义论171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172
三、批评173
三、依赖理论174
一、源起174
二、主要内容175
三、法兰克的依赖理论176
四、批评177
四、世界体系理论179
一、理论的背景179
二、与依赖理论之差异179
三、主要内涵180
四、批判183
五、依赖发展理论183
一、概论183
二、主要内涵184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186
第七章 政治经济学191
一、自由主义的观点及其评判制191
一、内涵191
(一)市场的假定192
(二)市场经济的两个原则以及市场平衡192
(三)长期的和谐192
(四)进步和财富的增加192
二、评论193
(一)贡献193
(二)批判与限制193
二、国家主义及其批判194
一、内涵194
二、评论195
(一)优点195
(二)缺陷195
三、马克主义的观点与批评196
一、内涵196
二、评论198
(一)贡献198
(二)缺陷198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200
第八章 重要考题解析203
下篇 政治制度与运作251
【下篇相关申论题综览】252
第一章 政府的类型之——内阁制265
一、立宪政府的类型265
一、一致政府与分立/分裂政府265
(一)基本划分265
(二)无多数政府266
二、基本立宪政府之类型267
二、内阁制的重要特征267
一、Alfred Stepan and Cindy Skach之内阁制两个条件267
二、一般学界论述内阁制度的四个主要特点268
三、英国的内阁制268
一、起源268
(一)议会有了节制政府的权力269
(二)内阁拥有实际的治权269
二、主要内涵270
(一)虚位元首270
(二)内阁为行政与立法的连锁271
(三)议会至上273
三、枢密院与国务院273
(一)枢密院273
(二)国务院274
四、英王274
五、英国首相之地位275
六、政府与反对党276
(一)政府/执政党276
(二)反对党276
四、德国的内阁制276
一、总理与内阁277
二、国家元首一总统278
三、特色279
四、与美国联邦制之差异281
五、日本的内阁制283
一、首相283
二、内阁285
三、国家元首:天皇285
六、综合评论286
一、内阁制之优缺点286
(一)优点286
(二)缺点287
二、英国、德国与日本之内阁制的比较288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290
第二章 政府类型之二一总统制与委员制295
一、总统制295
一、源起295
二、主要特征295
(一)立法与行政的分立296
(二)行政与立法相互制衡297
(三)司法对行政与立法的制衡298
四、总统的选举298
(一)委任直选298
(二)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缺点299
(三)现今仍沿用委任直选之理由299
五、总统的权力300
(一)全国最高行政首长300
(二)任命权300
(三)免职权301
(四)监督行政官员忠实执行法律301
(五)外交政策的主导者301
(六)三军统帅301
(六)政党的领袖302
(七)立法主导者302
(八)说服的权力303
六、评论303
(一)优点303
(二)缺点304
二、委员制305
一、背景渊源305
二、主要特征306
(一)议会至上306
(二)合议制的执行委员会307
(三)执行委员会与联邦议会之特殊关系307
三、评论308
(一)优点308
(二)缺点309
三、综合评论310
一、总统制与内阁制行政部门之比较310
二、委员制与内阁制之行政部门之比较314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320
第三章 政府的类型之三-双首长制/半总统制323
一、立宪政府之双首长制的意涵323
一、何谓双重行政首长制/半总统制323
二、特征323
(一)学者的见解323
(二)主要特征324
(三)综合探究324
二、法国的双首长制325
一、行政首长职权325
(一)总统的选任与职权325
(二)总理的选任与权力327
二、法国的「左右共治」328
(一)总统和总理之关系328
(二)左右共治的情况329
三、内阁与国会329
(一)倒阁与其限制329
(二)议员不得兼任阁员330
(三)政府命令权之扩张331
四、政治稳定运作之原因331
三、综合评论333
一、双首长制度之优劣333
(一)优点333
(二)缺点333
二、法国、俄罗斯与我国之双重首长政治制度之比较335
三、英国内阁制与法国双首长制之行政部门之比较343
四、双首长制与总统制之比较346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349
第四章 英国、德国以及日本之国会与立法351
一、英国351
一、贵族院351
(一)职权351
(二)议员与议长351
二、平民院352
(一)职权352
(二)议员与议长353
三、两院权力之异同353
二、德国353
一、联邦参议院(Bundesrat)353
(一)议员354
(二)议长354
二、联邦众议院354
(一)议员354
(二)议长354
三、国会之权力与上下议院职权与其差异355
(一)德国国会的权力355
(二)上下议院职权之差别355
三、日本356
一、参议院356
(一)议员356
(二)议长356
二、众议院357
(一)议员357
(二)议长357
三、国会之权力与上下议院职权与其差异357
(一)日本的国会拥有以下几项权力357
(二)上下议院职权之差别357
四、综合评论:英国、德国和日本国会之比较359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362
第五章 美国、法国以及瑞士之国会与立法363
一、美国总统制之国会363
一、选任363
(一)众议院363
(二)参议院363
二、重要的职权364
(一)立法权364
(二)非立法权365
三、参议院与众议院职权的重大差别366
四、美国会两院议长之选任与职权366
(一)参议院议长366
(二)众议院议长366
二、法国双首长制之国会367
一、议员的选任367
二、主要职权367
(一)立法权367
(二)监督权367
(三)外交权368
三、法国国会两院之权力368
四、国会议长的选任与职权368
三、瑞士委员制之国会369
一、选任与组成369
(一)联邦院369
(二)民族院369
二、职权370
(一)联邦院与民族院370
(二)联邦院和民族院的两院联席会议370
四、综合评论371
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与瑞士之上议院选任与其职权之比较371
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与瑞士之下议院选任与其职权之比较373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381
第六章 司法机关与司法审查权383
一、美国总统制之联邦最高法院与其职权383
一、组成383
二、开庭与审判383
三、司法审核383
(一)司法审核的理论384
(二)司法审核制度的确立384
(三)司法审核制度的运用384
(四)司法审核制度的限制384
二、英、德、日内阁制之最高司法部门与其职权385
一、英国的贵族院385
(一)贵族院的高级法官385
(二)司法审查385
(三)司法改革386
二、德国的联邦宪法法院387
(一)联邦宪法法院之组成387
(二)主要职权387
(三)审判原则388
三、日本的最高法院389
(一)组成389
(二)主要职权389
(三)违宪审查的形式与局限389
三、法国双首长制之宪法委员会390
一、组成390
二、职权390
三、法国之弹劾审判院或称弹劾司法院391
四、审查原则391
四、瑞士委员制之联邦法院391
五、综合评述393
一、各国最高司法部门官员之选任组成与职权之比较393
二、内阁制之英、德、日三国之行政与司法之关系395
三、美国、法国与瑞士等三国之行政与司法之关系396
四、英、德、日三国之司法与立法之关系397
五、美国、法国和瑞士等三国之司法与立法之关系398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399
第七章 各国政党政治与选举制度401
一、政党制度401
一、一党制401
(一)一党专政制401
(二)一党独大制402
二、两党制(Two-Party System)403
(一)两党制403
(二)两个半政党制/胜两党制404
(三)优劣405
三、多党制406
(一)意涵406
(二)类型406
(三)优劣407
二、选举制度408
一、选举制度之要素408
(一)选票结构408
(二)选区大小408
(三)议席分配规则409
二、主要民主国家的几种选举制度与其优劣409
(一)单一选区制409
(二)复数选区制之单计非让渡投票412
(三)比例代表制413
(四)混合选举制415
1.联立制415
2.并立制416
3.台湾国会的选举制度417
三、两党制国家与其选举制度418
一、英国418
(一)单一选区相对多数选举制之下的保守党和工党之两党政治418
(二)两党制稳定的原因419
(三)政党政治的特征420
二、美国421
(一)单一选区相对多数选举制之下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之两党政治421
(二)两党政治的原因421
(三)政党政治的特征422
(四)政党式微423
四、多党制国家与其选举制度424
一、德国424
(一)选举制度424
(二)政党425
(三)政党政治的特征426
二、法国427
(一)选举制度427
(二)政党体系428
(三)政党联盟之原因430
(四)政党政治的特征431
三、瑞士432
(一)选举制度432
(二)政党432
(三)政党政治的特征433
五、日本—变迁中的一个半政党制与其选举434
一、选举434
二、政党体系435
三、政党特征436
六、综合评述438
一、政党制度438
二、选举制度439
三、各国国会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440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441
第八章 各国利益团体与其政治运作445
一、利益团体与政党445
一、定义445
二、利益团体与政党446
(一)利益团体与政党之间的差异446
(二)利益团体与政党之关系446
三、利益团体之形成与其对政治之影响447
二、利益团体的活动型态与其对政治之影响448
一、活动型态448
二、利益团体之能力450
三、利益团体对政治运作之利弊451
(一)正面之见451
(二)负面之论452
(三)小结:持平之论453
三、相关理论453
一、团体论453
二、多元主义454
三、统合主义456
四、新右派模式458
四、各国利益团体概览460
一、美国460
(一)类别460
(二)主要活动方式461
(三)特点与局限461
二、英国462
(一)类别462
(二)活动方式463
(三)特点与批判464
三、法国464
(一)类别465
(二)活动方式465
(三)利益团体之活动特点与局限466
四、德国466
(一)类别467
(二)活动方式467
(三)特点:新统合主义运作的代表468
五、日本468
(一)类别468
(二)主要活动方式469
(三)特点470
五、综合评述:各国利益团体与其政治活动之比较471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473
第九章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477
参考书目531